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就业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心理弹性的关系

2012-10-26张本钰张锦坤陈梦玲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弹性

张本钰张锦坤陈梦玲

(1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师范生就业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心理弹性的关系

张本钰1张锦坤2陈梦玲2

(1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师范生的就业焦虑状况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受自我和谐与心理弹性的影响。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就业焦虑量表对240名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考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性别与独生与否等因素,分析师范生就业焦虑现状,剖析就业焦虑与师范生自身心理特质的相关性,挖掘师范生就业焦虑与自我和谐、心理弹性的关系,建立就业焦虑回归方程,可寻找缓解就业焦虑的有效途径。

师范生;就业焦虑;自我和谐;心理弹性

综上,现有研究发现,就业焦虑与多因素相关联,其中与毕业生自身人格、心理特质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自我和谐和心理弹性都与其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将以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关于就业焦虑的研究结果,综合考查自我和谐、心理弹性、性别、独生与否等各变量对师范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期为应届毕业生构建健康的就业心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某师范大学中抽取四个学院毕业生共计24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1份,问卷回收率为83.75%。其中,男生96人,女生105人;城市籍学生83人,乡村籍学生118人;理科学生96人,文科学生105人;独生子女学生77人,非独生子女学生124人。

(二)工具

1.自我和谐量表

本量表由北京大学王登峰根据Rogers的理论框架编制。该量表为自陈报告式,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点式(1分~5分)评分。总量表又可以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统计时可计算分量表得分,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从而计算自我和谐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效标关联效度,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可以解释SCL一90所测的身心症状的总方差的10%一20%,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

2.心理弹性量表

Block和Kreman的心理弹性量表权威性较高,可与其他人格量表一起使用,其题目简约,便于被试理解题意。作者应用该量表对被试进行了纵向研究,两次纵向研究分别在被试18岁和23岁的时候。结果显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5年后作者分别对女性和男性的重测性都为0.67和0.51。

3.就业焦虑量表

本量表由江苏大学的张晓琴编制,共有30个条目,包括就业恐惧、就业不安、工作焦虑和面试焦虑4个分量表。采用4级记分,统分时将4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越高,就业焦虑的程度也就越高。该量表采用克龙巴赫系数(Cronbach)和斯皮尔曼一布朗(Speamman.Brown)分半信度检验信度,a系数为0.913668(n=28),分半信度是0.83279(n1=14,n2=14),表明其信度较为理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该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也很高,可以作为测量就业焦虑的一般诊断问卷使用。

(三)数据和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分。统计和处理采用了频数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一)师范生就业焦虑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基本情况,在数据处理时,根据张晓琴就业焦虑量表的计分方法,将被试在就业焦虑问卷上的得分转换为Z分数,以Z>1、-1≤Z≤l、Z<-1为标准,将被试分为高、中、低3个焦虑水平组,并对各被试数据进行频数分析。频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焦虑水平组25人,占被试总数的12.4%;中焦虑水平组144人,占被试总数的71.6%;低焦虑水平组32人,占被试总数的15.9%。其中,以中度就业焦虑组为主要构成部分。由此可见,大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的一段时间内,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只是焦虑程度因人而异。

(二)不同性别、独生情况的师范生在就业焦虑上的差异

表1 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焦虑上的差异比较

由上表可知,独生和非独生的男毕业生在就业焦虑上存在的差异较小,同样女生在就业焦虑上的差异也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与独生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F=0.211,p>0.05;性别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F=92.724,p<0.05;独生的主效未达到显著水平,F=0.017,p>0.05。

(三)师范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相关分析

表2 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之间的相关矩阵

上表所做的是相关分析,变量为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如表所示,自我和谐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79(p<0.01);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1(p<0.05)。由此可见,被试在自我和谐上的得分越高,也就意味着其自我和谐度越低,就业焦虑程度就会越高;心理弹性上的得分越高,在心理弹性方面表现得越好,就业焦虑程度就越低。综上可知,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就业焦虑程度越低;心理弹性越好,就业焦虑程度越低。

(四)师范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对就业焦虑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师范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在处理数据时,我们以就业焦虑为因变量,以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摘要如表3。

表3 就业焦虑的回归分析

上表所示为模型所有偏回归系数假设检验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就业焦虑=1.294+0.557×自我和谐-0.127×心理弹性。

三、讨论与结论

(一)师范生就业焦虑的现状

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比例来看,高焦虑水平毕业生的比例为12.4%,中等焦虑水平毕业生的比例为71.6%,低焦虑水平毕业生的比例为15.9%。这与张晓琴关于就业焦虑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7]

