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因素角色担当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现实路径的选择

2012-11-01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

程文广,谭 淼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当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因此,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恰恰就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探知当代体育教育如何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发展,前提条件是需要明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态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如何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正如恩格斯曾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同样,社会生态中各因素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及价值诉求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1 社会生态环境提供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生存土壤

关于对社会生态环境内涵的理解,可以先从生态的内涵入手,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派克(R·F·Park)和蒲基斯(E·W·Burgurs)为先锋的学者认为:“从功能理论之生态观点而言,任何经济、文化、政治和行政制度等皆为一有生命的个体,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进而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有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2]而有学者研究认为,恰恰是因为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客观存在,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生态,而与自然环境相对称的社会客观存在则被称为社会生态环境[3]。

从上述社会生态环境的内涵中可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意识,它是社会生态环境下众多生命体中的一个,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这也正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此,可以这样说,社会生态环境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必需生存土壤,通常来讲,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价值诉求得以有效发挥,反之将会阻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价值诉求的实现,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深度、广度及速度。

2 当前社会生态中各因素的角色担当

2.1 经济因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经济基础始终决定上层建筑,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20 333亿元人民币,经过5年的发展,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 619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加了25 257亿元。这种国内生产总值实现连续五年10%或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6%的状况,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样的结果直接促使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五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10年前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却有较大的差距,分别相当于它们的13.9%、37.0%和71.8%;而仅仅4年之后,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这三个国家的20.0%、60.6%和90.7%。而国家财政收入在2010年时达到了8.3万亿元人民币。正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就,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也相应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潮流中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继而整个国家与社会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又稳稳地向前迈出了一步。

基于这种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城乡居民对健康的认识与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当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以及价值诉求的认可度迅速提升,人们身体健康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也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以得知,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2 政治因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方向引领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需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们都诠释着一个真理,即我党对人的关怀,这不仅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更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世界格局出现了瞬息万变的态势,不仅政治领域出现多极化现象,经济与文化也出现全球化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此时,我国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既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又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这不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又是对我国进行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秉承科学发展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且更为我国政治全面建设与发展指引了方向并进而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标,而这正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所要诉求的;其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众所周知,在建国初期乃至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新业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已逐渐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不仅关注物质文化需要在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更加关注变化的质量与内涵。这昭示着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既要有数量上的扩张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这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当人民群众生活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的情况下,人们会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他们会提高消费品的质量要求,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更加追求其高质量、高品位等等,这些都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有鉴于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我国政治民主发展道路前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3 文化因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价值取向选择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作为依托,换句话说,“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接受。而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接受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例如,有研究者对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其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指一项制度所赖以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5]。而这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影响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文化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1世纪的到来,随着经济领域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日益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日俱增的态势下,各国文化也随着经济之间的频繁交流进行着相互间的对话,这种交流与对话必然蕴含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都将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冲击与洗涤,并更加趋向与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文化流动的盆地效应,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一定会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向发展中国家灌输其文化与价值观念,并且会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而出现越演越烈的趋势。当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遇到西方的文化时,它们会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这对中国本土文化来说是一场挑战,而且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外来压力。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西方文化的涌进不仅不是洪水猛兽,反而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正如汤因比所说:“文明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而且“挑战越大,刺激越强”[6]。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发展中得到了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而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必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升本土文化内涵与地位,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快、更好地向现代转型,进而迸发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这种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新文化,在影响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价值取向选择的同时,也丰富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

2.4 教育因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制度保障

体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教育以及教育环境息息相关。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自提出以来一直与教育的发展唇齿相依,当前尤为密切。

当前,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促进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被制定、出台。例如,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用“健康第一”的思想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等。2002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研究制订更是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领会,在其中提出要把“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作为推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随后,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这不仅加快了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而且在全社会也形成了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2007年5月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再一次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紧接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所确立的教育方针又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概而言之,一系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且在提升“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教育地位的同时更是为其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完善的制度保障。

3 当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现实路径的选择

社会生态中不同的因素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虽然角色担当各异,但在影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图1)。因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应在整合各方作用的前提下,充分施展每个因素的独特作用,从而选择最佳的现实路径。

图1 社会生态因素角色担当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图解

3.1 在经济上,抓住经济发展之契机,夯实与改善其必需条件

2011年3月17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这部《纲要》既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更是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其中《纲要》第16章第4节中规定,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随后201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就指出,初步核算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 564亿元,比2010年增长9.2%。《纲要》的颁布与《公报》的发布昭示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从宏观环境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作为其生长发育的土壤,这种经济环境决定了人们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认识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从微观环境看,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不仅能够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这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的紧张,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数量以及健康标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而且也将会重新改善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并会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的配备标准的执行。虽然早在1990年3月,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发布施行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其中对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配备标准都有所规定,可由于经费的短缺,配备达标的学校少之又少。而当前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由此可以看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将会出现大发展的趋势,而此时期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及时抓住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夯实与改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的物质基础,确保其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3.2 在政治上,领悟科学发展观之精神,丰富与提升其内涵诉求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而且在《报告》中更加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标,而且在全社会引起了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关注。3年后的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紧接着,2011年3月1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又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看出,无论从科学发展观还是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都诠释着党和国家对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也是党和国家从政治层面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仅要借此良机不断丰富与提升其诉求内涵,而且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摒弃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所形成的不良认识,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而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在文化上,借助中西文化融合之势,凝聚与提炼其精粹之路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都应有自己的发展道路。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按照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解释,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这种解释既给我们当前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指明了前进之路。当前各国文化交往与融合速度日新月异,这不仅大大缩小了各国、民各族之间的距离,也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都逐步趋向了统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既考虑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又要汲取西方先进文化,以期探寻适合我国体育教育发展之路,更好地为提升国民素质服务,遂成为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之关键。作为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对文化的传承与再生,既然文化发展应该“自觉”,那么作为影响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理应伴随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借助中西文化融合之势,凝聚与提炼其精粹之时,彰显本土特色“自觉”发展。

3.4 在教育上,迎接教育改革之风,巩固与提高其应有教育功能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面彻底贯彻,学校关注的焦点是升学率,在施教过程中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体育、美育等,结果是学生学业繁重、睡眠与运动严重不足,不仅身心受到摧残,而且广大青少年体质正面临着严重下滑的趋势。2011年10月,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俄少年队,北京小学足球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也以3比7的比分输掉比赛。这本来是两国小学交流的一场友谊赛,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究其原因,人们关心的是学校能否提供孩子素质教育,能否保证“阳光锻炼一小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引发了全社会对我们教育的拷问。从中也让我们看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能否得到有效灌输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作为党和政府来说,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早在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纲要》的战略主题中更是进一步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教育改革之风已经席卷全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家不仅重视青少年全面发展,更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来说是个极好的时机,继续巩固与提高其应有的教育地位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无论是其内涵的丰富还是其影响地位的提升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态。虽然当前社会生态中各因素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但当我们探究“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时需要考虑各方因素对其影响的整合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分析其当前的价值诉求,也才能理性审视其对当前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未来发展之路。

[1]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2] 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 梁 平,滕 琦,李国栋.社会生态环境视域下政府绩效评估的制约因素探讨[J].学术论坛,2007(7):27-3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5] 刘江军.社会生态视角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181-182.

[6] 姚礼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的应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6):36-37.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我们的“体育梦”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