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8例疗效观察
2012-10-26李建立
李建立
自拟疏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8例疗效观察
李建立
乳腺小叶增生为中青年妇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胀痛、有肿块,触之疼痛明显,随经期周期性发作或加重,甚者有癌变的可能。笔者自2009年6月始采用自拟疏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门诊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年龄20~49岁,平均(36.8±8.9)岁,伴月经失调者26例;病程3个月至5年;单侧乳腺发病15例,双侧乳腺发病23例。对照组年龄21~49岁,平均(37.3±9.1)岁,伴月经失调者24例;病程4个月至6年;单侧乳腺发病17例,双侧乳腺发病21例。2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治疗组38例,治愈12例(31.6%),好转24例(63.1%),未愈2例(5.3%),总有效率94.7%。对照组38例,治愈3例(7.9%),有效23例(60.5%),未愈12例(31.6%),总有效率为6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乳腺小叶增生多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或多次人工流产所至,其发生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孕激素水平低下而雌激素分泌过量,长期作用于乳腺组织的结果[2]。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乳癖”、“乳粟”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乳房按经络走行为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内生痰湿,日久则痰瘀互结,阻塞乳络而致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乳房肿块,乳病疼痛[3]。治疗方法当以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化瘀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4]。
笔者自拟疏肝散结汤,采用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治法能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方中柴胡、白芍归经入肝,疏肝解郁,破气散结;白芍与甘草配伍,柔肝且止痛;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散结;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穿山甲功专走窜行散、通达经络,能活血通经;桃仁活血化痰,消肿止痛为辅药;三棱入肝脾经,
有破血、行血、消积、止痛之功用;诸药相配,则肝气调畅,气血流通,冲任调和,乳腺气血运行条达而不郁,故取得了良好疗效。
[1]陈解民,徐增祥主编.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3.
[2]Said TK,Medina D.Cell cycle genes in a mouse mammary hyperplasia model.JMammaryGland Biol Neoplasia,2004,9(1): 81-93.
[3]黄建国,王敏,潘义斌.消癖丹膏加情志疏导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37例.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32-133.
[4]李敬敏.舒乳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60例.中医研究,2010,23 (5):51-52.
252100山东省茌平县第三人民医院外科
1.2 病例选择标准参照《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1]拟定的乳腺小叶增生的诊断标准选择患者:乳房肿块,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扪诊时乳房可触及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地柔韧、散在的肿块,伴有触痛,以外上象限明显。所选病例经彩色B超或红外线乳腺扫描仪检查,确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症。
1.3 病例排除标准①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青春期乳痛。②年龄<18岁、>50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④精神病患者及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⑤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做过放射治疗者等。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散结汤治疗,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川芎、当归、茯苓、白术各15 g,半夏、陈皮各12 g,桃仁、赤芍各12 g,枳壳、香附、三棱各10 g,穿山甲、甘草各6 g。随证加减:乳房胀痛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各15 g;乳头作痛或灼热者,加牡丹皮、山栀予各9 g;乳房结块质地较硬者,加牡蛎、昆布各15 g;血虚者加熟地、当归;1剂/d,分3次,水煎服。
1.4.2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辽宁好护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每次6片(320 mg),3次/d,饭后15~30 min服用,1个月为1疗程,服2个疗程,随访3个月。
1.5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经2个疗程后疼痛未减轻,包块未缩小。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