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

2012-11-01

理论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场馆教育资源科普

孙 莹

(长安大学,西安 710054)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

孙 莹

(长安大学,西安 710054)

教育功能是科普场馆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科普场馆教育尚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限。立足现实,要注重整合、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使科普场馆教育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最终在科普场馆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具有互动性的教育体系,从而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职能。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教育功能是科普场馆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随着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当今,仅靠正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及个人对于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和倡导素质教育。而科学技术普及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人们获得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1]科技馆的教育有别于传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它强调开放式、主动式、启发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观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科技馆应是素质教育的极好场所。[2]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职能的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公众学习、了解科技的需求,成为其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

一、国内外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开发的现状

建成于1937年的巴黎发现宫与1969年建成开放的旧金山探索馆将世界科普场馆的发展从注重展览展示推向以教育为目的的发展阶段,让·佩兰和弗兰克·奥本海默两位实验物理学家从此开创了科普场馆教育的新篇章。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国外科普场馆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得到长足发展,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也越来越充分和多元化。

在教育功能的开发过程中,国外科普场馆紧紧抓住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源等决定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挖掘:在科普场馆教育者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本馆的工作人员,还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将社会志愿者、科学家、学校教师等对科学教育有兴趣的人群纳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拓宽了教育的思路和视野;在科普场馆受教育者的开发上,更是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现实需求为宗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开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再仅仅将教育对象集中在青少年身上,而是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来开发并实现不同的教育功能。如: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设立研究和实习基地,鼓励实践、探索和创新;针对教师设立培训项目,帮助青年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巧;针对社区居民关注的环境气候变化、纳米技术、转基因工程等科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不仅注重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还通过与社区、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的合作,来拓宽科普场馆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使得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目前,国外科普场馆不仅是公众学习科学知识、实现自我终身教育的场所,更是公众参与社会讨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我国科普场馆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历经30多年的发展,科普场馆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科技类博物馆。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国新建科技馆60余个,展览总规模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而且还不断有新场馆陆续立项。此外,越来越多的科普场馆也正在加紧改扩建。然而,在科普场馆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的同时,科普场馆的教育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科普场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是:对科普场馆教育对象了解不够,展览设计和教育活动不分对象,只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忽视了成年人、老年人终身教育的需求;过于关注展品展览的开发,忽略了配套教育活动在科普场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展品背后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仅依靠科普场馆内部的力量,未能发挥科学家、行业专家、媒体在科普场馆教育中的作用等。这些问题导致科普场馆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功能开发不足,并成为当前阻碍我国科普场馆事业发展的瓶颈。

可喜的是,业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内涵界定不清以及实现教育功能的途径过于单一等情况,提出我国科普场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即要实现由“重展轻教”向“展、教并重”、由单纯依赖展览向多种科普教育方式的转变。

二、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概念和类型

(一)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界定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技发展、文化提升以及人类的进步,教育现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化,从制度化教育演变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3]科普场馆从属于非正规教育机构,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以互动、参与、体验为核心特征的公众接受终身教育和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社会公共场所。科普场馆教育是科普场馆利用自身展览资源优势,结合社会相关资源,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信息,期望以此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社会活动。

科普场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科普教育实体,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是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这就决定了科普场馆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科普场馆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科普场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是科普场馆教育活动或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是科普场馆教育在增进公众的科学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科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科普场馆教育功能是科普场馆的诸多功能之一,与科普场馆所发挥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科普场馆的功能。

(二)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从作用对象看,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科普场馆工作者、科普场馆资源、观众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科普场馆教育的内部结构,它决定了科普场馆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科普场馆教育的本体功能或者是科普场馆教育的固有功能。科普场馆在宏观上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科普场馆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个体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这构成了科普场馆教育的社会功能。科普场馆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科普场馆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上的衍生,是科普场馆教育的派生功能。

从作用方向看,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科普场馆在公众的科学知识、技能、身心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科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则是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作用。科普场馆的正向教育功能和负向教育功能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主要以正向功能为主。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科普场馆教育的目的,科普场馆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增进公众的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科普场馆教育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削弱等。

三、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形成机制

在对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进行静态分析、明确了“教育功能有哪些”之后,对于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揭示其在社会整体活动系统中的规律性变化和运行状态。对此,可以从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结构和功能形成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普场馆教育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1.科普场馆的基本结构要素。认识科普场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也是认识功能的基础。所以探讨科普场馆教育的结构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发生。

