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王若飞
2012-11-02邓克贤
文 Ⅰ邓克贤
丹心一片王若飞
文 Ⅰ邓克贤
王若飞在飞机离重庆的前一夜,曾与周恩来交谈,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落魄的幼年生活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诞生于贵州省安顺城北街故宅,在安顺度过了七年半的幼年生活。由于曾祖父去世,庶祖母心狠,父亲在家中失宠,又不务正业染上鸦片,潦倒终日,遂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至死,若飞和母亲、妹妹失去了依靠,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们的遭遇,引起了外婆和两个舅舅(黄干夫和黄齐生)极大的不安。为了若飞的前途,1904年2月,黄齐生两次到安顺,终于将王若飞接到贵阳,让他就读于达德学校。第一次,若飞的庶祖母和叔父百般拒绝,声称王家无儿,需留身边,所以未能接走。然而继母和叔父仍百般虐待,不使读书。这样,黄齐生又二赴安顺,反复说明带若飞出去读书,是为了使他成人立业,且再三指出:“一切费用不累及你们,将来成人亦王家之荣,我尽母舅之责,愿负担一切”。王家最终同意放行。据说,黄齐生欣喜异常“王家如去一草,我却如获一宝。”由此可见,黄齐生对若飞早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飞初到贵阳时,“满头癞疮,状类白痴”,身体贫弱,读书吃力,因此在达德预备班留级。黄齐生十分理解侄儿暂时的劣绩,不仅没有抛弃,反而倍加关心,由于黄齐生的照顾,若飞的病很快就治愈了,学业也逐渐长进,特别是读到小学二年级时,进步尤为显著,被学校奖为“最优等生”,连跳两级进入高等小学。黄齐生在《王若飞引述》一文中记述:“既而察其有异,家藏书,恣窥览。时校例奖天才,卒超越三级而入高等”。另外黄齐生还十分欣喜地作了一首五言诗记叙若飞的学习情况:“……十岁心花放。行业坐卧间,书卷手不让。曰或千言记,使我惊奇创。十二躐高等,胆粗气益壮。”
达德的革命教育
王若飞对达德学校十分有感情,他写过一篇《对于过去所受母校教育的印象》,文中回忆说:“我从九岁到十五岁七年的长时间,不但读书于这个学校内,而且是长年和舅父住宿于这个学校中……随着学校的天天发展,这古庙菩萨的宝殿,逐渐都变成了青年儿童的讲堂。从前一片阴森鬼神的气象,完全为光明智慧的现实所替代,我在这里面天天与同学们竞读游戏,整整过了七年。这七年中所受的教育,是极活泼生动、富于变化的教育,是非常值得回忆的。”
达德的教师们以史为鉴,宣传民族革命思想,王若飞总是积极参加聆听,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何腾蛟的爱国行动慷慨悲歌。他还在学校“通俗演剧会”参加过演出《大埠桥》《意大利的统一》《维新梦》等。在心中铭刻下“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思想。他还常常秘密阅读当时禁阅的激进书报杂志,例如《民报》、《新民丛报》、《黄帝魂》、《革命军》等,主动追索民主、立宪、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
王若飞在达德时期,正是辛亥革命前夜,它的创办者们,许多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不满封建专制,极力追求新的出路,这也不难解释王若飞后来走上革命之路的原因。
自觉的共产主义者
王若飞从达德学校毕业后,曾在“群明社”、“崇文书店”当过店员,一面做事,一面读书。1914年随大舅黄干夫到铜仁矿务局工作,当文牍员。1915年封建军阀袁世凯称帝,王若飞持黄齐生信函,与黄干夫一起,说服铜仁驻军团长彭公武举义讨袁。同年底,滇黔讨袁军起,黄齐生代表贵州省政府出外联络,要若飞携款从铜仁赶住上海。赶到上海后,遂与黄齐生一道在江苏、山东、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宣传反袁,开阔眼界,直至1916年冬返回贵阳。一年后王若飞考取黔中道留学日本公费生,次年与黄齐生一起离贵阳赶赴日本东京。这时,若飞多方搜读社会主义书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日本人排挤中国留学生,王若飞于8月7日愤然回国,在上海参加反日宣传,接着与黄齐生等赴法国勤工俭学,王若飞在法国巴黎生活了近4年时间。初到巴黎,他广交困苦华工和学友,不久便结识了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等同志。王若飞与蔡和森等继而在巴黎组织“工学互助社”,团结留法学生一边勤工俭学力求自救,一边从事社会主义研究。
1921年初,周恩来到巴黎,很快结识了王若飞等工学互助社的同志,他们一起带领留法学生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还号召组织学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政府贷款买军火打内战。这年底,周恩来、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蔡和森、李富春、罗迈、聂荣臻等同志又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积极和国内建立联系。1922年10月,中共中央通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同时,王若飞得到中共中央通知,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之一。1923年春,王若飞等同志受党组织派遣,从巴黎经柏林,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4月回国后曾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和中共中央秘书长。就在这年夏天,29岁的王王若飞在河南郑州结识了搞工人运动的李培芝同志,是年8月,王若飞与志同道合的李培芝同志结成伴侣。次年王若飞在《向导》周报发表了《英日帝国主义在北方的阴谋与民众之反抗》、《国民军失败后帝国主义者向中国民众进攻的新战略》等多篇有重要价值的文章。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若飞故居。(贵州图片库供图)
牢狱之苦压不倒信仰
1927年3月,周恩来与王若飞领导上海工人起义,王若飞负责指挥南市区,并首先取得了胜利。1931年夏天,王若飞受党中央派遣,到内蒙开展陕甘宁绥一带的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包头不幸被国民党拘捕。当国民党军警闯进“泰安旅店”时,王若飞来不及销毁一张写有许多同志姓名和地址的纸片,急忙放进口中咬碎,敌人扼住他的喉咙,他将连纸带血的口沫吐了敌人一脸,保全了同志的性命。其后,王若飞从包头被押解到归绥(今呼和浩特)“第一模范监狱”,到了1936年6月又被软禁于“太原陆军监狱”。王若飞在狱中受尽磨难,不仅没有屈服,还把敌人的法庭当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台。在狱中,他坚持写作,写下了《中国农民战争》、《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怎样做一个布尔什维克》等多篇文章,他在狱中团结教育狱中难友,领导他们与敌人展开斗争,他对当时被拘的人们说:“我们政治犯一定要争取无条件出狱,敌人提出任何条件,我们都不能接受,这是我们革命者的气节。”
1937年初,山西军阀阎锡山迫于国内抗战形势的压力,同意让共产党人和他组织牺盟会,进行发动抗战的准备工作。薄一波同志当时领导这一工作,受党的委托,由薄一波同志把王若飞营救出狱。同年夏天,王若飞在李培芝伴随下一起离开太原,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他就去见毛主席,回来后他对李培芝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活过。”
永存人民心中的王若飞
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同陪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王若飞是签字代表之一。1946年初,王若飞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参加第三次国共谈判,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在重庆达成“停战协定”。王若飞在谈判桌上,言辞犀利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驳斥他们的反共谬论,同时广泛接触各界民主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扩大党的影响。
1946年4月初,由于国民党严重阻挠破坏各项决议,王若飞、秦邦宪于4月8日冒恶劣天气从重庆乘飞机,赶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飞机于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王若飞、秦邦宪及同机的叶挺夫妇、邓发、黄齐生等一行13人全部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八”事件。王若飞在飞机离重庆的前一夜,曾与周恩来交谈,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1996年在纪念王若飞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宋平、张万年等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发表了讲话,以表达对王若飞这位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系安顺市文联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周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