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证研究
——基于对广东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2-10-28倪赤丹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教育

倪赤丹,苏 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证研究
——基于对广东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的实证研究

倪赤丹,苏 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调查显示,中国迈入创业型社会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有较高期待,因此,必须从转变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世界已经进入以智慧博取成功、以创业实现自我理想的时代。自主创业是新一代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塑造自己理想人生的最佳选择之一,也是体现和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最好形式。对于年轻的、正是热情洋溢、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一个词汇比“创业”更让他们激动了。是的,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的潮流,同时创业也是一种由意识到实践的过程,它承载着年轻人的理想,更是承载着年轻人的责任与承诺。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集中表现在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组成部分。[1]因此,在中国已经迈入创业型社会的背景下,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背景:创业型社会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中小企业悄然登上了舞台,逐步取代了过去大型企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据此宣称,美国经济已经由管理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创业型社会,并对创业型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有组织和个人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事业开创和连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2]根据德鲁克的定义,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来判断,创业型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对于中国而言,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创新、创业,也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加适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政策逐步完善。从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创业教育,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再到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日臻完善。

1999年,我国还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此推动下,我国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也加大了力度。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会议明确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并在部分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在这种形势下,不少高校纷纷制定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出版有关创业教育书籍教材,还建立大学创业园区,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发韧于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首届“挑战杯”,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七届;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开展的全国首次高校创业培训SYB课程试点启动,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引进KAB创业教育项目,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引进吸收中不断推出校本教材,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载体、课程建设和教育体系不断充实。2011年3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体系。他表示,“通过成立全国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专项文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各地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大力举办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仅2010年各地各高校就举办了2万多场创业活动,参加学生超过300万人。”[3]

二、现状: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在创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潮流和时代强音的背景下,为了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本研究以广东高校大学生为研究总体,在广东30所高校,共抽取了2827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目前创业形势和政策的了解、对创业的态度、创业动机、创业认知、创业意向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期待等方面。调查对象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式选取,按照学校现有学科门类平均分配样本量,调查对象虽是非随机选取,但比较严格地控制了学生的性别、政治面貌、年级、学生干部等特征,努力做到样本结构接近总体状况,保证了样本较高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对创业的认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6成以上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创业经验,因此,他们对创业教育有较高的期待。

(一)在创业认知方面,“开创事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识。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这个“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就是当今所谈的“创业教育”,又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此后,中国对创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与研究。就学术研究而言,对于何谓创业这一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总体上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主要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较普遍的理解。广义的创业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一种事业,或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创新和发展。在创业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里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那么大学生对创业如何理解呢?

表1 :对创业的认知:您认为“创业”意味着

数据显示,77.7%的人认为是“开创事业”,只有13.7%的选择“开办企业”。可见,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偏向广义的范畴。这可侧面反映大学生对创业观念的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时也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理解现状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开展。尤其需要把创业教育主要围绕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拓宽到其他领域,例如非营利组织发展等。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6成以上的学生有创业打算,但是他们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志、志愿、抱负、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组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正是它激励着人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向自己提出的目标前进,并力图达到和实现它。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因此,每一个希望创业的人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

表2 :创业意识: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

本次调查的2827份有效问宗中,选择“有”的有1734人,比重为61.34%;回答“没有”的有1048人,比重为37.07%,无回答的有45名,占1.59%。这给我们的一个明显的信息是,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是有创业打算的。如果将无回答的人算在内,这一比率将更高。当然,也有近4成的青年大学生目前还没有创业的打算,创业倾向弱。

尽管如此,大多数由于缺乏创业经历,也使得他们的创业之路显得更加艰难和漫长。从表3可以看出,87.9%的大学生没有过相关的创业经历。

表3 :创业经历:您是否有创业的经历

而在有创业经历的同学中,有37.72%的是“正在初次创业”,25.15%的“已经成功创业”,“创业失败再次创业”的占7.49%,而“创业失败未继续”的占了29.64%。

表4 :创业经历:您的创业经历

(三)大学生创业动机着眼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能力的提升,创业行为趋向理性。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同时,动机类型也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路径的选择和创业的前景有着深远的影响。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4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7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提升自我能力,大学生的这种创业动机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创业与其他创业者的区别,也决定了大学生创业的行为选择。

