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木偶走向大舞台

2012-11-02蒋叶俊

当代贵州 2012年19期
关键词:木偶剧龙珠木偶

文 Ⅰ本刊记者 蒋叶俊

小木偶走向大舞台

文 Ⅰ本刊记者 蒋叶俊

2012年6月,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贵州木偶神话剧《水寨龙珠》在45个国家的101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剧目奖”。近日,本刊《阳明茶座》栏目特邀《水寨龙珠》编剧戴明贤、贵阳演艺集团总经理莫洪军,就繁荣民族文化和贵阳木偶剧的发展进行访谈。

本期嘉宾:戴明贤(左):1935年生。曾任市文联副主席及文协副主席,《花溪》月刊副主编,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代表作《岔河涨水》、《九疑烟尘》。莫洪军(右): 1963年生。贵阳演艺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贵州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副会长。引进运作过100多台国内外优秀剧节目在贵州巡演。有戏剧作品川剧《郑兴断案》、童话剧《魔笛》、《白雪公主》。

木偶戏不是“小儿科”

《当代贵州》:《水寨龙珠》巧妙将民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融于一体,成为木偶剧中的精品之作。在文艺界缺乏精品力作的时下,应该如何打造更多像《水寨龙珠》这样的精品文艺?

戴明贤:对于精品文艺的打造,首先需要把握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态度。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应当严格区分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就是保护它的原生态、原汁原味,万不可自以为高明地加以“改造”。以为是提高它,其实是糟踏它,聪明人干蠢事。任何一种历经世世代代创造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比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都震撼人。另一种方式,则是把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元素,另外创造自己的作品,这才是可供艺术家恣意驰骋的自由天地。至于作品的成败高下,则取决于艺术家的才华、构思、制作种种复杂因素,不能保证引进了民族民间元素就一定出好作品。

建国六十年,我们贵州的文艺家们一直在这么做,产生过在全国有反响的作品,如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舞剧《蔓萝花》、京剧《苗岭风雷》、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文革结束后贵州版画群体崛起,反响强烈,被称为“贵州现象”。刘雍先生把民族民间元素引入大型的器物雕塑、墙面装饰等方面,成就十分突出。这些经验,值得思考和总结,用以推动贵州文化实现新的突破。木偶剧《水寨龙珠》的创作,只是这条思路中的又一次尝试。由于演艺集团和剧团的努力,获得了一些肯定。但还很不成熟,有待细致的打磨。

《当代贵州》:据了解,由于节目确定较晚,贵阳演艺集团排练《水寨龙珠》的时间不到半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演艺集团是如何把《水寨龙珠》打造成一台大型精品木偶剧的?

莫洪军:去年10月,戴明贤老师为我们写了一个剧本——《水寨龙珠》。接到剧本后,我当天中午就看完了,并让有关同志三天内看完讨论。三天后的会上,大伙一致同意我的提议:“打造《水寨龙珠》参加世界木偶节,撤下《黄果树瀑布传奇》”。

大型木偶神话剧《黄果树瀑布传奇》是木偶团30多年来的第一台大戏,参加了在唐山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并获得银奖。但为了推陈出新,再造精品,把握好世界木偶节这个“木偶界的奥运会”。我们决定克服一切困难,把《水寨龙珠》打造好。

根据创意策划和导演的要求,我们力求用“小木偶”来表现“大题材”、体现“大文化”,在制作上我们要求出新、上档次、上规模,具体讲就是要大气,改变人们固有的“小木偶”等于“小儿科”的印象。戏要出新,使得道具、布景、灯光、服装、音乐、偶型的设计制作工作量也十分大。为了保质量、赶时间,全体演职员坚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小木偶迎来大市场

《当代贵州》:在木偶节期间的项目洽谈会上,各剧目共签约400多场,而《水寨龙珠》成功签约120场,获得头彩,成为最大的赢家。请问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实现有效市场化?

莫洪军:《水寨龙珠》获得了大奖,仅仅是完成了剧目运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如何将获奖剧目推向市场、走向全国、登上国外舞台,向“文化产业高地”前进。

2010年,我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贵阳市演出公司和贵阳市艺术中心两个单位根据省市“路线图和时间表”进行了转企改制。由于木偶团机制活、观念新,很快转换“角色”。当前,《黄果树瀑布传奇》商演市场看好,还受伦敦奥运会组委会邀请赴伦敦演出。

《水寨龙珠》的创作也极力与市场结合。6月1日、2日在南充市演出两场,入场券一票难求。南充分组委会同志说:“总共安排8个团队在南充演出,《水寨龙珠》是压轴戏,演出效果最好,质量最高。”

