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芩属植物传统药物学初步整理△
2012-11-02何春年彭勇肖伟肖培根
何春年,彭勇,肖伟,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中药农业
中国黄芩属植物传统药物学初步整理△
何春年1,2,彭勇1,2,肖伟1,2,肖培根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传统药物学进行系统整理,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方法系统查阅各种本草、各地植物志和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中国地区分布的黄芩属药用植物约有30种,17变种,集中分布在黄芩亚属的顶序黄芩组、腋序黄芩组和盔状黄芩组等少数几个组中,该属大部分药用植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功能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等作用,该属半数以上的药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药,部分用根,仅少部分用果实和叶。结论为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黄芩属;药用植物;传统药物学
黄芩属植物在我国广泛分布,应用历史悠久。如传统中药黄芩(Scutellariae Radix)始载于两千年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历代大宗常用中药材。滇黄芩(Scutellariaamoena)最早见于15世纪的《滇南本草》,在我国西南地区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半枝莲(S.barbata)始见于《外科正宗》(1617年),在民间广泛用于疮痈肿毒等症。另外,该属植物还有很多种在我国民间广泛使用,如《新华本草纲要》中收载了该属24种,《中药大辞典》中收编了12种。《中国药典》也收录该属植物2种,即:黄芩(S.baicalensis)和半枝莲(S.barbata)。
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可作为药用。如我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用黄芩(S.baicalensis)和半枝莲(S.barbata)治疗多种疾病;印度用韩信草(S.indica)来止痛、解毒和活血等[1];尼泊尔用棱茎黄芩(S.scandens)的叶作为治疗伤口和昆虫咬伤的传统药物[2];欧洲和北美地区用美黄芩(S.lateriflora)、盔状黄芩(S.galericulata)、大花黄芩(S.montana)、佛州黄芩(S.floridana)、侧花黄芩(S.ateriflora)、深红黄芩(S.rubicunda)、苍白黄芩 (S.albida)、卵叶黄芩(S.ovata)等,其中美黄芩的地上部分作为凉茶和食品补充剂,用于治疗焦虑和肌肉痉挛等症[3];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和克里米亚半岛用S.albida.ssp.albida作为止痉挛、发汗和退烧药物[4];西西里岛用S.rubicundasubsp.linneana作为抗昆虫和抗菌用途等[5]。
近年来该属植物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中发现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我国黄芩属资源,有必要对我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的传统药物学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掘。同时由于该属药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变异大及资源利用一直比较混乱,加上该属种间形态相似性大,给系统分类、品种鉴定造成很大难度,对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野生的种类,以及重要民族药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调查与整理也较为迫切。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的传统药物学进行系统整理,为黄芩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1 黄芩属药用植物的种类
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系唇形科(Lamiaceae)植物,约有360多种[6],全世界均有分布,但热带非洲少见。我国黄芩属植物约有98种,43个变种[7],南北方均有,多为野生。Scutellaria来源于拉丁词scutella,表示花萼似小碟子的形状,可见碟状花萼为该属植物的典型形态特征。
通过对我国主要的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滇南本草》、《蒙药整典》、《植物名实图考》、《生草药性备要》、《长白山植物药志》、《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福建药物志》、《四川中药志》、《云南中草药》、《江西中草药》、《新疆中草药》、《贵州民间药物》、《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和《中国植物志》等系统整理,整合《新华本草纲要》和《中华本草》的记载,结果发现我国黄芩属植物可供药用的有30个种及17个变种(详见表1)。为了方便比较,本文暂时按照《中国植物志》65卷中黄芩属下分类系统[8]对调查结果进行汇列,结果表明药用种类约占我国黄芩属植物种类的1/3,可见黄芩属植物是药用植物集中的类群,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植物资源。
表1 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及其传统疗效
续表1
注:*表示药用变种数/药用种数/植物种总数
从分类系统上可见,囊萼黄芩亚属和黄芩亚属的膜苞黄芩组(本身种类也少)未见药用记载外,其他亚属和组下均或多或少都有作药用:异花黄芩组1种1变种全部供药用;顶序黄芩组的宽叶黄芩亚组有6个种10个变种作为药用,占该亚组植物数约1/3;狭叶黄芩亚组除了大齿黄芩系2个种未见药用记载外,其他基本全部可作药用,有9个种1变种;腋序黄芩组除了裂叶黄芩系2个种未见药用记载外,其他植物有一半可作药用,有7个种3个变种;盔状黄芩组多半也可作为药用,有6个种2个变种。
这些药用种类分布范围和该属植物相似,即广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热带地区稀少。
2 黄芩属药用植物的功能特点
黄芩属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中药黄芩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高血压及化脓性感染等。半枝莲(S.barbata)在民间用其治疗痈肿、疔疮和蛇毒咬伤而闻名。
根据表1的总结,发现该属药用植物的功能特点:大部分药用植物的性味多为苦、寒药,功能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等作用。其他少部分种可用于止血、安胎、湿热黄疸、痢疾、劳伤内损、蛇虫咬伤等。
3 黄芩属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
根据药用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根、全草、果实,其中全草类(29/47),根类(10/47),叶类(1/47),根及果实类(7/47)。可见该属半数以上的药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药,部分用根,仅少部分用果实和叶。按分类系统来看,异花黄芩组和宽叶黄芩亚组基本全部用全草;狭叶黄芩亚组大部分用根作药用;腋序黄芩组和盔状黄芩组多以全草入药,少部分用根部入药。可见该属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
4 黄芩属植物的有能成分和药理活性
黄芩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较多,通过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发现黄芩(S.baicalensis)植物中至少含有2 000种次生代谢产物[9]。通过植物化学的方法从该属约35种植物中分离得到近300种化合物[10],主要类型有酚性化合物(黄酮、苯乙醇苷、茋类和联苯类)和萜类化合物(环烯醚萜苷、二萜和三萜)。其他成分还有甾醇、多糖、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种类最多、生物活性最显著的是黄酮类化合物,超过160种,是黄芩属植物主要有效成分,有多种明显的生物活性,含有的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成分普遍存在,可视为该属植物特征性成分;其次是二萜类化合物,超过70种,多为新一克罗烷型二萜,有明显的昆虫拒食作用[11],近年来也发现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活性的方法,现代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12]。特别指出的是,该属许多植物的提取物或单个化合物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动物实验也证实了抗肿瘤活性。在中医治疗上,多用黄芩和半枝莲作为复方治疗癌症,很多地方民间用半枝莲治疗各种肿瘤。另外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保肝、抗氧化、抗惊厥、抗血管生成、中枢神经保护和促进记忆、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5 中药黄芩的代用品
