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

2012-10-27赵尔斯

四川建筑 2012年1期
关键词:蒙元蒙古包表皮

赵尔斯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1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概念提出

蒙古毡包的建立正是在一种场所的地形之上的建筑。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蓝天与白云、绿草地与乳白色的蒙古包构成了天地合一和谐完美的情感交融,蒙古包就像草原上吉祥的色谱,折射着映彻古今的光辉,增添了人类文明的内涵。蒙古包本身作为蒙元建筑文化的原始表皮,它在不断地寻找与草原、气候、文化三者共生的平衡点,并在不断与环境进行的交流中从一个狭义的建筑表皮(毡包)变为一个广义的建筑文化表皮,这是一种表皮内涵的进化。

1.1 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提出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20世纪提出了领域围合和场所的地形概念。他认为:“空间是被设置出来的东西,他并不是某物停止的地方而是某物开始呈现之处。他总是通过其所处的环境被集合在一起的多重性质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是从其环境而非从‘单一空间’来获得空间的文化意义的。”在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场所地形构建的意义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即:“在表皮文化的创造或创新中体现动态环境对整个表皮所在场所的文化价值沉积的影响”。这个概念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建筑表皮是关乎整个场所和环境的构建,体现的是对环境和文化的反馈,而不是简单的外围护结构。

1.2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提出

建筑表皮不仅应该表现不同材料和构造的能力而且应该体现我们世界存在的不同的情形和方式,蒙元建筑文化其实就是世界文化中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最原始的表达。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在表皮文化的创造或创新中体现动态蒙元精神文化环境对整个表皮所在场所的文化价值沉积的影响”。其中的蒙元精神文化是由“蒙元文化的特点”、蒙古包(文化符号)和“蒙元精神文化符号”这三者组成的,其中蒙古包本身则是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实体。

但是一个场所文化的创造在旧建筑和新建筑中意义不同。首先在旧建筑上进行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场所构建应该是突出建筑表皮贴面的蒙元文化,其次新建筑的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场所构建则应该着重于体现建筑构造与蒙元精神文化相结合。提出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它可以给蒙元建筑表皮所在空间注入精神文化。

2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特点

2.1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原始特点

蒙元的游牧民族要根据大环境中的季节等各种因素进行迁徙以实现与环境的融合。为了便于移动,物质财产要尽量精简,而这样的物质资料逐渐减少的文化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相互交往平等自主的原则使群体间的往来并不是很频繁,这使得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展现或相互炫耀的机会就会减少,这也就是蒙元包朴实无华的原因。蒙古包最原始的特点体现就是生存的选择。

2.2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过滤性

当蒙元文化表皮不断地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蒙元的建筑特征就会因为新文化注入而短暂改变。但是蒙元建筑文化最核心的原始特点并没有变化,这是由生存的基本要求决定的。也就是说此时蒙元建筑文化虽然经历了多种的交流,但最终大部分的外来文化(如汉文化)都由于游牧民族的生存性的要求所过滤。但是当这样的生存性要求降低,即蒙古民族不再根据各种因素而进行迁徙的时候,蒙古包作为蒙元文化表皮实际的使用作用就在减弱,而逐渐变为一种蒙元的文化符号被保留下来。而这样的生存方式才是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原始特点,蒙古包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和生存方式表皮。

2.3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融合性

蒙元游牧民族已经突破了长城这个文化壁垒,选择了半游牧化的方式从而打破了游牧文化的传统,越靠近这个长城边缘化地带的人就越快消解于此边缘内。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融合性决定了蒙元建筑文化是具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说,当蒙元建筑文化表皮即蒙古毡包等文化载体,可以运用蒙元自身的文化过滤性来保证蒙元文化的最原始特点,但是在文化交流过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文化的时效性——这是由于蒙元文化的融合性和国家性决定的——在大量的文化交融面前会因为文化的包容性而使蒙元文化被其他文化所掩盖,即蒙元游牧文化会在文化的融合中失去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从反面思考,人们会发现在元朝时期蒙元建筑文化表皮其实是进行了世界范围的融合,是文化的表皮的世界性传播。

3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之新旧建筑构建方式

通过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概念以及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特点,可以了解到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简单的说就是蒙元文化场所的构建,而这样场所的构建会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蒙元文化符号贴面来实现蒙元建筑文化表皮与现代建筑的场所构建。

一是蒙元文化符号的种类有寿纹、云纹、卐字形(十字崇拜)、火纹、吉祥八宝、吉祥结及以这些蒙元文化符号为基准所抽象出的符号等。

二是蒙元文化符号的使用方式有第一种是符号的直接贴面使用,如将寿纹与云纹直接贴于建筑表面,见图1(a)、图1(b)。第二种是蒙元文化符号与建筑相互融合,如将云纹尺度放大并作为整个建筑表皮的外装饰和将吉祥结与建筑遮阳相互结合,见图1(c)、图1(d)。

(2)通过蒙古包这个文化符号实现蒙元屋顶的文化构建,主要是利用蒙古包的“型”与屋顶构建的相似性。这样的构建方法:一是大量保留蒙古包的原始特点并将其用于现代建筑的屋顶之上,见图2保留蒙古包原型。二是将蒙古包的原有特点进行创新和文化的融合,形成新的蒙古包文化符号见图2蒙古包变体。这样的屋顶文化是蒙元建筑文化表皮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好地展示了蒙元的特点。

图1 文化符号的使用

(3)通过将蒙古包的结构部件抽象为文化符号来实现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文化构建,比如将蒙古包的“乌尼”[1]抽象为竖向的直杆符号应用到蒙元建筑文化表皮之中来体现蒙古包的构建之感,见图4。还有将蒙古包的哈那抽象为符号应用到建筑文化表皮的蒙元场所构建之中,见图5(鄂尔多斯影剧院),而蒙古包结构部件的文化抽象性最明显的就是内蒙古体育场的构建与蒙古包的相似性,整个体育场就宛如一个裸露的蒙古包结构,如图3。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形成蒙元文化最真实的表达。

图2 蒙古包文化符号——现代变形和保留原型

图3 内蒙古体育场

图4 “乌尼”的抽象化应用

图5 鄂尔多斯影剧院

图6 乌海市文体活动中心

图7 成吉思汗纪念堂

(4)通过将蒙古包的“型“与建筑整体“型”的相似性。就是蒙古包样式的现代建筑的构建。如图6所示的乌海市文体活动中心。

(5)通过对蒙元文化的理解来对建筑空间进行推敲的手法。这样的手法也是对于建筑最终的理解,现阶段大众对于建筑的要求实际上还是在对于美的要求之上。如图7所示的成吉思汗纪念堂,正是基于一种对蒙元文化的空间理解之上的设计。整体建筑结构为坛、堂结合,庄严宏大,将成吉思汗崇高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纪念堂内的正位置是4.5 m高的成吉思汗金身座像。成吉思汗纪念堂是展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供游客瞻仰祭拜“一代天骄”的场所构建。

总之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旧有建筑的改造,另外一个是对于新建筑的构建。而前一个方面的构建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但恰恰旧建筑的表皮乃至旧建筑的空间文化改造才是城市面貌的主体,才是城市文化构建的第一步。因此建筑表皮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1]李波.中国古代建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迟轲,樊林,陈儒斌.形象化的民族自传[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2002

猜你喜欢

蒙元蒙古包表皮
蒙古包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我爱我的蒙古包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蒙古包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蒙元京畿区位论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这是蒙古包吗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