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

2012-11-03成巧云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科生就业率本科生

成巧云,施 涌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33)

2010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

成巧云1,施 涌2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基于云南省2010年所有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汇总,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按照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独立学院、其他专门院校、高职高专、民办专科划分为6类高校来讨论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比较11个专业门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就业不仅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0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万多人,比2009年增加近1万人,加上以往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5.1%,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超过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年初制订的就业目标(资料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统计表》)。

本文是基于2010年云南省各高校上报的高校(未含科研机构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统计数据库而进行的分析,在全省59所高校中,有综合大学3所、师范院校4所、独立学院7所、其他专门院校13所、高职高专25所、民办专科7所。

一、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及特点分析

云南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按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学历层次,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事业单位、非公事业单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基层项目(包括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含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其他(包括部队、科研助理、升学、出国出境)、待业(包括暂不就业、待择业)8个就业流向,分别统计毕业生占本学历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见表1。

总体来看,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相差不大。其中:研究生最低,为94.3%;本科生、高职高专基本相同,分别为95.45%、95.41%。

表1 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占学历毕业生总数的就业流向

从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策略来看,明显呈现出“先就业后择业”的特点。在上述8个流向中,“待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本来就不高,而其中大部分还是处于有就业意向的“待择业”状态,已决定“暂不就业”的研究生仅有4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06%;本科生177人,占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37%;专科生104人,占毕业专科生总数的0.22%。这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策略的选择趋向理性,是先“生存”后“生活”再“发展”。

和全国相比,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呈现出在企业就业比例低的特点。由国内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研究、撰写、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民营企业/个体”仍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211”院校中有3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非“211”本科院校中有47%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2%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而云南省有31.46%的学生就业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比例,云南省只有27.98%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于企业,远远低于62%的全国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云南省的民营企业发育不足,与沿海和中部地区相比数量少、规模小;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保守,稳中求发展是多数学生的求职意愿。

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来看,总体水平和全国相当,但在学历层次的分布上明显不同。云南省自主创业学生的比例为1.22%,这略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据麦可思的调查: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从2007届到2009届,全国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而云南省2010年本科生的自主创业比例高于高职高专学生及研究生。

云南省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流向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生主要流向事业单位,本科生主要流向企业,专科生主要是灵活就业。

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以国有单位为主。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是三个学历层次中最高的。相反,研究生中在“基层项目”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又是最低的,明显低于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水平;同时,研究生“待业”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有“全民保险、非国有冒险”的求稳思想,多数研究生不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个人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可见,研究生希望择业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但对市场经济的择业风险缺乏心理准备。

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流向与研究生正好相反,高职高专学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的比例最低,而“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录条件来看,一般最低要求都是本科学历,只有少数单位要招专科生;同时因为高职高专专业性强,多为技术性专业。因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多是进企业或灵活就业,所以“灵活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接近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本科生的就业流向相对较多元化,三大就业流向为“企业”、“灵活就业”和“事业单位”,此外党政机关、下基层、创业都有本科生的身影,这和许多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和培养规格为流向不稳定的通用型人才有关,自然毕业生就业离散程度就高。“待业”的本科生相对最少,且大多数待业的本科生还在继续求职。和其他学历层次不同的是,本科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比例最高,达到6.7%。也正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有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谋求理想工作的强烈愿望。

二、云南省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云南省高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将其分为6类: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独立学院、其他专门院校、高职高专(一专)、民办专科(二专),不同类别院校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划分的就业百分比见表2。

表2 不同类别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云南省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其他院校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的人才,而独立学院只有本科教育层次,高职高专和民办专科则主要培养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就业率也有所不同。

纵向来看,综合大学三类学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研究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主要的原因是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在就业选择上比较看重工作稳定和社会评价较高的就业单位,同时对就业目的地有较高的要求。“211”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具体见图1。云南大学是云南省内唯一的“211”综合大学,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城市是省会城市,大城市就业市场规模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职业能力成长机会多,因此往往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然而应该看到省会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师范院校就业率平均最高,就业率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依次递减,专科层次是各类院校中最低的。其他院校就业率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依次递减,专科层次就业率较低。

图1 首选就业城市分布

横向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最高是师范院校,分别比综合大学和其他院校高了4.57和1.38个百分点;本科生的就业率最高也是师范院校,分别比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其他院校高0.61、1.93、1.73个百分点;专科生就业率最高的是民办专科学校,而最低的是师范类院校,这也符合云南省近几年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规律,云南省2009年师范院校专科生就业率也是所有院校中最低的。究其原因:①省内原来的专科层次师范院校大都升格为本科院校,造成本科层次师范类毕业生较快增长,从而挤占了专科生层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②省内外非师范类大学逐步开设了师范类课程,其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从而在就业时也挤占了部分教师岗位。这些都是造成专科层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三、云南省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云南省高校2010年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门类覆盖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中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专业门类。从毕业生人数来看,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较多(均超过总数的10%),4个专业门类的毕业生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69.01%。而哲学和历史学的毕业生较少,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14%和0.59%。2010年云南省高校不同专业门类的就业情况见表3。

