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话题背后的冷思考

2012-10-31文/李

北京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颗粒物空气质量

文/李 昕

热话题背后的冷思考

文/李 昕

去年十月份以来,PM2.5这一专业术语被媒体和公众所熟知,并成为关系百姓民生的热点话题。北京市政府将开展“PM2.5监测”列为本年内必须完成的“一号实事”,北京市政协把以控制PM2.5污染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今年重要调研课题。面对这一热点问题,其实我们不必盲从概念,更不必过度恐慌,应该以谨慎、科学的态度,进行客观、冷静地思考与分析。

空气质量13年持续改善

199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以及目前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使得全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由此,北京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尤其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分别比1998年降低了39%、77%、26%和58%;一年中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86天,增加了51%。

虽然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与老百姓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10年均浓度是世界城市5-8倍。公众关注的PM2.5浓度年均值可达60-70微克/立方米,超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的一倍。

复合型污染使PM2.5“浮出水面”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机动车保有量的猛增,大量的城市建设施工工程以及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等等,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大气污染的复合型特征日益凸显,其特征污染物就是PM2.5和臭氧。

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设备

其实,PM2.5污染并不是突然间产生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多年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降下来,尤其是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大颗粒污染降了下来。此时,虽然这种直径比人的头发的1/20还小的可吸入细颗粒物,即PM2.5污染亦有所降低,但随着污染物排放结构的变化,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增加,使得PM2.5凸显出来。小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大,会形成雾霾或灰霾天气,这时大家会觉得空气质量不好,但公布的PM10数据仍然可达国家二级标准。这种公众感知度的“差异”,就是PM2.5污染特征的一种显现。这时可能PM2.5及粒径更小粒子的数量在PM10中所占的比例高,但质量却不大。

作为复合型污染的特征污染物,PM2.5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自然排放如火山喷发、森林自燃、风沙等;人为排放则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装饰喷涂等。这些污染源既可以直接排放PM2.5,也可以排放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可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在适宜的大气条件下经二次转化后可形成PM2.5。毫不夸张地说,PM2.5的来源几乎涉及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烫染头发时染料试剂所释放形成的有机粒子等,都是PM2.5污染的来源。与PM10不同的是,PM2.5中,二次转化的粒子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可占到60%左右,有时在大气氧化性很强的情况下,可高达80%以上。因此,对于它的准确监测与防治,也会更加困难与复杂。一些治理措施的实施,甚至要求人们把细小的日常习惯变得更加环保。

要打一场“持久战”

经测算,北京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要占到一年中的40%。这是由城市自然条件特征和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北京西北、东北部有高山屏障,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集中在4000平方公里的平原面积上。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近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50毫米。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5%,比世界大城市低了1倍还多。加之,城市开发建设过度,湿地面积大大缩减,城市热岛效应大大增强,致使城市的本身大气自净能力很弱,平原地区的排放强度很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的自身环境容量,即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从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来看,无不经历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均经过了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且都是先治理了大颗粒物后,再治理可吸入颗粒物(PM10), 再到细颗粒物(PM2.5),是一个逐渐渐进的过程。比如美国,1987年实施PM10标准,期间环境空气中的PM10的浓度下降20%左右;经历十年治理后,1997年在执行PM10标准的同时,推出了PM2.5的标准;1999年各州开始陆续监测,到2000年才实现PM2.5监测的常规化。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美国PM2.5的浓度年均才下降了5微克左右。

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还有一个现实情况是不能忽视的。北京周边地区的天津、河北廊坊等地区也是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这就形成了城市群的污染,其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由此,治理区域复合型污染单靠一个城市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开展区域大气复合型污染机理的研究,搞清区域污染源的整体分布以及污染形成与传输规律,从而建立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同降低PM2.5浓度。

应该强调指出,目前北京市PM2.5污染状况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城市化发展现阶段所必然呈现的。且要看到,我们仍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TSP、PM10大颗粒污染依然较重,又要面临控制PM2.5细颗粒物污染的新挑战。对此,我们一定要客观地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科学、客观地分析,逐步推进。同时,要加大宣传与科普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引导公众正确、科学看待这一问题,使群众具有合理的社会预期。改善首都空气质量,人人都有一份责任与义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得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副区长、北京市环保局原副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 郭隆

猜你喜欢

可吸入颗粒物颗粒物空气质量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住宅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预测研究
典型生活污水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沉降性能研究
吸烟对室内空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
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测定大气颗粒物的甲胺类及其氧化产物
HJ—1反演的郑州市城区PM10卫星遥感监测分布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的思考
可吸入颗粒物与细颗粒物对空气质量等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