传统中药黄芩除了来源于黄芩(S.baicalensis)外,在部分地区其同属6种近缘植物的根也可作为黄芩的代用品:如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用粘毛黄芩(S.viscidula);甘肃用甘肃黄芩(S.rehderiana);云南、四川等地用滇黄芩(S.amoena)、连翘叶黄芩(S.hypericifolia)、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和韧黄芩(S.tenax)等。它们的质量和疗效相似性较多,然而由于来源不同,还是有一定差别[13],这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比较。从它们的分类系统来看,这6种植物除韧黄芩是邻近的宽叶黄芩亚组外,其他几种均和黄芩同为狭叶黄芩亚组,这可以从药用植物亲缘学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即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往往化学成分和疗效也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代用品有其内在联系。
6 讨论
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众多,但绝大多数为民间用药,由于缺乏植物化学、药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数据,所以有必要在这几方面对本属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它们在民间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可以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指导扩大和寻找新的药用资源,以及在同一物种不同组织器官中扩大和综合利用资源[14],如黄芩(S.baicalensis)、滇黄芩(S.amoena)等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可以综合利用资源。
[1] Miyaichi Y,Kizu H,Tomimori T,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Scutellariaspecies.XI.On the flavonoid constituents of the aerial parts ofScutellariaindicaL.[J].Chem Pharm Bull,1989,37(3): 794-797.
[2] Melkani A B,Negi A,Bisht C M S,et al.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ScutellariascandensD.Don[J].Indian Perfumer,2007,51(3): 64-66.
[3] Lininger S W,Gaby A R,Austin S,et al.The natural pharmacy[M].New York: Random House,2000.
[4] Gousiadou C,Karioti A,Heilmann J,et al.Iridoids fromScutellariaalbidassp.albida[J].Phytochemistry,2007,68(13):1799-1804.
[5] Bruno M,Vassallo N,Simmonds M S J.A diterpenoid with antifeedant activity fromScutellariarubicunda[J].Phytochemistry,1999,50(6):973-976.
[6] Mabberley D J.Mabberley's plant-book:a portable dictionary of plants,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u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784.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Flora of China[M].Volume 17.Beijing: Science Press,1994:75-103.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24-248.
[9] Murch S J,Rupasinghe H PV,Goodenowe D,et al.A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medicinal diversity in Huang-qin (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 genotypes:discovery of novel compounds[J].Plant Cell Rep,2004,23:419-425.
[10] Shang X F,He X R,He X Y,et al.The genusScutellariaan ethnopharmacological and phytochemical review[J].J Ethnopharmacol,2010,128:279-313.
[11] Bruno M,Piozzi F,Rosselli S.Natural and hemisynthetic neoclerodane diterpenoids fromScutellariaand their antifeedant activity[J].Nat Prod Rep,2002,19:357-378.
[12] Min L W.New therapeutic aspects of flavones:The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Scutellariaand its main active constituents Wogonin,Baicalein and Baicalin[J].Cancer Treat Rev,2009,35(1):57-68.
[13] 楼之岑,秦波.常用中草药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北方编)[M].第二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795-838.
[14]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6):3-7,19.
TheEthnopharmacologicalInvestigationofChineseScutellariaPlants
HE Chun-nian1,2,PENG Yong1,2,XIAO Wei1,2,XIAO Pei-gen1,2
(1.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2.KeyLaboratoryofBioactiveSubstancesandResourcesUtiliz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19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thnopharmacological of medicinal plantsScutellaria(Lamiaceae) in China,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MethodsA variety of local Flora,herbal books,literature and data were consulted.ResultsOu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30 species and 17 varieties have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for multiple therapeutic remedies in different region of China.These medicinal pla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ect.Stachymacris A.Hamilt.,Sect.Maschalostachys Benth.and Sect.Galericularia A.Hamilt.,have been mainly used as medicines for detoxification,reduces swelling,pain,cooling circulation,and the whole plant and roots are the main medicinal parts.ConclusionThe results provide reliable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ofScutellariain China.
Scutellaria;Medicinal plant;Ethnopharmacologica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860)
*肖培根,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