(1)科普场馆教育者。科普场馆教育者是科普场馆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人的因素是科普场馆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而科普场馆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则成为影响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方面。科普场馆教育者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主导作用;是观众在场馆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他们将科技信息传达到观众中间,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实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2)科普场馆受教育者。科普场馆观众是科普场馆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是科普场馆教育内容的接受者。虽然并非所有观众都是为了学习知识、求知受教而到此参观,但无可争议,在科普场馆参观过程中观众都会不知不觉接受新的信息。因此,根据观众教育内容接受的态度,我们可以把观众分为主动学习者和被动学习者。前者会积极寻求信息,主动接受教育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主观能动性等;后者只是被动接受教育内容,求知欲望弱,但也是事实上的教育内容或信息的接受者。(3)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科普场馆教育资源作为科普场馆教育的客体,是科普场馆教育功能所依赖的对象,是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正如学校教育中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所起的作用一样,科普场馆教育资源就是科普场馆教育的内容,包括科普场馆中的内容资源(如知识内容的呈现、说明牌、讲解词等)、硬件资源(如展品展项、物质环境、科普大篷车等)以及如何利用内容资源形成的方法、案例资源等。科普场馆教育资源是伴随观众需求的产生而产生,其核心是具有吸引科普场馆观众的属性。科普场馆教育资源是否具有吸引力是由资源本身是否具有教育价值决定的,不同类型的科普场馆资源具有的教育价值各不相同,资源的教育功能也各不相同。

2.科普场馆教育的结构要素间关系分析。科普场馆教育的结构是由科普场馆教育者、科普场馆观众和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等三要素组成,研究科普场馆教育的结构要素间的关系也就是研究这三要素之间的互为依赖、互为条件的复杂关系。

(1)相互依存。科普场馆的教育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它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科普场馆教育者和科普场馆观众等要素组成彼此关联的整合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依存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前提。三大要素的相互依存既反映了科普场馆教育的整体性,也构成了系统的运行机制。科普场馆教育资源作为科普场馆教育的内容,只能相对于科普场馆观众而存在;具有吸引力价值的教育资源才有触发观众的学习动机,才有可能成为科普场馆的教育内容。科普场馆教育者是科普场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通过对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策划实施教育活动来吸引观众,使得观众通过教育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由此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科普场馆教育者和科普场馆观众相互影响。所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是多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得科普场馆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相互制约。上述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又构成了制约教育质量的因素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结构要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各要素间的关系状态和系统的整体功能。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满足科普场馆观众的利益需求;科普场馆教育者是在了解科普场馆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科普场馆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以满足科普场馆观众获得信息和服务的需求。科普场馆观众能否在科普场馆教育过程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教育,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水平、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质量和科普场馆观众的素质等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普场馆观众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及对科普场馆的态度也影响到科普场馆教育的效果,因此还需要科普场馆管理部门做适当的引导教育。

(二)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形成机制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形成发生在科普场馆活动过程中,它的起点来自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愿望和需求。社会和个人对科普场馆教育如何为自己服务,都有不同的功能期待。功能期待只有通过科普场馆的教育行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功能,功能行动的发生受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水平、科普场馆观众和科普场馆教育者等因素的影响。功能行动发生的结果是科普场馆教育结果的出现。本文试从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两方面分析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形成过程。(参见图1)

图1 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形成机制图

1.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形成的外部机制。

(1)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更多,从而为参观科普场馆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证;另一方面各地科普场馆的兴建为公众提供了各种教育服务条件。在科普场馆发展的最初阶段强调促进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在科普场馆发展中期阶段注重加强交流;在科普场馆的全面发展时期,政府和公众会要求它对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出贡献。(2)政治需要。科普场馆是在政府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必须服务于政府的需要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完成其特定的功能。随着科普场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普场馆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凸显,但科普场馆仍担负着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主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普场馆具有两个文明的属性,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一是通过科普场馆事业的发展,开展科普场馆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二是公众在科普场馆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而且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播、交流与融合。(3)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首先,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如航空、高速铁路等使得公众出行更加便捷,为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刺激公众对科普场馆的需求,使科普场馆大众化,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同时,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发展,各种高科技在科普场馆的运用,增加了科普场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使他们能接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信息,增强了人们对高科技的体验效果。(4)社会教育的发展。社会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社会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适合青少年进行校外活动的青少年宫、儿童影剧院,也有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机构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公园等。而在教育对象上,科技馆面向的是全体公众。它通过组织社会力量尤其是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举办科普展览及相关活动,创造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参与技术进步的意识,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5]因而科普场馆教育能够实现非正规教育的目的,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与整个社会教育发展方向一致。