表3 云南省不同专业门类的就业情况

从11个专业门类的就业来看,就业率较高,都超过了90%。其中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超过了95%,最高的是管理学为96.19%,最低的是哲学为92.41%,其整体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就业率水平。据“麦可思: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全国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均明显低于云南省就业率,也反映了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于全国。

四、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渐减弱,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好转,反映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就业率和前两年相比有所提高。从云南来看,全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3.3%〔1〕,2010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5.1%,比上一年上升1.8个百分点。同期,全国本科年终就业率2010年为91.2%,比2009年上升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年终就业率2010年为88.1%,比2009年上升2.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有所好转,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明显减弱。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就业政策调整落实还不到位

有些地方人为地制定一些限制毕业生流动的政策。比如有的城市实行只接收教育部规定的“211”高校毕业生落户等政策;有些地方对国家出台的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不够重视,出现政策不落实的现象。如国家倡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但到基层服务的一些志愿者,生活费、社会保障等不能及时到位,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应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

2.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云南省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只注重学校的规模发展、外延扩大、层次提高,但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化,造成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学校对于培养成本低、生源好、短期就业好的专业一哄而上,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结构性过剩,毕业生就业异常困难。

3.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就业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

一是就业市场不完善。近几年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不少,参加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很多,但是整体效果并不太好,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法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沟通与互动,可以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不满意。二是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的平台。各类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但这些网站分散零乱,水平参差不齐,迫切需要一个全省性的、权威的、全面的信息发布平台。

4.部分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不当,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

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比如昆明市内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招聘教师也把硕士作为招聘条件之一;有些单位甚至对性别、长相、家庭背景等提出一些苛刻要求;有些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要考虑人情因素,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5.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于社会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迈入了大众教育的门槛,但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仍然高于社会实际,不愿意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和艰苦地区就业,缺乏创业精神和吃苦精神,一心向往“铁饭碗”,信奉“学而优则仕”;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只想到地域好、待遇高、专业完全对口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有业不就”现象比较突出。

6.一些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部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毕业生,为了他们能接受高等教育,有的家庭几乎倾家荡产。他们求学期间,心理压力很大,往往缺乏自信,有时为了生计、学费,还要边打工边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业。加上毕业时,求职成本越来越高,这部分学生就业非常困难。长时间不能就业,必将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另外,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尽管国家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社会排斥和偏见普遍存在,拒绝或观望事实上造成了残疾大学生自主就业更加艰难。

(二)对策建议

1.确保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保证

没有经济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是一句空话。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凡是中小企业数量多、第三产业比例高的国家和地区,全社会的就业率就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都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的75%以上。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明显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等原因,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还未充分地释放。因此,云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策略,一是要促进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大挖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潜力。

2.以“就业优先”为目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有关国家的经验证明,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的成本,远远少于为失业人员提供的失业保障。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突出的状况下,政府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优先选择,加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指导性投资,通过税收杠杆鼓励建立新公司和个人自主创业,充分运用税金、货币、收入等手段,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服务职能,为毕业生营造一个有利的工作、生活和创业环境。

3.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仍主要处于“政府诱导型”。但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就业市场需要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即主要依靠市场作为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企业、社区、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网络媒体等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等现有机构、载体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个动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网络。

4.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是一个完整的链条。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就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起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质量和适用性,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互动和良性循环。

5.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

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各高校教育质量成果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各行政职能部门,还要各司其职,主动做好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促进就业的资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必要的财力支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网络信息要加强监控管理,确保毕业生就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建立就业预警机制,密切研究就业形势,科学预测社会需求,严格控制高校招生数量和结构。

6.加强“创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在一定意义上比“就业”更能引领社会发展,因此要重视“创业教育”。高校应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并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之中。“创业教育实验设施建设给了学生很多模拟现实情况训练的机会。”高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再提供平台和环境。同时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师资缺乏而且主要是兼职的现状,高校也要加强师资培训与整合,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实践经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刘超.云南发布初次就业白皮书 “冷”专业将被停招〔N〕.春城晚报,2010-01-13(A06)

Inquiry into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

CHENG Qiaoyun1,SHI Yong2
(1.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Yunn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Kunming 650233,China)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is close with national welfare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article introduces all the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status and analyses graduate employment characters in Yunnan based on job figures in 2010.It explor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for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vided into 6 kinds:university,normal university,independent institut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compares the employment rate for 11 majors,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to solve the hardship of employment

Yunnan;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research

G647: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45(2012)01-0090-05

2011-08-30

2011-10-10

成巧云,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杨朝霞)

猜你喜欢

专科生就业率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数据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类专科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