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强拦网得失分情况的研究
2012-10-27朱蕾杨绮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江苏南京21000
朱蕾 杨绮 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
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强拦网得失分情况的研究
朱蕾 杨绮 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强拦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中国女排在拦网得失分方面与其他各队相比的优势和差距,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拦网训练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国女排;拦网;拦网排行
前 言
拦网是排球比赛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一道进攻线。拦网是有效扼制对方进攻,提高防守反击质量的重要环节。现代排球比赛中网上精彩激烈的争夺战就是扣球与拦网这一对矛盾的展开。如果没有拦网,后排防守将是非常困难的。拦网不仅可以将对方的扣球拦回、拦起,减轻后排防守的压力,而且可以将球直接拦死,使之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此外,拦网还能干扰和破坏对方进攻战术的组织,削弱对方进攻的锐气,动摇对方的信心,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威胁。因此,拦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
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赛结束全部比赛,中国女排最终不辱使命,凭借8胜3负排名第三顺利在第一时间获得直通伦敦奥运的参赛名额。纵观本届大赛,年轻的俞家军之所以能够在不被看好的情景下取得如此上佳战绩,与全体队员的上佳的状态和高超的发挥,以及适合自身打法的战术策略均有直接关系。中国女排在拦网方面与世界强队,特别是和意大利、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与前4名的队伍在拦网技术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中国女排拦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从中找出拦网技术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建议,期待中国女排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再创辉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名的队伍:意大利、美国、中国、日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际排联网站[1],收集到2011年世界杯前四强女排运动员身高、扣球与拦网高度的数据。
1.2.2 录像统计法
本文的拦网方面数据来源于中央电视台提供的2011年世界杯女排比赛录像,每场的拦网得失分的数据统计在准备好的表格中。
统计过程由本人依据统计标准,运用同一套统计方法、统计尺度。
1.2.3 数理统计法
针对2011年世界杯女排比赛的拦网方面数据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结合排球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支队伍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分析
在现代排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身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实施每球得分制后,发球、进攻和拦网三项指标主动得分技术, 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而身高又是保持这些技术实力的基础。在网口上,身材高的运动员与身材矮的运动员比较,具有重心高、视线水平高、离球近、移动步幅大的优点,特别有利于拦网。高度是现代高水平排球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自从1965年排球规则允许过网拦球后,世界排坛对高度发展加倍重视[2]。可谓“得网上者得天下”,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强队伍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由表1所示。由于自由人不参与前排进攻和拦网,表1显示的数据是除去自由人的身高、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后的总决赛各队的平均身高、扣球高度与拦网高度。4支队伍的平均身高为185.7cm。各队队员身高平均高度排序为:美国>中国>日本 >意大利。美国队的平均身高最高,中国女排队员平均身高186CM,与美国队相比有2cm的差距;经T检验,P=0.13,P>0.05,两队身高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1 2011年世界杯女排前四强队伍的身高、扣球高度
由表1可见,4支队伍的平均扣球高度为306.6cm,各队队员平均扣球高度排序为:美国>中国日本>意大利。6支队伍的平均拦网高度为291.6cm,各队队员平均拦网高度排序为: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女排的拦网高度为301.7cm,排4队之首。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中国女排队员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都是位于世界一流水平。
2.2 中国队与其他三个队的拦网得失分情况