戴明贤:在这次合作中,我发现演艺集团的主持者在剧目选择上,很强调“有艺术还要有市场”,这符合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规律,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他们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应当坚定地走下去,不断总结经验,以期越走越好。

木偶剧有待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如操纵技巧、舞美音乐诸方面还比较陈旧,表现手段不够丰富有力。木偶剧固然是以孩子为主要对象,但优秀的木偶剧应该老少咸宜:孩子主要看木偶讲的故事;成人则要看木偶“怎么”讲故事,即操纵者的技巧。不能让陪孩子看木偶剧的父母觉得简单枯燥,昏昏欲睡。优秀的木偶戏,不只是木偶学活人,而是要充满想象力,做出活人做不到的种种肢体动作。我就是在建国初期,从电影里看到闽南、俄罗斯、法国、波兰的木偶剧,而爱上这个神奇的剧种。

《水寨龙珠》成功签约120场,这些演出签约,比拿奖还令我高兴。舞台艺术的生命在于演出。一个戏排出来,不能与观众多见面,再高的奖也没意义。

《当代贵州》:对于《水寨龙珠》接下来的120场演出贵阳演艺集团有何具体规划?

莫洪军:正如戴老所言,《水寨龙珠》还存在不少不足,有待细致的打磨。因此我们准备组织一次讨论,将瑕疵改掉,更接近儿童。在互动、情节上更适应儿童心理,在制作上,重新考虑舞美的设计。《水寨龙珠》的120场演出,很快将在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江西、广东、湖南等地上演。我们还准备将《水寨龙珠》制成英文版,到国外去拓展空间,现在正和美国方面进行商谈。

延续“泥土的芳香”

《当代贵州》: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此次选择以水族文化为背景,精心打造《水寨龙珠》是出于何种考虑?

戴明贤: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都具有非凡的魅力,那种“泥土的芳香”是任何专家创作都难以比拟的。我从青年时代就喜欢读民族史诗、故事传说和歌谣,看民族歌舞和电影。我省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聚居区,但建国以后的文艺作品,反映苗、侗、彝、布依等民族的都有,就是没有反映水族生活的。所以我一直想寻找一个水族的题材。这个故事内含有一种民族民间文学特有的幽默感、稚拙味,加上情节单纯,适合木偶剧表演,所以就选了它。

《水寨龙珠》根据水族民间故事创编。在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水寨龙珠》签约120场演出,赢得头彩。图为《水寨龙珠》剧照。(杨 俊/摄)

《当代贵州》: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水寨龙珠》的成功,对于繁荣民族文化有什么启发?

戴明贤: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号召很重要,应当落实到措施上。由于体制的特点,由权威部门来整合跨部门跨地域的人才资源,进行“大动作”,是成功的保证。1979年我去北京参加第四次文代会,观看甘肃的舞剧《丝路花雨》,被镇住了。一了解,这个经典剧目就是用这种方式打造出来的,这需要群策群力。

《当代贵州》:以贵阳木偶剧的发展为例,应该如何扬长避短,积极创建文化品牌?

戴明贤:发展文化产业最好的办法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贵阳木偶剧的发展,我认为有几个优势:一、木偶剧以孩子为主要对象,先天拥有广阔的、一茬又一茬的市场;二、远比活人剧团轻便:演职人员少、经费需求小、舞台装置可繁可简,便于巡回演出,把戏送到千百所小学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有巨大的“副产品市场”,如制作剧中人造型玩具、衣饰、丅恤等纪念品,随演出出售。

这些是木偶剧固有的优势。总的来说,木偶戏要把戏曲、舞蹈、哑剧、音乐剧的一些因素融进去,使之成为一门富有表现力的、当之无愧的舞台艺术。我非常希望木偶剧团有这个雄心,把它打造成我市我省的一个文化品牌。

莫洪军:在贵阳,眼前没有一家上档次的儿童剧场。为此,我们木偶剧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招收学生,派人到北京、上海学习。现正准备将贵阳市图书馆多功能厅改建成贵阳儿童剧场,让我们贵阳儿童天天有演出看,做好做大贵阳儿童演艺市场、创建文化品牌。让木偶艺术、儿童艺术在这里得到延续和发展。

(责任编辑/蒋叶俊)

猜你喜欢

木偶剧龙珠木偶
当代木偶剧造型艺术的创作
云南西盟龙竹材性初步研究
《龙珠》故事 真正迷人的时代早已过去!
简析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
浅谈木偶艺术的特点
小木偶找智慧
红包王
木偶剧进校园瑶乡少年乐翻天
木偶的眼泪(一)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