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 化解风险坚持“走出去”的油气发展战略—访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
2012-11-01张绍波
□ 文/本刊记者 张绍波
1993年,中国油气工业逐渐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11年中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8500万吨油当量。“走出去”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中东、北非地区发生剧烈政治动荡,中国海外油气发展的安全和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 中国海外油气合作现在是怎样的规模,呈现怎样的特点?“走出去”战略面临怎样的风险?如何化解海外油气合作中的各种风险?为此,本刊记者对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进行了专访。
“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 海外油气投资和合作方式灵活多样
记者:中国油气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1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率先建成中国企业的“海外大庆”。那么,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与合作有怎样的特点?
董秀成:目前,以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运作约150多个海外油气项目,逐步形成了非洲、中亚、南美、亚太和中东等五大油气生产区。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与合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参与海外油气投资的企业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占据主体地位,中国中化集团、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兵器集团、中国航空燃料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也纷纷加入海外油气投资行列,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公司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少量中小民营企业也加入其中。
海外油气投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近年来,中国海外油气投资业务开始扩大,以油气投资带动海外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业务。除了传统石油业务外,开始从事天然气业务;在油气上游领域,由单一油气开采业务向开采和勘探并存发展;在中游领域,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业务;在下游领域,开始涉足炼油业务和成品油仓储、批发和零售业务;除常规油气领域外,开始走向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业务,由陆地走向海洋,包括深水、非常规气以及油砂资产,占海外油气并购总金额的80%。
海外油气投资和合作方式灵活多样。目前,中国油气企业海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多样化,从自主勘探向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结合转变。合作方式包括与资源国签定产品分成合同、在资本市场上并购或收购油气资产、油气资源风险勘探、油气开发服务合同等等;在项目运作上采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控股或参股等。除此之外,中国油气企业与国家银行合作,通过向资源国提供贷款方式换取长期油气供应来源。
海外油气投资区域逐渐增加。“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先后中标和签订30个油气项目,新进入7个国家,由“十五”末的22个国家58个投资项目,扩展到29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81个项目,海外油气业务由加快发展迈入规模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推动海外油气投资。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政府间合作推动能源合作,政府利用“贷款换石油”方式,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以及厄瓜多尔等国家签订相关贷款合作协议。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使中国海外油气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
记者:近年来,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而这些地区正是中国海外油气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区域,这势必对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与合作带来极大的风险。那么,风险来自哪些方面?
董秀成: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具有点多、线长、分散的特点,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存在诸多风险,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资源国政策风险以及地质资源和技术风险等。
地缘政治风险突出。在油气这个特殊商品问题上,地缘政治风险绝对不可忽视。不论是油气消费和使用、油气生产和供应,还是油气运输和补给,都与地缘政治息息相关。油气资源国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日益严峻的国际油气争夺形势,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海外油气投资。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油气往往与政治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油气资源丰富的非洲、中东、中亚和南美等地,地缘政治错综复杂,政治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西方国家反华政治势力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海外油气投资活动指手画脚,极尽打压。利比亚局势动荡凸显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安全问题隐患,因为中国海外油气投资项目近60%都分布在政治风险较高的非洲和中东地区,由于历史问题、宗教纷争、民族冲突和大国利益争夺等原因,这些地区和国家多处于各种冲突之中,一旦出现局势动荡,将对中国海外油气业务造成巨大安全威胁。
商业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在持续,世界经济衰退,国际油价跌宕起伏,许多独立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面临资金压力,信贷危机延续和资本市场低迷促使部分油气企业融资困难。这种形势确实为中国企业加快海外油气资产投资扩张带来难得机遇。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重性,受地缘政治、美元持续波动、投机基金肆意炒作、产油国国有化政策和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国际油气市场金融属性明显增强,油气市场可预见性越来越弱,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如果国际油价下跌,现有海外油气投资收益将难以保证,在低油价下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预期利润。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政治形势千变万化,油气资源国经济波动。中东地区产油国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油气工业,世界油气供需变化和价格涨跌对其经济影响巨大。拉美一些油气资源国经济动荡对中国海外油气投资产生影响。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融资环境变差,油气价格一旦下跌必然造成油气项目利润大幅缩水,使油气生产商被迫放弃或推迟一些在建项目,从而影响未来油气产量和效益。
油气资源国政策风险突显。在海外油气投资过程中,来自油气资源国的法律、投资和财税等政策风险日益突出。近几年,在高油价利益驱使下,油气资源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断加强对油气资源的控制,极力挤压海外投资者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使投资项目出现严重亏损。目前,部分政治体制转轨国家,尤其是拉美地区某些国家,在对外油气合作过程中违约问题较为突出,油气资源“国有化”趋势再度出现,已经给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投资造成一些损失。海外油气投资项目一般是不可再生资源投资,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源丰富国政策调整余地大。中国与某些国家的油气投资合作的基础是双边政治关系,而不是以法律框架为基础,一旦这些国家调整能源政策,中国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将处于风险状态。
资源和技术风险不容小视。油气资源风险来源于高投入的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在特定的地质结构、地理位置等条件下收益不确定性。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不同油气藏开采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在国际油气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相对较少,而油气产业从投入到产出,涉及数十门学科和数千种技术,技术复杂程度各异,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这必然会增加技术成本和风险。
调整思路 实现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外投资与合作的“走出去”战略是必然的选择。那么,在风险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既坚持“走出去”战略,又能化解这些风险?
