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强女大学生体质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改革
2012-10-25孟欢欢
孟欢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从增强女大学生体质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改革
孟欢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运用国家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大学女生体质发展现状,结合金陵女子大学成功经验,从女大学生体质发展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女大学生;体质;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公告显示,中小学生体质的大部分指标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而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继续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再引发公众热议,而关于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继续下滑的原因更是莫衷一是,高校体育也成为锋芒所向。在学生体质和高校体育改革两大教育热点研究中,对于不同性别两大群体的关注和研究还待加强,特别是大学女生,国家发展的人口基础、我国发展体育人口的潜在力量、体育参与中的弱势群体、高校体育改革中被忽视的一个要素,体质健康更不容乐观。面对困境,不能谈“体质”色变,也不能闻“高校体育改革”就心灰意冷。民国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增强体质”的高校体育目标及相应特色的体育活动设计有效增强了女生体质,尽管年代已远,但也为高校能够增强女生体质提供了成功蓝本。
1 大学女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1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增加,乡村女生胸围指标下降
身高、体重、胸围是反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主要指标。1985-2005年,大学女生的身高体重指标整体呈提高状态。身高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大学生普遍高于乡村大学生。但乡村女生的胸围发育水平令人堪忧。由图1可知,城市女大学生的胸围发育整体呈提高状态,但乡村女生的胸围指标整体下降状态。
1.2 身体机能:呈持续大幅度下降状态
肺活量指标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由图2可知,1985~2005年4个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机能整体呈显著持续大幅度下降状态。女生肺活量机能降幅最大的是22岁乡村女生,最大降幅达到574.7ml,最低降幅458.8ml。
1.3 身体素质:1985-1995年部分人群有所提高,1995-2005年全面下降
1.3.1 耐力素质呈大幅下降状态 女生耐力素质主要通过800米成绩高低来反映。由图3可知,大学生的耐力素质20年整体呈下降状态,除1991-1995年有小幅度提高外,1995-2005年呈全面持续下降状态。女生800米成绩最高降幅达到24.36s,最低降幅14.87s。1.3.2 速度素质1995-2005年呈全面大幅度下降状态 速度素质通过50米成绩高低来反映。由图4可知,部分人群的速度素质在1985-1995年呈提高状态,而1995-2005年城乡女大学生的速度素质呈全面大幅度下降状态。女生速度素质降幅最大的是19岁、20岁城市女生,降幅高达0.5s,最低降幅 0.37s。
1.3.3 力量素质1985-1995年持续提高,1995-2005年大部分呈下降状态。
女生的腰腹肌力量通过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反映。由图5可知,1985-1995年女生的腰腹肌力量呈持续提高状态,1995-2000年大部分人群呈下降状态,而2000-2005年各个年龄组均呈全面下降状态。下肢爆发力通过立定跳远成绩来反映。由图6可知,1985-1995年各个年龄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呈全面提高状态,女大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在1995-2005年间呈全面下降状态。降幅最大的是20岁城市女生,降幅达8cm,最低降幅4.43cm。
2 从女生体质发展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未完全摆脱“工具主义”的窠臼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并最终通过学生得以呈现,但指导思想一直未能完全摆脱“工具主义”,忽视学生和生命本身,制约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为参加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的劳动主义体育思想,到动乱时期的“为增强学生体质以更好的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的体质教育思想,到改革开放初期“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造成了“竞技体育教材化、学校体育训练化”的恶果以及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几经变更,但依然没有摆脱“工具主义”特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课标的实施,2002年《纲要》确立了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脱了“政治、体质、技能”等狭隘的观点,但高校体育课程成了一门“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使其具有工具的意味,“全面发展”“完人教育”的美好愿望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达成。教育需要摆脱“工具主义”窠臼,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更需要有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也只有尊重学生和生命,才能实现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2 课程目标设置抽象,可操作性差,更未提及男女达成目标差异
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发展总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具体实施的总指导方针,但《纲要》中课程目标设置较为抽象,可操作性差,更没有体现男女达成目标的差异,这对达成总体目标造成了一定障碍。2002年《纲要》围绕“健康第一”的总指导思想,确立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与旧的大纲和纲要相比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男女生由于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性格特点,所达成的目标会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5个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中均没有体现男女差异。例如,丁素文、刘杏芝通过实验论证影响大学女生体质增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将科学控制体重和增强下肢爆发力作为女大学生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首要目标的观点 。其次,5个目标没有下位概念,更缺乏对5个宏观目标领域的相关名词给予可操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使得目标只是作为抽象的存在而缺乏实践操作的基础。并且,《纲要》中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大一、大二年级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相对不足的体育课时对于达成繁多而抽象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2.3 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女生的需求
教学模式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融合,对教学思想和目标的达成,可以扭转教育改革成败的格局。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基型、一体化、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5种,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素质形式,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各自的优点。传统型三基型的教学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不能根据男女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并列型和三段型也存在对学生成绩的过度追逐以及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等缺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但由于实践操作中存在管理、教师素质、经费投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过程缓慢。但新兴一体化的俱乐部型教学模式是将来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时间和过程。
2.4 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以“女生”为本
我国偏竞技化的教材体系以及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且学校偏男性化的学校体育硬件设置造成的结果就是动力不足和硬件不够,女生被高校和体育边缘化。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排在前六位的是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体育舞蹈、乒乓球、太极拳,而女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跑步、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篮球、排球 。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塑造形体形态美以及非直接身体接触对抗的运动项目更有激情,但现实并未从根本上满足需要。不管是理论课的内容还是实践课的教学内容都需根据女生的社会属性及个人生活的需求,并结合学生体质发展现状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塑造女子端庄高雅的气质,进而增强体质。
2.5 教学评价缺乏人文关怀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情况的检验和督促,更涉及学生学分以及奖学金等切身利益,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关系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态度。但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来衡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调查显示,95%以上的高校都制定了统一的考试大纲、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都以直观的力量、速度、高度、远度等来作为期末学生体育考试的评价指标,且评价结构上主要关注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使得44.5%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40.41%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不满意,57.71%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课程评价内容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
3 以增强女大学生体质视角探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科学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在女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严峻现实中,科学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既能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也摆脱了高校体育长期以来“工具主义”的路径惯性,从而养成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习惯,达到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但是,如何科学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还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3.2 可树立塑造女生形体形态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发展目标
在学校体育的5个领域目标中,并未提及男女达成目标的差异。教学目标需根据女生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体差异做出相应调整,可树立塑造女生形体形态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发展目标,使其更符合女性的社会属性。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另一面也可满足女生的社会价值需要。
3.3 坚持“以女生为本” 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需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可选择女生喜欢并能塑造女生形体形态美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和推广,大力推进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定期举办一些“姿势姿态美”以及舞蹈健身大赛等,促进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
3.4 建设更具人文精神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出发,设置更人性化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以摒弃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以定量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形成多元化、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 小 结
女大学生体质呈全面大幅度下降态势,高校在学生体质下降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兼顾女生个体和社会属性的差异。需要科学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女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模式、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以有效增强女大学生体质。
[1]孟欢欢,王鹏.吴贻芳女子体育思想管窥[J].教育评论,2011(5):153-155.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1-315.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178.
[4]王林.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1(4):110-111.
[5]丁素文,刘杏芝.女大学生增强体质诸因素的优势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93-494.
[6]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110.
[7]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4.
[8]王璐遥,华琦,吕克琦.从女大学生健身现状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9-100.
[9]曾播思,徐焰.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122-124.
G804.9
A
1674-151X(2012)06-07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6.036
投稿日期:2012-03-11
孟欢欢(1982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