表5 :创业动机:您的创业动机是

正是在这样的创业动机的驱使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更加理性。45%的学生认为最佳的创业时间是工作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以后再创业。在采取何种形式创业的问题上,有60.2%的大学生表示考虑“和朋友合伙创业”,此外还有18.6%的大学生表示会在“家庭的支持下创业”,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了创业可能面临的困难。而且,在问及“大学生选择创业领域的根据”时,29.8%的人选择“市场需要”,26.2%的人选择“兴趣爱好”,还有20.2%的人选择“专业方向”。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日趋理性和成熟。

(四)创业教育仍是大学的“业余教育”,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有较高期待。中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总体而言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还是基本属于“业余教育”,不管是创业大赛,还是创业讲座,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其功利化色彩往往大于活动本身的意义;创业课程也多是引进自国外的教育体系,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研究和修订得不够;尤其是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从事的教师也往往缺乏实战的经验,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

表6 :创业教育现状:所在学校创业教育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还有39.6%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职业辅导老师,还有30.9%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没有进行创业技能培训,这些都说明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而且由于适宜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政策法规不配套,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等,使得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创业教育与实际脱节”、“创业教育没有全面推广”、“创业教育内容陈旧”。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教育有着较高期待。他们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学生们认为,应当从“成立创业指导机构”、“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三、对策: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成功创业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及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创业教育资源,搭建创业教育平台与创业实践平台,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训技能的培养,不断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与新模式。

(一)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认识过程,学校首先要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根据各个专业的学制安排,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入校直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创业教育应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4]创业课程内容可以在学科之间渗透。有学者认为:“高校门类众多,每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5]通过学科渗透创业教育思想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要真正形成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要有专门的创业课程。高校应该开设一些如:“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沟通技巧”、“市场调查”、“公司与合同法”等课程,让学生知道创业前需要的准备、创业步骤、市场的把握等相关的创业知识,使学生逐步树立市场意识、诚信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等,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实践基地在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上也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里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以大学科技园和城市科技园区为代表,如清华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2010年我国正式批准把青岛高新区建设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这类科技园有助于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大学生创业培训,如开展KAB和SIYB创业培训教育项目等。而其创业孵化基地能使大学生在具备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具体能力的同时,将创业的思想和能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最终促进创业的实现。目前仅有一流的部分高校在科技园建设方面情况较好,而地方及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实现国家提出的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创业基地建设必须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体系规范化的目标,构建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要转变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真刀真枪”氛围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生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仅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需要,还必须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和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调查数据也表明,分别有42.3%和35.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此外,在有效的创业教育方法的选择上,5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考察成功创业企业”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有较大作用,同时也有3成以上学生希望在创业教育中邀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中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具体来说,一是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去,向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创业经验,缩短创业者的社会适应期;二是企业可以为青年的创业项目提供可行性分析和一定的技术支持,促进创业成果的顺利转化;三是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园区、创业园等形式,形成校企共同促进创业的互动发展模式,让学生在创业的实践中树立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等。

(四)加强创业教育指导,建立有效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是要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在校大学生虽然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对于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如何创业、创业前该做好哪些准备等问题却一无所知,学校对其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创业实践,导致学生面对创业不知所措,有时甚至失去信心,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把握和了解创业情况、形成理性的创业观和合理的创业动机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创业教育对课程教师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特殊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必须拥有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匹配的能力条件。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是既具有扎实的创业基础知识、较高的创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规范的创业技能指导能力,并熟悉掌握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的联系与规律。为此,高校要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评价制度,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促进创业指导教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真正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职能与责任。二是要建立创业教育服务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基地的联系、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各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等,在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努力创造创业教育的硬件环境。

[1]郭必裕,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9):71.

[2][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社会科学.

[3]周琳.教育部:我国初步形成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体系[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zg/201103/30/t20110330_223 36809.shtml.2011-03-30.

[4]金小东,刘曙刚,魏东.关于校内市场向大学生创业适度开放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67.

[5]贾文华.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3):53.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