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012-11-05周娜
周娜
[提要]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就业容量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课题《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2012B184);院级课题《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8日
刘易斯(1954)“二元经济模型”认为,是由于城市现代部门所提供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直接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且在这种工资差距消除之前,城市工业部门可以以高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获得无限的农村劳动力供给;托达罗(1992)的“预期收入假说”则以城市存在失业为前提,以农民工到城市可以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之积来与在农村获得的收入做比较,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做出迁移决策,是由“预期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决定的;斯塔克和泰勒则引入“相对贫困”概念,指出在居住地感受到的相对贫困程度越强烈,其外迁就业的愿望便越强;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指出了工农业均衡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率、人口增长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在众多的理论模型中,虽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因素做了不同的分析,但是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迁移决策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经济因素。具体来说,已有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收入差距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劳动力迁移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朱农教授(2002)曾经用probit模型的结构方程来估计收入差距对迁移决策的作用,最后实证结果也表明了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愿望也越强烈。李强(2003)教授通过对四川、北京、黑龙江、辽宁、山东等省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资料的实证分析,再一次证明“巨大的经济差异作为一种驱动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柳建平教授(2010)通过对甘肃10个贫困村的调查资料的分析,间接证明了城乡收入差距是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最根本因素。
二、非农产业就业容量论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波动中下降,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波动中上升。2004~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依次为:46.9%、44.8%、42.6%、40.8%、39.6%;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当年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依次为:53.1%、55.2%、57.4%、59.2%、60.4%。通过对比就可以发现,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逐年递减,但是各产业之间就业与产出是不均衡的,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即我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及国家政策的松动,他们又有强烈的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愿望,那么二三产业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呢?我们看,2004~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因此在城镇存在较高失业率时,我们可以推测要满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是比较困难的。
三、农民工工资论
刘易斯、托达罗等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迁移决策的核心因素是巨大的经济差异,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这个差异就是其在城市部门工作所得到的工资与务农获得收入的差额。因此,作为城乡经济差异的具体化,农民工工资成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做出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而且显而易见的,农民工工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移愿望正相关。
丁守海在《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一文中,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工资与农民工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97,并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顺利通过了t检验,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表明,农民工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从长期趋势看,农民工工资每提高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也增加1%。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对农业的倾斜及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日益提高,农民平均每人每年非工资性收入已由1990年的851.58元,上涨到2008年的4,846.96元,增长了4.69倍,因此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工资预期自然也相应提高,所以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提高农民工工资。
四、农村劳动力个体特征
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历来都是影响其迁移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劳动者基于迁移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做出流动决策时,其个体特征往往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现流动。因为城市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往往对就业者的个体特征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就业机会供小于求时,其对农村转移出来的待就业的劳动者就有很大的选择性,而劳动者个体特征的差别,诸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年龄、健康状况、性别、曾接受培训的情况等,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特定的就业机会,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
叶扬基于对东部和西部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因素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后所能得到的制度工资水平,并得出应该加强农村教育投资的结论。柳建平也认为,在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中,就个体特征而言,人力资本因素很重要,但当个体达到高中文化程度时,他则更倾向于从事农村非农工作,赵耀辉(1997)基于对四川省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都阳、王美艳也认为,现在的非农劳动力市场对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从而使得劳动者的年龄、受教育水平等个人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刘社建也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对其流动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年龄越大,越不倾向于流动,文化水平越高,则获得工作的机会也越大。朱农的研究表明,迁移概率与劳动者年龄成倒U型关系,文化水平的高低则更多的影响男性迁移的概率,文化程度是决定迁移预期收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程度越高,克服迁移障碍的能力越强,同时能够获得的工资水平越高。
五、家庭因素论
家庭因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面积、受教育子女数量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与迁移概率正相关,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在家庭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土地承载的压力越大,且空闲的劳动力越多,因此迁移的概率越大。而家庭耕地面积、受教育子女情况与迁移概率负相关,因为家庭耕地面积越多,则需要的劳动力越多,赋闲在家的劳动力就少,因此迁移概率降低;受教育子女越多,由于需要管教照料,对家长的牵绊也就越多,家长迁移概率越低。户主文化程度与家庭劳动力迁移概率负相关,一般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越重视子女教育,反之,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可能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在农村,青少年在外出打工和上学之间往往存在着“替代效应”。
六、户籍制度论
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存在的成本中,由于政府行政控制导致的成本在中国特别突出。虽然经济改革之后,户籍制度方面的限制已渐松动,农民可以在没有城市户籍的条件下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但是从现有制度法规看,我国也只能算是半自由的、有限度的劳动力流动体制。目前,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但是限制性因素依然非常多,诸如就业方面的限制等,没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农民工往往不能进入城市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也大多低于市民,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福利保障。李强(2003)在对四川、黑龙江、河南、北京等地的农民家庭和市民调查中发现,在户籍方面的歧视是农民工感受到的最大困难。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户籍制度就像一种身份烙印打在农民工的身上,因为知道不管再怎么努力,洗掉这种烙印融入城市的几率微乎其微,因此大多数农民工都不敢奢望可以成为“市民”,只是被动地让制度安排他们的命运:年轻力壮时进城务工赚钱,等年老力衰了就返回农村老家,这对他们似乎已经是注定的了,并且不断轮回。同时,户籍烙印带给农民工重大的心理障碍,他们在城里是“二等市民”,被歧视、被边缘化,这些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产生负面影响。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虽然不是很重要,但是也对迁移决策产生影响,比如婚姻关系等。
总之,学者从多方面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是,在第四次产业转移即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即将到来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很少有学者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分析研究。产业转移过程的复杂,对经济的影响必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必然受到产业转移更深刻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Lewis,W.A.Ee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e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2]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
[3]Stark,O.andTaylor,J.E.,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1.1991.
[4]Fei,C.H.and Rains G.“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961.
[5]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2.5.
[6]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J].学海,2003.3.
[7]叶扬.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