2.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形成的内部机制。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实现除了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教育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其内在机制的作用。

(1)需要与动机。科普场馆教育行为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观众或潜在观众对高质量生活和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人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前去科普场馆,这就为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因此,个体的需要是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发生的内在机制之一。当人们有了对科普场馆的需要之后,在诱因的影响下,就会产生科普场馆动机。科普场馆动机是引发观众前去科普场馆的重要动力,是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只有科普场馆观众产生了科普场馆动机,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才有可能实现。(2)态度。科普场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对科普场馆的态度。人们对科普场馆的态度一旦形成,将直接导致科普场馆行为。参观科普场馆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是有益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因而赞成或喜欢科普场馆教育活动;也有人认为,科普场馆是花钱的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自己不喜欢不赞成,也不同意别人参加。对科普场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构成了人们的科普场馆态度。科普场馆态度决定观众的行为,积极的科普场馆态度是诱发观众产生科普场馆动机和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科普场馆态度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科普场馆态度的稳定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因此,要想实现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必须改变观众对科普场馆的态度。(3)选择。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借助多种媒介和各种形式将信息不断地传递给观众,当然,并非在教育过程中,科普场馆教育系统传递什么,个体就接受什么,其间必须经过个体的选择。因此,个体总是面临不同的选择,没有个体对信息的选择,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也不可能发生。Jan Packer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乐趣取决于自主选择的程度。[6]首先,人们会对科普场馆的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正确的、积极的社会教育内容以及能够满足自己兴趣和发展需求的内容,而对不符合自己认知结构和精神需求的信息则加以拒绝和摒弃。Jan Packer还发现“为乐趣而学(learning for fun)”的观众会更深刻地卷入学习体验,更看重和享受学习过程本身。[6]其次,人们会对科普场馆教育的形式进行选择。在科普场馆参观过程中,一般来说,观众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直接参与体验的教育活动形式。(4)功能实现。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实现牵涉的因素很多,包括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科普场馆教育者的能力水平、观众的认知结构,以及科普场馆环境等等。首先,科普场馆教育资源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载体,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决定因素。如若展览、教育活动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那么其功能则难以实现。其次,科普场馆教育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普场馆、展品展项、观众之间的联结剂及催化剂,可以联结“观众与科普场馆”、“观众与展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并促使其产生互动。因此科普场馆教育者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再次,观众的认知水平也影响着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观众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Leinhardt与Knutson研究发现,作为观众先前经验中最突出的成分,先前知识和动机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对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7]Falk等人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先前知识和动机对场馆学习效果的预测作用。[8]另外,科普场馆环境是科普场馆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科普场馆环境安全、优美、适宜的条件下,观众才能有良好的心情去获取科普场馆体验,获得信息;[9]只有在团队关系融洽、和睦的环境下,观众才有心情去科普场馆;只有在观众持欢迎态度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效果才能充分得到实现。

[1]徐新.素质教育与科普场馆的关系[J].科技信息,2008,(2).

[2]王榕军.浅谈科技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海峡科学,2009,(11).

[3]陈伯成.刍议科技馆与科技教育[J].科技与社会,2009,(1).

[4]张瑶.提升科普场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4).

[5]白宗新,陈竞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论坛,2005,15(3).

[6]Packer,J.Learning for Fun: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Leisure Experiences[J].Curator,2006,(3).

[7]Leinhardt,G.& Knutson.K.Listening in on museum conversations[M].Walnut Creek:Alta Mira Press,2004.

[8]Falk,J.H.,& Storksdieck,M.Using the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 to understand visitor learning from a science center exhibition[J].Science Education,2005,(5).

[9]Philip Bell.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9.

G269.26

A

1002-7408(2012)02-0099-04

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XO91)。

孙莹(1977-),女,陕西三原人,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区域旅游经济。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场馆教育资源科普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微科普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