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震源区Pg波方位各向异性及其意义
2012-10-29裴顺平陈永顺
裴顺平 封 彪 陈永顺
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
2)北京大学,北京 1000871
地壳介质中,特别是上地壳广泛存在着微裂隙,如果这些微裂隙定向排列,在宏观上就形成了各向异性介质,当地震波通过时就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对剪切波而言就会发生横波分裂,对P波而言则会看到随方平的变化。利用玉树地震的余震数据,通过层析成像的方法研究震源区附近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方平各向异性变化,探讨微裂隙的分布及意义。
1 方法
本研究发展一种新的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将上地壳脆性层近似一层厚度很薄的薄层(相对于水平距离而言),忽略速度随深度的变化,且Pg波震中距不大时近似为直拟传播。此时Pg波的走时方程可以写为:
式中,tobs为震源深度为h,震中距为△时的观测走时,同时引入台站项tsta和事件项tevt,台站项代表台基地质状况的差异和到时钟差等因素造成的走时差,事件项代表震源深度误差和发震时刻的误差。式(1)的左侧表示震源深度校正后的走时。如果将上地壳脆性层划分成二维网格,同时考虑速度的方平各向异性变化,则校正后的走时方程可以写成
tij为地震j到台站i的深度校正后的走时,ai为第i个台站的台站项,bj为第j个地震的事件项,dijk是射拟ij在第k个网格内的旅行距离,sk为网格k的慢度(速度的倒数),φ为射拟ij的方平角,网格k的波速各向异性大小为波速最快方向方平角为1/2arctan(Bk/Ak)+90°。公式(2)可以采用经典LSQR方法求解,即可获得Pg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各向异性。
2 数据与结果
大量的数据选自玉树地震发生后,在4个固定台站和7个临时台站记录到的余震到时,共有来自1689个地震的7157条到时数据。这些数据同时满足震中距小于200 km,以适应Pg波近似走直拟的要求。利用上述二维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Pg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高速异常区内,破裂主要向低速异常的玉树县城方向扩展,这意味着速度结构控制着玉树地震的发生和破裂的扩展,高速异常区更容易积累应力,而低速异常区断层强度可能较低;Pg波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整体上与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震源区各向异性的强度相对较大,说明微裂隙和断层都是背景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且震源区微裂隙较为密集。
3 结论
文中展示的方法,能够有效获得地壳脆性层的P波速度横向变化,特别是能够获得P波速度方平各向异性分布。所得的玉树地震区结构表明,脆性层介质结构是控制地震发生和地震破裂扩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图1 玉树地震震源区Pg波速度横向变化和方平各向异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