董秀成:由于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外经验,员工技术熟练,再加上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因此“走出去”战略将持续下去,未来将继续通过并购或者投标,积极投资海外油气资产。预计到2020年,中国海外权益油产量将达到国内原油产量的一半,到“十二五”末期,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将与国内“平分秋色”,实现“半壁江山”的战略目标。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投资风险,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必须调整思路和发展对策,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优化海外油气投资战略布局。中国企业必须在巩固现有海外油气投资项目的基础上,紧密围绕非洲、中东、南美、亚太、俄罗斯五大重点战略投资区域进行优化布局,做好国际经济走势和油气市场、价格预测研究与分析。应该继续拓展非洲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依托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政府的友好关系和西方国家减少对非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非洲油气投资步伐,加大拓展力度,突出非洲的战略地位;继续推进与中东地区的合作关系,做好现有油气投资项目,进一步扩展油气市场;在南美地区,应巩固和完善现有合作项目,继续通过能源外交推动政府间能源合作,促进中国油气企业与委内瑞拉和巴西石油公司的合作;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推进中国油气企业向发达国家油气市场进军;以现有合作项目为基础,继续推进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
重视海外投资项目目标选择和合作方式决策。在海外油气投资合作过程中,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原则,发挥中国大型油气企业上下游一体化优势,着重选择与中国政府关系较好的、有油气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方式的投资合作。国内三大油气集团应该加强战略合作,建立紧密伙伴关系和联盟,联手向外扩张,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同时,加强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尤其是要加强与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尽量避免单打独斗以规避各种风险。在合作目标公司的选择上,应该重点关注那些中小型独立石油公司和资产质量较好但经营上出现困难的国家石油公司。
建立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协调机制,尤其是要建立起海外油气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和机制。要组织专业部门和专门力量,系统研究海外油气资源投资风险,分析油气资源国的政策、政治、法律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隐患,尤其是要将油气资源地区划分出风险级别,对那些存在较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防范。国家应该针对各海外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进入不同风险级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
改变传统思维,积极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中国油气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思维,积极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采取本土化对策,可以尽快熟悉和适应资源国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和享受东道国推行的外资优惠政策,迅速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减少或避免投资与经营风险。此外,中国油气企业应该积极承担起所在资源国的社会责任,努力促进资源国的人口就业,为东道国开展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培训,尽快使生产经营人员“本土化”,以保持与资源国长期友好和合作关系。
必须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业务中,已经初步完成全球业务布点和几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具有了储量、产量、炼量、运量上的预期规模。今后,中国企业要更加强调和突出投资效益。如何评价一个海外项目,要看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产量。中国企业要针对海外油气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效益指标。要从要规模转变到要效益,不应该一味求大、求快,而是要求稳、求实。
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是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投资经营管理的必然选择。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包括:从“走出去”初期通过自主开发实现业务增长,逐步转变为通过自主开发和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并重;从重视规模增长和快速做大,逐步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重;从利用单项技术优势,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从粗放型生产运营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资本运营战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