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平民英雄的认同现象探讨
2012-10-25李丽珍
李丽珍
【摘要】美国电影塑造的平民英雄不仅频繁出现在大荧幕上,更是深入到社会民众心里,得到认可推崇,反映着美国人文化心理中最普遍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理解的状况。文章从个体的英雄情结、成功价值观和性格特质成因三个角度分析美国对平民英雄的认同现象,以期对我国英雄人物荧幕塑造和题材发掘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文化心理 英雄情结 价值观 性格特质
美国的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渗透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英雄主义题材电影在美国好莱坞长盛不衰,荧幕上塑造的一个个超级英雄不仅在美国本土,甚至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他们的言行举止、装束用具都成了时代的标志,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他们或者是传统的英雄,有着出众的品格、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正邪斗争中匡扶正义,战胜万恶;或者是超能侠士,身懷异能,却低调隐忍,在众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排万险,解救苍生。在众多英雄范型中,美国电影荧幕上着重塑造的还是平民英雄,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可能是快解职的警探、遭诬陷的大兵、失意的科学家、服刑的囚犯等,因为突发事件或是特殊原因极具戏剧性地被推到了风头浪尖担起了重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经受挫折、打击,在徘徊无助和犹豫不决后重新找到自我,完成一次次对自我的救赎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成就功业赢得成功。
在我们看来,通常英雄多是在一个时代、国家、民族、阶级中具有标杆、楷模的特性,有着示范学习的榜样作用的精英个体或群体。功成名就的英雄不是会被奉上神坛受人敬仰,就是为成就他人慷慨赴死接受缅怀,但是我们在美国电影中看到的英雄有些却不是这样,他们个性鲜明却又泯于众人,意外的登场成就一番作为后又平凡地回归人群,继续享受那得来不易的团圆温馨和平静生活。美国电影塑造的平民英雄频繁出现在大荧幕上拯救危难,不仅是为迎合观众的商业需要和心理需求,而且有其本国独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原因,反映着美国文化心理中人们最普遍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理解的状况。
个体的英雄情结
美国英雄主义的起源可以在美国西部故事的文化表征中看到。在美国电影中美国西部故事最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民众的喜爱。西部牛仔故事有着浓烈的美国文化内涵,是美国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西部大荒原这个暗示了尚待开发建立成平等、公正、自由、繁荣的美国社会中,个性张扬、洒脱自由的牛仔的行为和态度是这个新兴的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和追求,象征着美国精神—勇敢冒险、积极进取、向往正义、追求自由、渴望成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与英雄相对的魔鬼和邪恶的形象则是不得善终,遭众人唾弃。而代表着美国精神的牛仔们也是普通的大众和拓荒者们的代表。1939年约翰·福特执导的影片《关山飞渡》因聚齐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大获成功,演员约翰·韦恩在该片中塑造的林果就是颇具类型化的典型西部牛仔形象。他英俊潇洒,桀傲不羁,头戴宽沿帽,手持左轮枪,为复仇而战,成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蜚声影坛,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美国人的化身。现实中的民众也因牛仔形象的深入人心,牛仔精神的代代传承,使美国精神得以定型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那种展现了拓荒者在西部边疆为生存而艰辛奋斗的生活,张扬出的精神气度,锤炼成这种独特环境下独有的民族精神,成为了美国文化的内核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东西铁路贯穿交通发达,牛仔时代结束。但西部牛仔精神的确在此时完全确立。奋进、开拓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激励着一代代美国民众去继续传奇。所以喜爱牛仔文化,崇尚美国精神的美国民众不可避免地都会具有英雄情结,具有这种主体性心理情结的个体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英雄崇拜和做英雄的欲望,希望自己成为正义的化身和邪恶克星,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成为英雄不是什么奢望,即便是普通人,只要通过平等的竞争和开拓进取都可以收获成功。所以平民英雄更符合社会和个体内隐的心理欲求和价值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凡人身份的英雄的身份和成功的故事才最顺理成章,也最激励自我、鼓舞人心。
