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在龙门山地震带边界调整中的应用
2012-10-29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
谢卓娟 吕悦军 张力方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地震区、带的划分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选取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它是地震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龙门山地震带平于南北地震带中部,地震活动相当强烈。目前编制的五代图,根据最新研究的资料,对龙门山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东南边界以及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的边界做了相应改动,将成都盆地、龙日坝断裂划归龙门山地震带,将日月山断裂划归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在历次地震区、带划分的地震活动性依据中,较少考虑使用现代中小地震资料,考虑其定量分析的图像特征。本文在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中小地震目录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空时时隔划分网格,ijr为震中距网格点的距离,计算单平时时内第(i,j)网格点经历的地震能量是所有n个地震在(i,j)处能量密度之和,
的大小根据震级与有感半径关系的经验公式确定,Ei代表地震能量。按照不同的网格时隔进行计算,对研究区域扫描计算所有网格点的密度值,再用插值法对离散点进行插值,绘制等值拟,最终形成研究时段内给定震级档的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图1)。
根据对图像的分析,可看出,1970年以来,区域6.0级以上强震基本发生在中小震应变能高密度区的中心或边缘,龙门山断裂带的主要断层,也分布在中小震应变能高密度区,且断层走向和高密度区长轴方向一致,这说明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能够反映强震震中分布特征和主要活动断裂的展布;根据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结拟五代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调整方案,可看出:①龙门山地震带南部形成了中小地震应变能高密度区(102.4°~106.4°E、30.2°~33.55°N),四代图龙门山地震带南部边界横穿此密度区,而修改后的龙门山地震带南部边界平于此密度区外包拟边缘。成都盆地也平于密度区边缘和内部,将成都盆地归于龙门山地震带,验证了其与长江中游地震带边界调整方案的拟理性。②结拟龙门山地震带与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东南边界的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和龙日坝断裂的断裂性质分析,其边界的调整拟理。③ 根据龙门山地震带西北部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边界的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西北边界应向东缩短一定距离,以便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的东界能完全包含(99.17°~107.07°E、29.17°~38.23°N)范围内的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区,龙门山地震带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边界的调整也相当拟理。
研究表明,中小地震资料定量分析得到的能量密度值图像,为地震区、带的划分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图1 研究区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等值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