从不同性别、独生情况毕业生在就业焦虑上的差异的研究分析来看,性别变量存在主效应,独生变量不存在主效应,且性别与独生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从性别变量分析,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无论独生与否,女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男毕业生。[8]这一结果与张玉柱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心理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等三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从心理差异方面来看,男性的心理抗压水平普遍高于女性,心理适应性也比同年龄段的女性好,面对困难时,男性更多从理性角度来看问题,而女性则更多从感性角度来看问题,这使得女性更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性反应,因此在面对就业困境的时候,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从容。其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由于女性的生理期、生育期、男女性格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用人单位更加青睐招聘男性员工,并且女性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选择离父母所在城市较近的地区进行就业选择,这样就业的机会就比男性少了很多。再次,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上看,在师范类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女生追求稳定的教师职业,而师范类的男毕业生中除了一部分从事教师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希望能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一展身手,因而在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这样就造成了女教师扎堆的现象,使需要招聘教师的学校逐渐形成一种优先录取男性的观念,这也使得师范院校的女毕业生们的就业焦虑水平高于男毕业生。在是否独生子女问题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院校毕业生独生与否在就业焦虑水平上不构成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困境,两者的就业压力都很大,但男独生毕业生的焦虑水平要略高于男非独生毕业生,而女独生毕业生的焦虑水平要略低于女非独生毕业生。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男独生毕业生承担的责任比男非独生毕业生来得重,因为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男独生毕业生更是父母唯一的希望,自然他们对自我的要求也更高一些。男非独生毕业生家里还有兄弟姐妹,毕业后可能得到的援助会更多,他们对自我的要求相对会更自由一些。同时,较男独生毕业生而言,男非独生毕业生的就业也更少受地域的限制,就算在远离父母居住地工作,父母也有其他兄弟姐妹的照应,而男独生毕业生则会更多地选择留在便于照顾父母的城市。另一方面,女独生毕业生与女非独生毕业生比较而言,女独生毕业生的家庭压力更轻,她们无需为弟弟妹妹负担生活学习的费用,自己只需要找到稳定的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即可,而女非独生毕业生面临的家庭压力更大,她们必须尽快工作以负担家里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学习费用,也更迫切希望能找到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因而,总的来说,男独生毕业生的焦虑水平要略高于男非独生毕业生,而女独生毕业生的焦虑水平要略低于女非独生毕业生。

(二)师范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和谐与就业焦虑呈现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但由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是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量表,在统分时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也就意味着自我和谐得分越高,就业焦虑值也越高。这说明自我和谐度越低,就业焦虑就越高。这是因为自我和谐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内部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的协调,自我和谐度高的人在现实自我与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产生一定差距时,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和谐度高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思考将来的工作可能与自身原来的期待有落差时,在自我内部协调方面,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减轻压力,在自我与经验的协调方面,能更积极地看待周围环境,对生活的把握、成功的预期都要比自我和谐度低的毕业生更好一些,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因此自然不会产生太强的焦虑感。同时,本研究所发现的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心理弹性越好的师范类毕业生,其就业焦虑也就越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好,就是其处于逆境时,能够创造产生积极情感并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无疑的,在现实就业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弹性强度会影响其对现实的态度,即心理弹性好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时,能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当下形势,并具有从挫折与困难中获得勇气和经验教训的能力,因此弹性越好的毕业生,就业焦虑越低。

(三)师范生自我和谐、心理弹性对就业焦虑的预测情况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一方面,自我和谐能显著地预测就业焦虑,而心理弹性则不能显著地预测就业焦虑。这是因为自我和谐度低的毕业生对自我的悦纳度小于自我和谐度高的毕业生,而且也越是不够灵活,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可能显得不够自信,导致增加了就业焦虑。而心理弹性不能显著地预测就业焦虑,这一研究结果与杜岸政、王瑾、王滨的研究结果一致[5]。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当把自我分化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后,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变小且不显著,这是因为自我分化在两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另一方面,自我和谐对就业焦虑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想要降低学生的就业焦虑值,就要降低他们在自我和谐上的得分,即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和谐度。

在本研究条件下发现:第一,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大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的一段时间之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焦虑程度因人而异;第二,毕业生的性别在就业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独生与否在就业焦虑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自我和谐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第四,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可建立就业焦虑=1.294+0.557×自我和谐-0.127×心理弹性的回归方程。

[1]张玉柱,姚德雯.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跨地区验证和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2).

[2]汤福球,舒晓丽,毛全周.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3]方建东,常保瑞.大学生完美主义、内外控、自我和谐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9(4).

[4]吴继红.大学毕业生自我和谐状况对就业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20).

[5]杜岸政,王瑾,王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和就业焦虑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1).

[6]崔研.就业压力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吉林大学,2011.

[7]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05.

[8]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8).

G444

A

1673-1395(2012)09-0129-04

2012-07-22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XLX002)

张本钰(1977-),男,福建宁化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就业焦虑是个体(尤其是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能引起个体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1]已有的研究发现,就业焦虑会影响到求职者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其产生自我怀疑、抑郁、内疚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同时,高程度的就业焦虑还可能造成个体器官功能失调,从而损害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各大高校纷纷扩招,逐年增多的大学生人数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因此,毕业生面临就业时产生就业焦虑的情况相当普遍。汤福球等人的一项针对681名毕业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班学生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都高于全国的常模。[2]而作为毕业生中的一个群体,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其焦虑水平也在就业焦虑情景中增加。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焦虑已经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注意,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影响就业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例如,方建东、常保瑞在对于大学生完美主义、内外控、自我和谐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自我和谐和外控性等变量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相关,并得出完美主义、内外控、自我和谐等主要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有显著预测作用的结论。[3]另外,吴继红对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和谐度不高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容易产生从众、自卑与自负、焦虑与依赖等消极心理。[4]

此外,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可译为“心理韧性”、“恢复力”和“压弹”等。对此,学术界至今也还没统一的认识,本文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总结大量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对心理弹性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本文采用其中品质性定义的说法,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跨情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心理弹性所下的操作性定义为:个体在遭遇困境与面对挫折时,能够良好地适应当下境遇,并能获得成长与收获的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好的个体更能乐观地面对压力,调节焦虑。例如,杜岸政等人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460名毕业生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5]崔妍在完成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和焦虑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密切关系,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弹性在就业压力与焦虑情绪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6]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弹性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