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方式的研究

2012-10-31吕吉勇杨慧馨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功法气功院校

吕吉勇,杨慧馨

(哈尔滨体育学院 武术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设立为第62个推广的体育项目,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却忽视了其他年龄阶层,尤其是高等院校大学生。高校师生是具有文化程度高、专业分类广、影响程度大的群体,是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较好人群,是推广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人群,因此理性的看待与分析当前健身气功社会推广和高校推广现状,提出适合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的模式,构建适合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体系,使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全面推广具有时代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和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及搜集相关网站、查阅了关于健身气功社会推广、高校推广和教学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等。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走访等方式调查访问高等院校相关领导、从事健身气功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了解他们对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的意见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以参加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的55所高等院校专家、教师和裁判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和回收,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4.8%。

1.2.4 逻辑推理法 通过数据与资料的取得,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健身气功推广方式分析

2.1.1 推广的人才队伍建设 健身气功推广发展的主体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教练队伍和裁判队伍等。目前采用的手段是:功法师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等级考核和审批等。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还制定了多项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加以保障,加强了健身气功裁判员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统一了国内外练功人员等级评定和等级套段细则,开展了国内健身气功段位制试点工作等,使推广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为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提供了人才保障。

2.1.2 推广模式 目前我国健身气功主要以站点模式推广,全国已建立活动站点13000多个,练功群众超过100多万人。健身气功站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开展习练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健身气功管理的基层单位。这些年来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推广模式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推广工作中必须继续坚持,还要不断地拓展站点领域,向企业、机关和学校等领域拓展。

2.1.3 比赛交流展示活动 自健身气功推广以来,在全国开展一系列交流比赛和表演展示活动,推广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省区市,并且从国内走向国外,特别是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传统体育大会,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

(1)健身气功交流比赛。2007年至2012年共举办了6届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2008年,健身气功首次进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使其由国内走向世界;2010年,健身气功进入了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由单一的交流比赛向综合性运动会拓展;2010年至2012年,举办了3届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有近百余所高校参赛。

(2)健身气功表演展示活动。近几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健身气功表演展示推广活动,分别在第10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第5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第3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上进行了表演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2007年开始连续6年组织“中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覆盖面达30个省、区、市近150个城市, 2011年这一活动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的发展与促进奖”[1]。

2.2 健身气功推广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推广的模式单一 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模式主要依托站点推广模式,这一推广模式局限性较大,受众人群主要局限在中老年人。如果我们将健身气功的受众人群锁定在中老年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话,其对社会的辐射力就要小得多,这对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扩大健身气功的受众人群,不能仅仅定位于中老年,尤其不能忽视青年一代,因为“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2]。学校作为接受教育的集中场所,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3]。如果能够利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健身气功进高校的推广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

2.2.2 推广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随着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我们主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培训健身气功师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了,拓展健身气功师资来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素质的体育师资、健身气功爱好者之所以目前没有成为推广的重要力量,主要是由于迫于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特殊性。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不同等级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少数的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而普通类院校和基层相对较少,这严重制约着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全面推广和发展。因此在今后推广人才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培养普通类院校、基层高等级的教学人员,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普通高等院校和基层一线。

2.3 我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推广现状分析

健身气功自2003年走进高校以来,发展不太平衡,但总体来看发展是迅速的,特别是许多高校的教师在健身气功的科研、培训、推广普及等方面挥发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确确实实地走进了高校课堂,成为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目前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主要以开设课程的方式推广,其它推广方式还没开展。在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院校中,除了专业体育院校、中医类院校开设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类院校也开始开设该课程,高校习练健身气功的人数也有了大幅提高。

2.3.1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开课状况 在对参赛院校的开课情况调查显示(见表1),有94.5%的院校开课,有5.5%的校院没开课;有74.5%的院校开设选修课程;有40%院校开设必修课程;有5.5%院校开设专修课程。其中在41所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普通类院校中,有75.7%的院校以选修课开课,有26.8%的院校以必修课开课,有个别院校以两种课型开课,仅有5.4%的院校没有开课。

表1 参赛院校的开课情况调查

2.3.2 体育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方案情况 表2可见,有北体、上体、武体、成体、等11所体育院校,将健身气功列为该校武术系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占78.5%;有10所院校开设选修课程,占71.4%;并且北体、上体、武体和成体四所院校的社会体育学、运动 康复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都列入了健身气功;另外北体、上体和武体三所院校还将健身气功列入传统体育养生专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表2 全国体育专业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方案情况调查

2.4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方式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的推广不同于社会推广,通常高等院校的体育活动是以体育课(或体育专业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在高等院校健身气功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教学推广和课外推广两种方式。

2.4.1 教学推广

(1)构建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体系。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省市教育厅和高等院校的领导等应对健身气功项目在高校的推广普及要有正确认识,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将健身气功课程纳入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科学的健身气功课程体系。高校只有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才能使更多领导、教师、学生来了解和练习健身气功,进而推进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发展。

(2)加强健身气功教材建设,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健身气功教材可通过自编教材、选编教材和规定教材等作为选用教材或参考教材,并要注重教材的质量。

