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咏秋:海外流韵故乡情

2012-11-02

当代贵州 2012年19期
关键词:威宁斯里兰卡希腊

文 Ⅰ本刊记者 付 松

刘咏秋:海外流韵故乡情

文 Ⅰ本刊记者 付 松

在斯里兰卡的时候,刘咏秋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到前线去,但丈夫从不让她去。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不能同时失去父母。

异域的“诱惑”

2010年10月4日,新华社驻斯里兰卡女记者刘咏秋手捧鲜花,在高尔菲斯酒店的大堂,等待着中国驻斯大使杨秀萍和斯里兰卡经济发展部长巴希尔·拉贾帕克萨的到来。

在这里,刘咏秋将实现自己“最狂野的梦”——举办主题“斯里兰卡,我的爱”个人摄影展。她说这是在斯里兰卡几年最为意外的收获。

在这片“光明与富饶的乐土”上“战斗”了6年,刘咏秋用她的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斯里兰卡的海洋、沙滩、阳光和微笑,也记录了这里的海啸、哭泣、冲突和枪声。

2011年6月2日,在摄影展的基础上,《一个中国女记者眼中的斯里兰卡》结集出版,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在斯出版个人摄影集。摄影展的主办方和摄影集的出版方均为斯里兰卡最大的国营报业公司锡兰联合报业集团。集团主席班杜拉·帕达马库马拉先生在摄影集的出版寄语中说,“为了获取最佳瞬间,刘咏秋女士不惧任何恶劣环境,甘冒风险,同时,刘兼具摄影师所必需的耐心,使得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成功。”

2005年1月,刘咏秋拉着儿子的手,在温热的空气中第一次走在斯里兰卡的沙滩上,连她自己也没料到的是,那里会成为她作为驻外记者的第一个栖息地。

斯里兰卡蕉风椰林、绿树红花的美景和异国的风土人情,对她这种长期生活在中国内陆的人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尤其是斯里兰卡荟萃的种种奇特的文化,更是让她迷醉。

然而,自然美景往往只是一种表象。

“这个美丽的岛国当时正处于种族冲突引发的战争之中,这给在那里的生活加上了一剂危险的调味品。我到达时,斯里兰卡又刚刚经历千年一遇的海啸,这些元素,恐怕仅仅一个就足以让人驻足,何况我幸运地拥有全部?”见证了自然灾害以及当时还持续的30年内战对斯里兰卡的毁坏,凭着一个记者的敏锐与良知,职责与担当,刘咏秋毅然选择留下。

在斯里兰卡工作时,她和担任新华社首席记者的丈夫陈占杰还负责马尔代夫新闻报道,因此有机会走遍两个岛国。

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跟动物零距离接触是让她最难忘的事。“在那里,你能触摸大象,能在住的酒店里看到孔雀,还能看到猎豹,以及熊、猴子等,你能感觉到你和动物是平等而亲密无间的,甚至有时候你觉得你冒犯了他们。”刘咏秋说,在这个地球上,甚至在整个宇宙中,我们跟周围所有的动物一样,只是自然的造物之一。因此,人类必须懂得尊重动物,将它们视为不可或缺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途径。

转战只为新的开始

2010年,因工作需要,刘咏秋与丈夫陈占杰转战希腊。

与斯里兰卡相比,希腊更明朗更灿烂,更自信更张扬,但当时的希腊正处在债务危机之中。

对于一个国家或种族而言,一旦某一种灾难与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及古老的文明相组合,就会产生一种极为奇异极为独特的张力。

刘咏秋说,“无论是作为文化人还是作为记者,在这个时候来希腊工作都是幸运的,我将之视为一个新的开始。”

2010年12月6日。雅典市中心“老大学”门前的广场。

约有1000名中学生在那里集会,然后扛着旗帜,喊着口号,走向街道进行示威游行。2008年的12月6日,一位年仅15岁的中学生格里戈罗普洛斯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被开枪打死,该事件留在希腊人,尤其是年轻人心灵上的创口显然并没有愈合。

“想到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格里戈罗普洛斯的母亲,要一辈子经受丧子之痛,一种愤怒与无助相混杂的情感,瞬间像飓风一样扫荡着我心灵的旷野,令我喉咙发紧,无法呼吸。”刘咏秋说。

对那次事件的报道,刘咏秋至今记忆犹新。她和丈夫陈占杰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最真实的新闻,而在他们身后200米左右的地方,示威人群扔向警察的燃烧瓶,划出了一道道惊心动魄的火焰曲线。

