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2012-10-25陈惠琼
陈惠琼
(深圳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518055)
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陈惠琼
(深圳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518055)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将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它融合了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它的目标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对混合学习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以促进学生协作能力发展进行了探讨。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协作能力
问题的提出
开展协作学习,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培养,而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网络环境是增强协作学习的“自然”工具。学生利用网络环境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工具,能够共享学习材料,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但单纯的网络学习不仅不利于系统地学习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因此,以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将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了我们的最佳选择。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混合学习活动中进行协作型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手段,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直接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辨证统一的。活动系统包含了6个基本要素:主体、工具、客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所有活动都是以客体为导向,由人类(主体)通过工具中介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完成的。每种活动最终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或符号的。根据活动理论的涵义,活动要素的分析必须考虑个体(学生个体)和社会(学习小组)两个层面。此外,教学活动要素的分析还必须考虑活动的产出(即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至少包括分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划分活动小组、活动组织、活动策略、创作设计、活动评价与反思七个要素。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活动情境的创设。在情境设计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在参与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情境学习理论也强调指导性教师活动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教师的指导力度要适中,既不可包揽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应该有的放矢,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的构建
在汲取前人对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的流程,包括分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划分活动小组、活动组织、活动策略、创作与设计、活动评价与反思七个要素,如图1所示。
(一)活动目标的确定
总之,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的汇率只能维持短期稳定,却形成不了汇率制度的变革;从长期来看,逆汇率周期的改革也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负向影响。
活动目标即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标准。它具有导向、调节和评价的作用。按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进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强调协作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包括:协作态度和协作技能,协作技能又分为人际交流能力、合作完成技能、评价技能。
图1 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
(二)创设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必须精心设计任务并进行清晰的表述,以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依据情境学习理论的要求,活动任务应创设在真实的情境下,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具体建议如下:(1)活动任务必须尽量接近活动目标,不能脱离主题。(2)任务应借助情境设计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3)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是指富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应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协商等协作学习的形式参与问题讨论,从而使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获得进步。(4)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下一个发展区发展。(5)任务设计必须遵照由理解到操作、由易到难的规律。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各项技能熟练运用、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具有连贯性的一连串任务形成一个序列,层层深入,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
(三)划分活动小组
在协作学习中,强调学习小组的划分,即将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按一定的准则划分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直接影响着小组混合学习活动的成效。活动小组一般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这样组内的成员能互相帮助,有助于不同能力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强化。
(四)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包括:选择活动类型和环境,确定活动流程。
选择活动类型 黄荣怀教授将混合学习常见的活动类型划分为: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反思和角色扮演九种。为完成创设的活动任务,我们必须围绕活动任务把学习内容进行划分,依据各子目标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目标灵活选择活动类型。
选择环境 按各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多种活动类型,再根据活动类型进行相应学习环境的设计。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既包括传统的教学环境,也包括网络学习平台,还应包括空间环境。综上所述,对于混合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三个方面:空间环境、资源环境和工具环境。(1)空间环境的设计。(2)资源环境的设计。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一切软硬件条件。硬件条件即硬件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活动开展的储存、传递信息的机器和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软件学习资源(软件条件)指为活动开展提供信息的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教学软件、网站等。资源环境的设计必须围绕学习活动的需要来进行,同时也要遵守媒体选择定律,即以小的成本得到大的收益。(3)工具环境的设计。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达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包括网络平台常见的学习工具:信息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如纸、笔、教材、参考资料等。
确定活动流程 常见的活动类型有: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反思和角色扮演。不同的活动类型有不同的活动流程,下面就常见的九种类型如何开展活动一一介绍。(1)讲授。讲授既有传统的课堂讲授,也有通过网络课件进行的授课教学活动。课堂讲授是传统教学中的一种最常见教学活动,但也可以将某些要点制作成网络课件放在在线学习平台上,供学生按需要分组进行自主学习使用,但两者的活动流程类似:提出问题——分组分析问题——分组解决问题——小结。(2)阅读。阅读是学习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分在线阅读和阅读教材。常见的阅读活动流程为:分组—明确问题——搜索、收集相关材料——阅读——反思。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辅导,学生也可进行讨论交流。(3)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开展小组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经过讨论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其流程为:明确讨论主题——分组讨论——汇报,在讨论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指导。(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流程一般为:任务确定——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教师辅导)——得出结论。(5)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学习者或教师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匹配性。案例分析活动开展的流程一般为:介绍学习目标——呈现案例——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6)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这种学习活动是基于一定任务的。它的开展流程一般为:分组——设置主题——搜索——选取其中有用资料——汇报或提交搜索报告。(7)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基于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开展流程一般为:设置问题及情境——分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交报告。(8)反思。反思是个体积极监控、评价、比较和修正自身思维的过程,是个体反思和协作反思的综合活动。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反思学习活动的开展流程一般为:设置反思主题——教师引导——反思。(9)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担任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角色,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它的开展流程一般为:划分角色——角色扮演——完成任务——小结。
(五)创作、设计
经过上一环节的活动后,已经具备了完成所创设任务的必要知识。本环节是指利用所建构的知识完成任务,以成品的形式呈现。成品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六)活动评价、反思
混合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习者的进步情况,为混合学习有效开展提供反馈信息。混合学习活动的评价主体往往包括教师与学习者。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习者自评、学习者互评等。应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协作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的应用效果
按照该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笔者在本校2010级的两个班学生中进行了为期10周的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合作完成任务以及评价技能等方面有显著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OL].(2010-08-01).http://images. blog.tom.com/file/0/5/6/f_319505_13659.doc.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8.
[3]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
[4]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3):62-67.
[5]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7-10.
[6]Harvey Singh.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6):51-53.
[7]蒋丽珠.混成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ll7-l22.
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74-02
陈惠琼(1978—),女,广东河源人,教育硕士,深圳博伦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