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民族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2-10-25吴斐晓
吴斐晓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近代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目标,共同促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体现出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相互融合,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民族化
中国近代的历史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而拉开序幕,此时西方世界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正处于雄心勃勃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资本家要利用一切手段,甚至是野蛮的暴力强制手段来获取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为其势不可挡的生产力发展提供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条件,这一历程是欧美国家展开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与西方世界的强势发展相对照,中国只能作为历史悠久的缓慢发展的落后的东方国家,面临着被迫从属于西方的危险境地。
正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在思想意识层面,经受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之后,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部分具有先进意识的中国人觉醒了,西方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被引入中国,产生了各自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多方比较、论争和革命的实践,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武器,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毕竟不是中国本土的思想理论,因而需要对之进行解读,做出中国式的理解和运用,这也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
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一经工人阶级掌握,也就从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到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思想上行动上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此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很快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之为理论武器参与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来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十分契合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需求和目标。因此,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在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看,也就是要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一开始就成为主旨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目标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发展到今天,这一目标被进一步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中国更加突出民族主体意识和特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毕竟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要求,这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中国民族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民族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寻求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过程。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及时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突出马克思主义运用过程中的中国特征,突出民族主体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所在。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已经产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首先是恢复因内战和抗战而中断的现代化进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出于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判断而在客观上选择效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物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和设想,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随后的历史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逐渐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左倾运动”开始,一直持续到 “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由于过度追求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中国的发展道路一度受挫,甚至中断。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领导人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新的现代化建设征程同样充满了矛盾冲突,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破除各种僵化的思想干扰下,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现实,重新定位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在矛盾冲突中艰难而有力地开辟着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经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取得了第二个理论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就需要不断进行思想解放,需要思想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邓小平理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理解上的重大突破,从实践来看,以邓小平理论为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较好地处理了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主要是要回答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主要用以回答“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融合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建设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执政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能永葆党的青春活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长治久安的稳定社会的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体现出党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反思,改变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方式,尽可能减少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作用,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付出巨大代价的覆辙,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为目标,共同促进自近代以来开启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将与我国国情更加密切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日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和理论成果始终立足于民族主体意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理论取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现代化目标,我们才可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民族主体性,我们才能不被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左右,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或苏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思想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从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视野来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当中进行观照和梳理,另一方面从树立民族主體意识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迷失民族主体性。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现代化和民族化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