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脑质瘤的临床研究
2012-11-01邓敬锋邵汛帆史建军
邓敬锋,邵汛帆,史建军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脑质瘤在颅内肿瘤中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多起源于室管膜、神经胶质、脉络丛上皮等神经间质细胞以及神经实质细胞等,脑质瘤的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头痛以及呕吐、癫痫以及视力减退等一般症状,脑质瘤的治疗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结合化疗、放疗等措施的综合治疗[1]。近几年来,鸦胆子油乳被用于临床治疗脑质瘤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脑质瘤患者42例,以探究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脑质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脑质瘤并在我院进行完整的治疗,随访均完整,均无严重心、肺、肝、肾以及其他严重脑病;排除标准:未在我院进行完整治疗者,随访缺陷者,对鸦胆子油乳及司莫司汀等治疗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有其他脑外科手术史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脑质瘤患者42例,其中,采用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的患者22例,定为治疗组;采用司莫司汀联合放疗的患者20例,定为对照组。治疗组男13例,女9例,年龄5~75岁,平均年龄(46.3±3.5)岁,星形细胞瘤Ⅱ级2例,Ⅲ级6例,Ⅳ级5例,髓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松果体瘤1例,少支胶质瘤1例,胶样囊肿1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71岁,平均年龄(45.1±3.1)岁,星形细胞瘤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6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松果体瘤1例,胶样囊肿1例,所有肿瘤分级及类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例类型及分级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3 方法
治疗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患者进行放疗期间,同时采用鸦胆子油乳治疗,药量30mL/d,放疗后仍继续服用,每月连续应用20天,药量30mL/d;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司莫司汀联合放疗治疗,放疗同时口服司莫司汀,剂量120mg/m2(以体表面积计算),连服2天,每间隔6天重复一次,两组放疗均在术后患者情况恢复良好后进行,照射剂量55Gy,5周内完成。
1.4 疗效判定
国际抗癌联盟及卫生部制定的近期疗效判定指标为完全缓解(病变完全消失,1月以上)、部分缓解(肿瘤缩小超过30%,1月以上)、稳定(肿瘤增大不超过20%或者缩小不超过30%)、恶化(肿瘤增大超过20%或有新肿瘤出现)[2]。以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合计为有效,患者毒性反应的评价依据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1.5 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0例,有效率72.2%,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70%,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31,P>0.05),见表1。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恶心呕吐2例,粒细胞减少1例,血红蛋白降低1例,均为Ⅰ度,不良反应率为18.1%,对照组恶心呕吐4例,白细胞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2例,程度Ⅰ、Ⅱ、Ⅲ度均有,不良反应率为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脑质瘤在颅内肿瘤中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多起源于室管膜、神经胶质、脉络丛上皮等神经间质细胞以及神经实质细胞等,脑质瘤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室管膜瘤以及胶样囊肿,其中,以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髓母细胞瘤次之,不同的脑质瘤多起源于不同的细胞,其好发部位亦不同,同一类型肿瘤不同年龄其好发部位也有差别[3],脑质瘤的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头痛以及呕吐、癫痫以及视力减退等一般症状,脑质瘤的治疗均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结合化疗、放疗等措施综合治疗。本研究中的所有病例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采用放化疗结合的方法,以延缓患者复发,延长生存期。
本研究中所用的化疗药物为鸦胆子油乳,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司莫司汀,鸦胆子油乳是一种新型纯中药抗癌制剂,具有靶向性,能够促进自身体液免疫[4],抑制癌细胞DNA合成,杀灭肿瘤细胞,抑制多种肿瘤的发展,同时鸦胆子油乳能够比较容易地透过血脑屏障,使较多药物集中在肿瘤周围并粘附于肿瘤表面[5],更加容易杀灭肿瘤细胞,司莫司汀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多年,脂溶性较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对肿瘤具有杀灭作用,其具体机制为烷化肿瘤细胞DNA,防止其修复作用,最终影响肿瘤细胞酶与蛋白质结构,起到杀伤作用。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72.2%,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治疗脑质瘤上疗效相似,同时,治疗组不良反应率18.1%,对照组不良反应率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鸦胆子油乳毒副作用较司莫司汀小,鸦胆子油乳除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以维护人体新陈代谢,保护骨髓以及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减少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脑质瘤的临床效果与司莫司汀相似,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相对于司莫司汀,鸦胆子油乳还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适合在临床应用。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48.
[2]李红霞,惠锦林.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晚期颅内恶性肿瘤17例[J].现代中医药,2006,26(4):23-24.
[3]陈熙,蔡飏.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8):556-557.
[4]ROMANO G,BRIGUORI C,QUINTAVALLE C,et al.Contrast agents and renal cell apoptosis[J].Eur Heart J,2008,29(20):2569-2576.
[5]刘学章,胡刚,李华,等.肝动脉灌注鸦胆子油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