成功的价值观念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本主义盛行,文化理性中的自我意识使得人在自我统一性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美国人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改造了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崇尚人的自主与独立,主张个体的行为应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的愿望和能力,这样才能显示自我存在的意义,实现个人的价值,才是个体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个人英雄主义和救赎主义精神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荧幕上的每个美国英雄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完成一次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最终目标,通过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求得大团圆的结局,这才能让观众心平气和,不留遗憾地走出影院。可见在美国符合大众价值观念评判的成功是个人要实现能力和价值的最大化。而成功虽然是每个人都会实现的最终目标,但又不该是唾手可得的,而是自己积极进取、发现机遇、拼搏奋斗,甚至是誓死力争才得到的。在这种个体和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下,他们的英雄成就功业的方式必须首先经历坎坷,努力拼搏后方能修成正果,即便是生下来就要担当大任的主角,虽然身怀异能也不能一帆风顺,命中注定他要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电影《Mission: Impossible》(中文名:碟中谍)只看片名就知道讲述的故事必定不同寻常,从第一部到第四部,一个情报局的行动特工—伊森·亨特,在屡遭陷害、同伴出卖、强敌压制、困境重生的情况下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完成人所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电影《极限特工》也如出一辙,但是主角却换成了更加贴近草根凡人的囚犯、流氓。当他们一次次在激昂的音乐背景下、在高潮迭起的剧情中挑战自我,拯救众生时,屏幕前的观众不会计较是谁拯救了世界,而是关注他们如何超越自己,完成使命。用导演迪塞尔评价这部电影的原话来讲:“在我看来007那种间谍已经过时了,人们已经看够了一个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拯救世界,现在,他们在期待一些更贴近常人的精英代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还有人像007那样永远西装革履吗?”真的是“英雄不需问出处,百炼黑铁也成钢”,因为人人都有争取成功的潜力,历尽艰险的成功才最有价值和喜悦。这也是美国梦下每个人都坚信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梦想和成功,美国主流价值观下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的完美诠释。
性格特质成因
美国影片也经常着重对主人公心理世界的描写和性格特质的成因诠释分析。作为平民英雄区别于传统心理中精英文化下的理想英雄,本身或许从人格特质上并不一定品格高尚,品质优秀,甚至一开始还是劣迹斑斑、浑浑噩噩的无我状态,但通过经历危机和一段心理历程后找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尤其是平民英雄的性格特质大多比较复杂多维,性格塑造也比较变化动态。这不仅符合美国文化中对人格的塑造强调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注重人格特质在每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文化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力量源泉,反映了美国社会倡导的积极向上、导人向善、超越自我、进取不止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老少咸宜的美国动画大作中《卑鄙的我》、《超级大坏蛋》两部片子甚至塑造出两个反常规的英雄角色,他们本不该是坏人,却因为童年的不幸遭遇喜剧地走上了歧途,在温情、爱情的感召下,就输了自我,成就了他人,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拍给小孩子看的主角到底有多卑鄙、自私、穷凶极恶,反倒会同情他们年少时的不幸,为他们不平,不管他们性格有多少面,最终他们一定会完成救赎,改过自新,还会毫无意外地拯救世界,赢得从未有过的赞誉和成功。在成熟的美国影视作品中,人格的完善并不在于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也不在于一时的荣辱,而在于明天的希望。不管是谁,人格都是一种逐渐习得成熟的过程,只要超越自己走向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强大,最终都会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这也是原本不像英雄的普通人能登上舞台,委以重任,最终不负众望地成就英雄壮举的最合逻辑的科学解释,也正是这种强调人格发展、成熟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得形形色色的凡人殊途同归,最终在美国精神的感召下成就了自己和他人,成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结论
英雄祟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神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美国影片中塑造平民英雄,不仅是迎合社会文化发展和大众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更多的是通过塑造平民英雄把美國精神和主流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每个平民,通过英雄的成长经历、优秀人格、言行举止、荣辱得失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从而实现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灌输和渗透。反观我国荧幕上的英雄,还有人物脸谱化、范式常规化,英雄固定化、人物单一化的不足,我们要摒弃美国文化的渗透侵蚀,也要吸收美国英雄的范式多元、性格多维、个性鲜明、利他为己等特点,在新形势下多发现塑造我们自己的平民英雄,传承中华精神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