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

2012-10-25冯洁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冯洁

【摘要】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外国传教士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种“安民新学”介绍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开始零星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样传播了社会主义的精神要义。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们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对于“安民”问题的关注对于当下的中国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安民新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化 发展脉络

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时期,但也不能否认,在五四之前国人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多重理解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的进程。

清末的“安民新学”

1899年,由外国传教士主编的《万国公报》上刊登了由李提摩太翻译的文章《大同学》,这篇文章译自本杰明·颉德的《社会进化》,这也是中国首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马克偲(马克思),主于资本者;美国之爵而治(亨利·乔治),主于救贫者也;美洲又有拍辣弥(贝拉米),主于均富者;英国之法边(费边),由以能为著。皆言:人隶律法之下,虽皆平等,人得操举官之权,亦皆平等,独至贫富之相去,竟若天渊。”①可以看出,此文中对于“安民新学”的理解范围很广泛,但都围绕着“财富之平等问题”,说明“安民”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马克思认为财富问题的理解首先是一个“资本的占有”问题,资本家对于资本的私人占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富豪之家,坐享其成”,占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劳动财富,“合失败千万众,尽力以霸占之”,②使得财富不断地集中到了资本家的手中。根据本杰明·颉德的理解,在工人斗争不断加剧的现象下,其本质首先是“贫富对立”的问题,马克思理论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才是真正实现了“安民”。过去的理论不为大多数百姓所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并没有涉及到百姓关注的问题,而马克思理论传入之初就被冠上了“安民新学”之名,显然为其之后的广泛的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存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明确说过:“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就是社会主义。”③他关于“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观点再次强调了安民之本是“均贫富”。

孙中山基于土地公有的理论,提出了“平均地权”。孙中山所提出的主张主要是来自美国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学说,主要就是国家通过向土地征收单一的地价税,把地租转交给国家。这种方法可以限制以致取消土地私有制,从而达到土地公有。孙中山认为这个是避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良策,他充分的意识到,土地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首要问题。

“节约资本”是新三民主义中对于“民生主义”观点的又一补充。“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 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 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④这里节制的“资本”即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他对于发展事业的计划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

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他的“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并不损害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又一安民之学,包含着社会主义精神,却并非科学社会主义,但其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开启了大门。

社会主义论战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

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原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型,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人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与此同时,仍有一批民主主义者坚持资产阶级的立场,1920年11月6日,张东荪在《时事新报》发表了《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的时评,引发了一个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在张东荪、梁启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张东荪、梁启超高呼:“社会主义乃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而且是最进化最新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⑤这种观点具有迷惑性,事实上他们质疑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条件,也质疑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条件,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中国,要改变中国贫困的状况,必须要“增加富力”、“開发实业”,这些只有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当时中国的实业非常不发达,特别是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实业的发展,这种状况与欧洲大相径庭,所以他们认为搞社会主义是一种“越阶”,只有依靠资本主义,把中国的实业搞上去,等人民生活富裕了,过上人的生活,再搞社会主义也不迟。他们宣扬的是罗素的和平主义的观点,认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 的仍然是资本家, 开发实业“离不了中国资本家”。⑥

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做出了严厉的反击,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在否定资本主义发展弊病的同时,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彰显理论的实践性特征。第一,驳斥中国不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中国的田主佃户两阶级, 自古以来就有,在当时的社会仍然存在着,所以梁启超、张东荪提出的中国并没有“贫富不均”,而是只要发展实业就能改变中国的局势,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运动只是一场穷人向富人乞讨来的生活,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第二,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才可以“发展实业”、“增加富力”,社会主义才是更好的方法。邵力子提出:“增加富力,开发实业”对于社会主义者而言,“不但从来没有反对过,并且也认为必要。”李达明确提出:“在今日而言开发实业, 最好莫如采用社会主义”。⑦资本主义的方式确实能增强富力,但同时也会扩大贫富差距,而社会主义的方式却是谋民族的福利,谋大多数人的福利,在社会主义的方式下,“全国的人都变为一种生产的人, 没有坐食的官僚、剥夺的资本家”,⑧肯定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基础地位。

这场争论让更多的人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肯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因为这是“根本改造经济组织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归为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最佳方式。

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进程的当代启示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系统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之初,张东荪就曾经对社会主义者提出过质疑,提出“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研究应该分清楚‘信仰上的社会主义和‘学说上的社会主义,前者只需要一种热烈的感情就够了,而后者则应该在社会主义的学理研究上下工夫,创造出一种更圆满的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追问当下的社会主义者们。社会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当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时,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共产主义信仰,而是把社会主义理論当作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准则。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更是关注大多数人的切实利益的理论,是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理论。从最初的“安民新学”发展而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来都是关注“财富问题”的。当今社会,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各类民生问题,如与房地产相关的问题等都是老百姓的财富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但不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如何合理分配好各类财富资源,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之际,过去注重GDP指数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再为大家所推崇,回顾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之初时的生嫩模样,似乎我们偏离的还不远,关注大多数普通的人才是社会主义思潮的初衷。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文系校博士启动项目“基于文化机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概念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0501-10-008)

注释

①②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③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6页,第593页。

⑤张东荪:“我们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解放与改造》,1919年第1卷第7期。

⑥杨端六:“和罗素先生的敖钻”,《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22期。

⑦李达:“时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1号。

⑧何孟雄:“发展中国的实业究竟要采用甚么办法?”,《曙光》,1921年第2卷第2号。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