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意识

2012-10-24

外语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工作记忆口译方法论

张 威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翻译研究

口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意识

张 威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方法论是决定科学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为例,本文对影响口译研究的方法论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涉及理论支撑的确定、研究类型的选择、研究程序的设计、研究方法的筛选与评价等4个方面,以期强化口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意识,提高口译研究质量。

口译研究; 方法论; 研究质量

Methodology constitutes, by its nature, an essential factor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equently, ta-king as a case the research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l and Working Memory” (awarded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PR 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o present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methodological elements affecting interpretational studies, highlighting the following four elements: ident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back-up, selection of research types, design of research process, and choice and assessment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present article, therefore, is intended to sharpen the awareness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al studies.

1 引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其核心思想简单而明了:要想办好一件事,先要准备好得力的工具,唯有有效的工具与方法,才会事半功倍。“器”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就是指系统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强烈而敏锐的方法论意识。

相对于笔译研究而言,口译研究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Pöchhacker 2004:31-32),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这其中,制约口译研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中外口译研究人员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口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即如何完善口译研究方法,加强口译研究方法训练,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口译研究的质量,使之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Gile 1998, 蔡小红 2001, Pöchhacker 2004:47-67)有学者甚至强调,“长期的经验性研究以及研究手段的欠缺也是造成口译研究的发展落后于笔译的一个主要原因”。(刘和平 2005:v)

相应地,人们逐渐认识到,纯经验式的感悟或者纯理性的思辩往往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译活动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缺乏实证的科学数据又往往使得理论阐述显得苍白无力,不仅难以充分保证研究过程的系统性、科学性,相关结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常常容易令人质疑。(Gile 1994,鲍刚 1998:10,刘宓庆 2003:7,文军 杨梅 2003)因此,针对口译活动非常突出的实践性和交际性特点,人们越来越多地走进口译活动的现场,与发言人、口译员、使用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广泛接触,了解他们对口译质量的认识和态度,利用各种工具收集相关数据,遵循严谨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对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口译交际者的不同评价以及整体口译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较为客观的描述与说明。总之,以相关理论为前提、以实际观察、调研为基础、以客观数据为佐证的实证性研究开始逐步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研究,乃至整个口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此,本文将以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为例①,剖析口译研究如何在研究方法上达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要求,在保证研究主题意义的同时,探讨如何在研究方法、程序设计、材料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等环节进行精细组织,以期有助于规范并强化口译研究的方法论意识,提高口译研究质量,巩固并扩大口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乃至整个外语研究领域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般而言,“我们说的科研是一种系统的科学调查研究,它有一套理论和标准做法,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也就是说,“科研是遵循特定规则而进行的研究(disciplined inquiry),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有特定方法的’、‘可验证的’调查研究”。(刘润清 1999:9-10)因此,科学研究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探求问题的答案。(文秋芳等 2004:3)

根据上述对科学研究的基本界定,可以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参见图1)。可以看出,在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中,选择一个恰当而有价值的题目、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构成一项科学研究任务的基本要素,更是保证研究质量的关键条件,同时也是保证科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因素。

图1

如上所述,选题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同时,选题的过程必然涉及对研究方法与程序的思考与选择,而在确定研究方向与对象后,具体实施方法就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许钧 1997)而且,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就难以保证研究设计的严谨性,更难以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也自然无从谈起,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念,难以产生客观有效的实际效应。

下面我们就从理论支撑的确定、研究类型的选择、研究程序的设计、研究方法的筛选与评价等4个方面,以“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为例,分析如何在方法论层次上保证口译研究的质量。

3 口译研究的方法战略

3.1 理论支撑的确定

一般而言,理论的意义在于确认研究对象的实情和找到发展规律,因此,任何理论都有方法论特征与价值;而方法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人的认识活动和实际行为是如何依据研究对象的实情而进行的,因此,任何方法论都是理论功能的伸展。(杨自俭 2002)理论来源的甄选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具体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对实践进行观察与分析的具体方法,而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某一理论的集中体现。

同理,口译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意识是能够系统而客观地判断、可以指导具体研究工作的理论体系。一方面,使研究能够摆脱单纯经验总结或简单感性体悟的窠臼;另一方面,使个体研究更容易明确自己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相关研究的可验证性与延续性,从而有助于提升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与普遍性。

总体而言,与口译研究最具相关性的学科主要有现代语言学(主要涉及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等)、符号学、传播学、认知科学等4类,分别构成了口译理论的4个维度:结构与功能、意义与意向、效果与表现、原理与机制。(刘宓庆 2003:3-4)而且,由于翻译活动的实践经验性特点,认知科学自然成为翻译研究的导向性学科之一。(同上:7)因此,认知科学在感知(perception)、意指/意指行为(signification)、意义(meaning)、语言生成或产出(language production)、理解(understan-ding)、表现/表达(representation)、语言效果(effect)等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为研究口译过程中的深层认知加工机制,包括记忆因素在口译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照和论证手段。

