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沉降计算与应用实例
2012-10-24黄勇
黄 勇
(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0 引 言
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形、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一般是指结构柱基,高烟囱,水塔基础等的形式。
独立基础分:阶形基础、坡形基础、杯形基础3 种。其特点为:
1) 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是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共用独立基础。
2) 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
1 基础沉降计算原理
1.1 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
1) 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为:
2)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3) 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
式(3) 中:γm为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
4)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
1.2 确定分层厚度
按表1 确定分层厚度,由b 确定Δz 值。
表1 Δz 计算取值查询表格
1.3 确定沉降计算深度
要求沉降计算深度满足下式:
如果不满足上式要求,需增加计算深度或土层厚度。
1.4 计算分层沉降量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可得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计算各层沉降值。
1.5 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见表2。
表2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φs
1.6 最终的沉降量
计算公式为:
2 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按表3 规定采用。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考虑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一般多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量已完成80%以上,对于其它低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 ~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 ~50%,对于高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
表3 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
表3 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l 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 mm) ; 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 m) ;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 ~10 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3 工程实例
某工业厂房,单层排架结构,排架柱间距6 m,基础尺寸b×l=2.50 m× 2.50 m;基础埋深:d=3.0 m上部竖向荷载荷载:Fq=500 kN,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30.0 kPa。
3.1 地质参数
地质参数见表4。
表4 地质资料参数表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计算见表5。
表5 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表
表中l1=l/2 =1.25 m,b1=b/2 =1.25 m,z=5.40 m范围内的计算沉降量∑Δs=15.17 mm,z=4.80 m至5.40 m( Δz 为0.60 m) ,土层计算沉降量Δs'n=0.35 mm≤0.025∑Δs'i=0.025 ×15.17 =0.38 mm,满足要求。
式中:Ai为第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查表2 得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0.4971。
最终的沉降量为:
最终的沉降量7.54 mm≤120 mm,满足规范要求。
4 结 论
通过以上介绍的独立基础沉降的计算公式与步骤,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同仁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5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JGJ79-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水利部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SL55-2005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