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4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2012-10-31李春晓
李春晓
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收集是医院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针对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助于临床药师及时评价并掌握ADR发生的特点,提高临床药师为临床服务的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旨在降低药物治疗风险,增加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现将我院2007~2009年度收集的48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提供ADR发生的具体情况,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最终降低ADR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2009年我院收集并经临床药师审核,上报给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489例。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489例ADR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因果关系评价及ADR反应分级和转归情况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489例ADR报告中,年龄1~98岁;女288例占58.90%,男201例占41.10%,男女之比为1∶1.43,女性略高于男性;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总例数的18.81%,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例数占27.20%。
2.2 ADR报告分级及因果关系评价 489例ADR报告中,一般的不良反应466例(95.29%),新的不良反应10例,严重的不良反应13例,由上可见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少,主要以一般的不良反应为主;根据卫生部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在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中,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ADR再次出现,而临床上一旦出现ADR,医生往往不在选择该药,因此可能和很可能的结果居多。在489例ADR报告中评定为肯定的20例,很可能258例,可能207例,待评价4例。
2.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抗微生物药分布 489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368例,占ADR的75.27%,其次是口服给药81例;涉及中西药19类,其中抗微生物药品和中药及中成药分别占38.91%和35.64%,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循环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等用药;涉及的抗微生物药品共12类,其中居前三位的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见表1。
表1 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及构成比(例,%)
2.4 引起ADR的中药制剂 引起ADR的中药制剂共84种,见表2。
2.5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根据WHO药品ADR分类方法,将489例ADR病例按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器官进行分类统计(见表3)。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皮肤/附件系统、消化道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见。
表2 引起ADR的中药制剂及构成比(例,%)
表3 ADR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例,%)
3 讨论
489例报告中,从年龄分布来看,ADR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显示ADR发生的普遍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例数占总例数的27.20%,比例较高。这与本组人员的病理生理情况有关,合并用药、联合用药情况较多有关。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易发生蓄积、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致使ADR发生率较高。另外,ADR病例数女性略高于男性,这既可能与就诊患者结构有关,也可能与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强,耐受性差有关。因此,对患者用药需谨慎,应根据药效学、药动学特点选择药品,减少联合用药种数,控制用药剂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不良反应分级看,新的严重的23例,远低于WTO对该类报告应达30%的标准。说明有些医务人员对ADR报告分级不清,对不良反应事件描述过于简单,以至于错误的填写分级报告。因此应加大ADR监测的宣传力度、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报告中对关联性评定结果为肯定20例,可能和很可能结果居多,总体而言ADR与可疑药品之间因果论证关联性较高。
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静脉注射用药引起的ADR最多。静脉输液引起的ADR有多种因素[1],这一方面是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脏首过效应,血药浓度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注射剂成分、输液中所含微粒、渗透压等有关。因此,在用药时应合理选择药物剂型,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药液配伍不当、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不良反应;统计显示489例ADR报告中共涉及226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最多,其次是中药,中药中以中药注射剂所占比例最大。其中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与该药品种类多、剂型各异、应用广泛、使用频繁有关。中药所致的ADR较多,可能与药物成分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有关。
由表1显示489例ADR中,有214例为抗微生物药引起,涉及药物品种40种,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2]。造成此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比例较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患者的特异性体质,二是抗微生物药的过度使用。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应用指征、使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联合用药、预防用药。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使用;由表2可知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在第2位,共197例。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35例,占所有中药制剂的68.53%,说明中药注射剂较其他剂型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发高的原因有很多,如药材、工艺、质量标准、剂型等都有可能。另外,由于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描述的不清楚,导致用药不合理而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很常见,有专家提出应加强中药制剂说明书不良反应项内容监管[3]。要求中药注射剂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效,更要安全、稳定、可控;由表3可知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为主,共224例,占30.94%,以皮疹瘙痒多见,这与报道一致[4]。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最易引起该类反应,提醒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另外,在我院ADR报告中,报告例次最多的15个品种中,抗微生物药品8种,中成药7种,合计占总例数的43.56%。其中排名前五的品种分别为丹红、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注射液,分别占总例数的 15.96%、14.55%、12.21%、10.33%和8.45%。在我院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要高。中药注射剂中以丹红注射液ADR发生率较高,这与我院近两年度开展了丹红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相关,进行了丹红注射剂上市后不良反应/不良事件集中监测,由临床药师将住院所有使用该注射剂患者进行集中监测,使得该中药注射剂所有ADR漏报率几乎为零,抗微生物中以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较高。因此,应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和抗微生物药品的使用,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4 结语
通过对我院的不良反应工作的回顾性分析看,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协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医生处方的审查,规范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年度检查和评估等,并加强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认识,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1] 梁小岩,雷桂华,曾伟强,等.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控制对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111-113.
[2] 向梅,刘思源,刘栗言,等.2009年至2010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事组织,2011,20(19):52-53.
[3] 姚苑梅,徐玉红,吴斌,等.17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11,8(9):5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