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中国队与对手三场比赛中,以2:3分别输给了意大利和美国队,3:2赢了日本。从拦网技术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比赛,中国队拦网得9分,意大利拦网得13分。中国与美国的比赛,中国队拦网得8分,美国队拦网得10分。中国队与日本的比赛,中国队拦网得10分,日本队拦网得16分。这三场比赛中国队的拦网得分均输于对手。
虽然中国女排对日本女排的比赛,通过顽强的意志最终在比赛中实现逆转,但是比赛中暴露出中国女排在拦网上存在明显漏洞。中国女排的拦网在对阵日本队的比赛中没能“给力”。面对日本队,中国队一向采用“以高制快”的战术,不过本场比赛,中国队在拦网上的身高优势却未能发挥出来。
通过和意大利、日本、美国的三场比赛,中国女排暴露了拦网移动偏慢、手型把握不好,节奏控制不佳的弊病。和日本队一战,中国女排拦网只得10分,而平均身高比中国队矮半头的日本女排拦网却总共拿下16分。中国女排本来网口优势明显,却在拦网环节10比16完败,从而陷入五局苦战差一点输球,确实值得好好总结。中国女排拼网口、拼强攻可以压制日本,但面对欧美列强,必须要在拦网和防守环节做文章,跟美国、巴西硬碰硬的对攻,很难占到便宜,加强拦防,狠抓防反才是王道。
2.3 中国队个人拦网排行榜情况分析
前三阶段比赛过后,中国女排有6名队员的每局拦网效率排在前30位,她们分别是:杨珺菁拦网拿下18分,每局效率为0.56,排名12;惠若琪拦网拿下15分,每局效率为0.47,排名16;徐云丽拦网拿下12分,每局效率为0.38,排名23;魏秋月拦网拿下12分,每局效率为0.38,排名25;马蕴文拦网拿下11分,每局效率为0.34,排名29;张磊拦网拿下11分,每局效率为0.34,排名30。意大利女排有4名队员排在前30,美国有4名球员排在前30,塞尔维亚则有3人排在前30,没有一支豪强能够像中国女排这样在拦网上多点开花,中国女排拦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高于其它球队。
在最终拦网排行榜上,杨珺菁拦网得到20分,有效拦网75次,排名第14;惠若琪拦网拿下19分,有效拦网29次,排名第18;徐云丽拦网狂砍19分,有效拦网37次,排名第19;魏秋月拦网摘下17分,有效拦网33次,位列第25;张磊拦网取走17分,有效拦网37次,排名第27;马蕴雯拦网掳走15分,有效拦网39次,排名第30。中国女排有6名队员的拦网效率排在前30位,没有一支球队的整体拦网实力像中国女排这样强大。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的拦网进步明显,逆转日本女排,魏秋月单人拦死木村纱织的强攻吹响了反击号角。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中国女排的身高、扣球、拦网高度都是位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女排在拦网方面与传统强队还有一定差距,在拦网的直接得分和拦网效果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 身高有保障的球员又普遍移动速度偏慢,再加上彼此协同拦网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昔日中国女排的杀手锏反而成为了女排的短板。中国女排的战术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抓防反,抓变化”之上的,但如果防守体系弱不禁风,那么球队就将陷入一片混乱,防反战术更是无从施展。中国女排只有恢复了网上长城的神勇,才有可能在英国伦敦奥运会上有一番作为,就像郎平指导曾经说的那样,拦网一直都是中国女排立足的根本,没有了拦网,一切都免谈。
3.1.2 马蕴雯状态下滑、薛明因病缺阵,杨珺菁攻强于拦,徐云丽擅长拦网,但她的拦网主要是定点,移动拦网的脚步灵活性不够。魏秋月拦网环节不及前辈冯坤,张磊拦网身材很吃亏,王一梅步伐不灵活,在拦网环节难有太大作为。中国队的副攻队员身高并不低,但拦网效果与意大利、美国队相差较多。直接因素是拦网的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人拦网的判断和应变能力、临场经验,集体拦网队员的相互配合。
3.1.3 接应队员在队中的进攻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二号位的拦网已经成为中国队的最大软肋,中国女排最大的弊病就是网前移动速度过慢,彼此协同防守也存在默契问题在世界高水平的女排比赛中,如果在网上难以和对手抗衡,那么很难赢得比赛的胜利。中国女排针对对方2号位进攻、后排进攻的拦网较为薄弱。
3.2 建议
3.2.1 美国队的“有效拦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她们的三人拦网的意识和次数频率之高,这是目前男排的技术特色。要多借鉴和琢磨,注意起跳拦网的时机和手型方向的把握,提高“有效拦网”的质量。对于对方明显的强攻,我们尽可能采用“3人集体拦网”。模拟各种情景,加强“有效拦网”训练拦网是中国女排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提高个人的拦网观察、判断、应变能力;加强集体拦网的相互配合,有效组织3人拦网,提高网上的对抗能力。
3.2.2 中国女排队员身材高大,同时也会影响反应速度,这是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很关键。拦网训练应加强运动员的手脑并用,提高拦网训练中的拦扣对抗强度,以增强拦网的训练效果。加强队员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弹跳力、腰腹力量;提高拦网滞空时间,两手臂举得高、伸得远、拦网范围要大。
3.2.3 研究2号位、后排进攻的拦网对策;加强2号位以及后排进攻的拦网训练,提高拦网得分率、拦回率、拦起率、减少破坏性拦网。
[1]国际排联网站: http://www.fivb.org/
[2]郭立平.中外女排运动员年龄、身高、扣球与拦网高度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69~570
[3]尹沛,王霞.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79~82
[4]搜狐体育网站:http://sports.sohu.com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4.081
朱蕾 (1963-03),女, 江苏南京人,教练,主要研究方向为排球训练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