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胺促进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大鼠残余结肠的增殖作用
2012-10-26赵征红
赵征红
谷氨酰胺促进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大鼠残余结肠的增殖作用
赵征红
谷氨酰胺是人体含量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近几年来在谷氨酰胺的代谢,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肠外营养谷氨酰胺对结肠的及创伤大手术的患者临床上已经尝试性进行应用,但谷氨酰胺对结肠的各方面影响报导甚少,我们通过建立左半结肠切除的大鼠模型,观察谷氨酰胺对大鼠残余结肠的促进增殖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镜下所见 A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较平坦,大肠腺厚为1~5层,腺上皮细胞分裂偶见,可见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黏膜下可见血管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肌层较薄5~12层。B.手术组:结肠黏膜增厚,黏膜皱壁呈现半环形突起,黏膜住状上皮间断,不连续。大肠腺厚增厚10~20层,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浆膜层增厚,较多炎性细胞浸润。C.手术添加谷氨酰胺喂养组:结肠黏膜显著增厚,黏膜皱壁向腔内突起,似乳头状,黏膜柱状上皮完整,连续。大肠腺增多5~12层,内分泌细胞,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分裂细胞显著增多,黏膜下层无差异,肌层增厚15~25层。
2.2 结肠黏膜细胞DNA含量测定
表1
3 讨论
3.1结肠在结肠切除术后有代偿 实验结果提示,术后10 d组大鼠和正常组相比较,光镜下见残余结肠黏膜略增厚,呈现半环状凸起,以半杯状细胞增多为主,黏膜下层肌层无明显差异。肌层及浆膜层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残余结肠黏膜DNA含量,手术组略高于正常组,表明结肠黏膜处于增殖状态,术后残留结肠不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已经发生了代偿性改变,另外,术后组大鼠结肠黏膜有炎症表现,也是手术后肌体必然的反应。
3.2 谷氨酰胺对结肠代偿有促进作用 术后添加谷氨酰喂养组和术后组相比较,结肠黏膜DNA含量明显增高,光镜下黏膜厚度增高,黏膜柱状上皮完整,连续,黏膜皱壁呈乳头状凸起,以杯状细胞增多为主。其内可见较多核分裂细胞,肌层及浆膜层正常,炎性细胞少见。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左半结肠切除术后残余结肠即发生了适应性代偿改变,但改变速率有限,外源性给予谷氨酰胺可明显促进这一适应性代偿改变。可能机制如下:⑴谷氨酰胺是蛋白质,核酸等合成的重要前体,并为肠黏膜细胞提供能源,促进结肠黏膜增殖。⑵术后早期适量的给予外源性谷氨酰胺,可以减少骨骼肌蛋白的分解加速,迅速补充血浆组织中谷氨酰胺,减少谷氨酰胺缺乏引起的肠黏膜萎缩,肠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继发肠源性感染,结肠内细胞菌较多保持完整的结肠屏障功能很有意义。⑶谷氨酰胺可为生产Slg-A的浆细胞提供能源,从而降低肠道细菌对肠黏膜的附着和种植,保护了肠道免疫系统。
3.3 谷氨酰胺应用前景远大 结肠性疾病较多 ,如先天性巨结肠,结肠炎,结肠癌等,治疗较为棘手,在小儿外科领域,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性病率较高。国内资料为1∶4000(0.2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病理改变主要是结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没有神经节细胞,临床上以反复腹胀,便秘为主要症状,易并发小结肠炎,肠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先天性巨结肠不经治疗死亡率高达93%,很少活到成年,尽可能切除病变肠管是最好的治疗办法,也就是行根治性手术,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经肛门根治术的推广,已大大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手术死亡率,但由于左半结肠甚至大部分结肠被切除,术后常常出现顽固性腹泻,水电解质紊乱,肛门湿疹,术后小肠结肠炎及生长发育尺缓等并发症,极难纠正。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验证了结肠在结肠切除术后虽有代偿,但速率有限,谷氨酰胺对结肠代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谷氨酰胺对结肠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待下一步研究,对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将有更重要的作用。
130051长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
1.1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药物谷氨酰胺颗粒剂(Glutamine Granules)为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批号国准字H20020054)。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长春高新开发区医学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三组,A正常对照组B左半结肠切除术组C左半结肠切除术后添加谷氨酰胺喂养组,术后每日谷氨酰胺颗粒(0.075 g),温水调匀口服。每组12只。
1.2 标本制作 完成喂养10 d后,处死大鼠,取距回肠盲部2 cm全部结肠,剥离结肠黏膜组织称重量。
1.3 标本检测
1.3.1 光镜观察 标本用Camoy液固定,常规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6 μm,常规HE染色。
1.3.2 结肠黏膜DNA含量测定 动物组织DNA提取试剂盒(由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提供),将所测的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测取OD260值。
所测结肠黏膜细胞DNA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用ANOVA方差分析。组间用Bon-ferronic方法差异性检验,统计计算采用STAT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