(3)根据不同类院校和学生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健身气功课程方案。

①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体育健身需要确立课程培养目标(见表3)。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培养健身气功师资、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为主;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以培养健身气功康复与体疗保健技能、社会健身指导员和科研人员为主;非体育专业普通院校的学生以培养终身体育健身气功技能为主。

表3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

②课程设置。依据我国当前以开设健身气功课程院校的经验进行课程类型、课时、学分和学习类型的设置。课程类型选择要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从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修课(或专项课)课型中选择(见表4)。专业体育院校设选修、必修和专修三种课型开课,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必修课和专修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保健专业开设必修课,其它专业开设选修课;中医类院校以选修、必修课型、专项课型开课,康复、体疗保健专业以必修课或专项课开设,其它专业以选修课开设;普通类院校多以选修课或必修课型开课[4]。

表4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方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院校类型和课程类型。专业体育院校主要在九套大众功法和四套竞赛功法中选择教学内容,要较为详尽的了解健身气功功法渊源、传统文化、功法原理、裁判法、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扎实的功法技术;中医类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主要在九套大众功法中选择3-5套功法,并了解健身气功功法渊源、功法理论、中医理论和功法技术等;普通院校可在九套大众功法中选择2-3套功法,并了解健身气功功法渊源、功法知识和功法技术等。

④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体育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好,为了体现健身气功强调身心放松及“三调”的原则及适应社会对健身气功师资的需求,教学方法要突出念动练习相结合体验式教学,教学方法采用“三段式”教学法,要注重对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对社会体育专业和传统体育养生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增设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裁判等方面的课程内容。针对普通类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限,应注重以讲解示范、以分解练习为辅助手段,完整练习为主要方法,采用多媒体及提示法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确养生激励目标和功法技术。针对医学类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弱,理论知识强的特点,应重点加强调身练习,通过调身达到带动调心、调息的协调配合从而科学的完成“三调”。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调息、调身、调心的影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纠错法教学、分解教学作为常规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

⑤教学效果的评测方法。体育院校教学效果的评测可采用学校教学质量评测、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评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弱项,进行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普通院校应结合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效果反馈表,可采用在课程初期、中期、结束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各个阶段的评测指标与分数。医学院校教学效果的评测应把身体与心理健康为导向,重点评测心理、生理指标的改善程度,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反映教学效果,采用量化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测[5]。

2.4.2 课外推广 课外推广就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有组织的健身气功推广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健身气功的技能和知识。课外推广通过组建高校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练习站点、举行比赛、表演、成立健身气功训练队、举办学习班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相互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健身气功功法技术和理论知识,促进健身气功在学校的推广发展,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运动,为其终身从事体育健身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1)协会和俱乐部推广。高等院校体协作为健身气功协会的成员,同时也承担着健身气功的推广任务。让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会员单位,让热爱健身气功事业的高校教师、学生向健身气功协会提出入会申请成为会员,对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组织,其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健身气功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俱乐部,建立健身气功习练社团,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满足不同师生的需求,并定期、定时组织其成员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为终身体育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

(2)站点推广。在高校推行站点推广教学推广的延续,也是协会和俱乐部活动一种方式。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健身气功功法,同时,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进一步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的站点推广方式比较灵活,它可在校院内的早操、课间操、晚自习、课外活动、节假休息日等时间进行练习、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其优势好于社会的站点推广。

(3)表演推广。为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检验教学成果等,可利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例如:校运会开幕式、欢送晚会、元旦晚会等进行健身气功的推广表演展示活动,根据活动举办规模的大小,组织表演队进行健身气功的表演,不仅能够起到宣传推广健身气功的作用,而且可将表演活动中,对那些技术动作表现规范优异的学生,可推荐鼓励他们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或表演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此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4)训练竞赛推广。为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拔身体条件好、竞技能力强、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支校健身气功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参加学校的各种表演活动,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充分展示学校的精神面貌及校园文化。同时经过训练的学生将来就成为推广健身气功的主力军。

(5)培训推广。健身气功的师资队伍、辅导员队伍和裁判队伍是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的主体,高校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集中场所,具有高层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人才资源,这是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利用课余时间,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开设健身气功师资、社会指导员等级培训班和裁判培训班,对取得资格证的教师、学生,可以担任师资、指导员和裁判员等,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同学、兼职为其他高校和单位做气功培训和裁判工作,同时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等。

3 结 论

健身气功在我国的推广有政策、制度保障,但还存在着推广的模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推广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人,推广主要人才队伍集中在少数体育类院校,这都制约着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在全国高等院校中,15所专业体育院校已经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其它普通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仅有一部分在尝试性开课,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

[1]晓 敏.在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Z].中国健身气功网,2012-01-10.

[2]陈卫东.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8(2):27-28.

[3]张云崖,王 林,虞定海. 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31-32.

[4]吕吉勇,等.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54-58.

[5]吕吉勇,等.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86-89.

猜你喜欢

功法气功院校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动物的“气功”(二)
动物的“气功”(一)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