“几分钟后,一个蒙面年轻人朝我跑过来,摇手喊道:‘不要拍摄面孔,不要拍摄面孔,OK?’我连连点头,自己却忍不住暗笑,此情此景中,我敢说‘不OK’吗?”每一次“历险”之后的报道,表面是貌似轻松的叙述与评论,实则是对事件本身的拷问与思索。

另一扇生命之门

几年前,刘咏秋和一个同事聊起一家人在一个分社同作驻外记者的生活经历。这位同事说,在这种家庭生活与工作紧密不分的特殊环境之中,夫妻间需要极高的相处技巧和协调精神。

“这一概括可以说很精当。”刘咏秋说,“不过,具体到我们来说,我和先生之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孩子年幼时,每当总统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只要不是周末,她总是选择在家照顾孩子。“固然,带孩子和见总统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历,但我不去见总统,不去赴他的一个宴会,不会对总统产生任何影响,而我不在家陪孩子的话,必定会对孩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一个坚强而执著的驻外记者身上,同样体现着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在斯里兰卡的时候,刘咏秋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到前线去,但丈夫从不让她去。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不能同时失去父母,这是一个她无法拒绝的理由。

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对孩子的平等和尊重。“我从来不认为作为成年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去教育一个孩子,哪怕仅仅是个婴儿。相反地,在生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另一扇生命之门。所以与其说是我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教育我。因为我深知,我只是在常识上引导他,而他却在心灵上引导着我。”

母爱推己及人,从关爱自己的孩子出发,她将这种爱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活力与希望,尤其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哪怕他们身处像贵州山区,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的发达,教育的进步,我深信,他们所掌握资讯不会比我们少,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会比我们狭窄。”刘咏秋说,“对于年轻一代,我没有寄语,只有祝福。”

对话刘咏秋

《当代贵州》:锡兰联合报业集团主席仅看了您的10余张照片,就决定为您举办摄影展,您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吗?

刘咏秋:我想斯里兰卡人喜欢我的照片,是因为我在摄影过程中体现了自己身上所负载的独有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可以说是中国的,也可以说是贵州的。

《当代贵州》:您对近年来的贵州发展有什么评价?

刘咏秋: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高楼增多了,房子更漂亮了,贵州也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城镇化进程。

《当代贵州》:作为一个驻外记者,您怎样定义故乡?

刘咏秋:故乡是根,是故土,是永恒的记忆,是生命中最为踏实的那一部分。

故乡是最踏实的记忆

从1996年离开贵州,一晃16年过去了,思乡的情愫常常会袭击她内心深处最软弱的区域。

“希腊和贵州一样也是山区,但希腊的交通状况却非常之好,尤其是在E字头的欧盟标准公路上开车,又稳又快,各种标志十分清楚,转弯时车并没有飘忽的感觉。”希腊让她更多地想起贵州、想起故乡。

对故乡的印象,记忆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威宁,那里还留着她童年的天真和梦想。马摆山、马摆河、黑石头,马铃薯、燕麦饼、苦荞粑……一切都是铭心刻骨的。

威宁那种高原所独有的色彩、光影、人文底蕴形成了她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框架,并形成了她原生的审美积淀。这种审美积淀是如此强烈、如此巨大,以至于日后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不自觉地被唤起。她把威宁所赋予的独特印象,以及威宁对她人生的意义写进了长篇纪实散文《寂静的声音》中,那是迄今为止她对威宁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完整的表达。

刘咏秋,贵州威宁人。曾在新华社科伦坡分社工作6年,现为新华社驻希腊记者。(受访者供图)

朋友、同事、同学经常跟他讲起贵州、毕节、威宁近几年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就连老家的麻乍、嘎利甚至松毛梁子都通了公路。“这当然是像我这样长年生活在国外的贵州人多年盼望的一个结果。”刘咏秋甚感欣慰。

谈起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刘咏秋说,“这为贵州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平台。国发2号文件之于贵州,其政治意义不啻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之于深圳和广州,因为其指出了贵州的发展方向。依托贵州各个地区的特色与资源,国发2号文件具体而微地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这反证出,2号文件的出台,是经过了长期、扎实的社会调查,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决策。”

“身为一个从贵州走出来的人,我也愿意借此机遇,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已之力。”刘咏秋说。“今后,我将会利用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自己身为新华社记者的特殊平台,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对外宣传贵州多做实际的工作。”

(责任编辑/孟丰林)

猜你喜欢

威宁斯里兰卡希腊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贵州威宁一次雹暴过程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抢加油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对”队的斯里兰卡奇异之旅
威宁机场选址评审报告会召开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
五万难民逃离斯里兰卡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