具体来说,语言信息的存储与加工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口译认知理论等各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同声传译而言,译语产出与原语听辨同时进行,对原语信息的存储与加工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记忆能力在同传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就显得非常突出。因此,参照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相关口译理论关于记忆资源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认知记忆资源与同传活动的相互关系。

首先,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工作记忆理论与认知能力发展理论②,明确工作记忆在语言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工作记忆资源在语言加工任务中的发展特性,并以同声传译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传加工对口译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制约与促进作用。

其次,根据心理语言学关于记忆资源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影响的结论,同时参考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性与自动性的相关论证③,考察工作记忆对同传加工过程及效果的具体影响,特别是分析工作记忆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口译人员的影响的差异性,以此判断认知素质(以工作记忆为主)与口译实践技能在口译操作中的相互关系及具体作用。

最后,参照口译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口译信息加工理论(Gerver 1976,Moser-Mercer 2002)、口译认知资源分配理论(Gile 1995)、口译认知与语用理论(Setton 1999),利用各类实证数据,集中考察这些理论中对记忆资源的描述与分析,更客观地分析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3.2 研究类型的确定

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与数据性质,对研究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相关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根据数据来源渠道可分为第一手研究与第二手研究等;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标准化采访、结构性观察、实验等)、定性研究(包括非量化观察、直觉与内省、历史研究、个案研究等)、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包括行动研究、比较研究、评价研究等);根据数据收集期限可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秦晓睛 2003:2-3)

明确研究的具体类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研究的具体程序与实施步骤,而且确定数据收集工具与分析工具的性质与种类,同时也影响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与标准,更决定研究结论的具体应用环境。

首先,根据数据来源,“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以第二手研究为基础,综合分析口译认知研究存在的问题(张威 王克非 2007),明确记忆因素与口译操作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该项研究主要为第一手研究,涉及诸多前人尚未探讨的问题,如对释意理论(包括“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实证性验证、国内首批多样性口译实证数据(观察性、调查性、实验性等三类)、首次就工作记忆在特殊认知加工中(同传)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探索、首次就不同方向同传(英汉、汉英)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深层探索。

其次,根据数据类型,“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兼有定性与定量性质(另见3.3),综合应用问卷调查、个案采访、(非量化)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多种类型实证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记忆资源与口译操作的相互关系。

另外,根据数据收集期限,“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是横向研究,在同一时期考察非口译人员、口译人员(包括不同口译层次的人员)等不同群体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的态度及其在工作记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具有纵向研究的特点,在不同时期进行重复调查,考察不同层次的口译人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能力的动态发展关系。

最后,根据研究目的,“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一方面具有探索性研究的特点,以特殊加工环境(同传)中的记忆因素(工作记忆)为考察对象,对口译认知加工机制进行试点分析(pilot analysis),为探索语言信息认知处理过程做数据与理论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该研究也表现出相关性研究的特征,重点考察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资源的关系,分析同传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工作记忆资源水平和具体应用效率与同传效果之间的关系。

3.3 研究程序的设计

研究程序的设计是科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重要一环,指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性质,在确定数据收集工具与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工具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指定具体执行步骤与标准,保证数据收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数据分析过程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朱红文 2005:33-42)

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有着严格区分。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说明统计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演绎的过程。(陈坚林 2004:77)但实际上,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还存在着多种连续体,既有定性特点,又有定量性质,难以严格划分。因此,在实际科研中,由于各种考虑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方法上有基本倾向,但绝对不应该排斥使用其他方法。(刘润清 1999:35)

因此,鉴于口译操作与记忆因素的复杂关系,“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归纳与演绎并举的整体研究设计,以定量研究为主,以定性研究为辅(参见图2)。定量研究主要考察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工作记忆能力与同声传译效果的关系、工作记忆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发展特点、工作记忆能力在不同方向口译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定性研究主要分析不同人员(口译学员、职业口译员、口译用户、非口译教育背景人员)对口译记忆现象的认识、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的设想与构建等。

图2

3.4 研究方法的筛选与评价

当前,在口译研究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观察法(fieldwork)、调查法(survey)、实验法(experiment)三大类。(Gile 1998, Pöchhacker 2004:63)④现场观察法是指在真实口译情景下(interpreting in a real-life context),通过各种手段(如录音、录象等)收集研究对象的实际表现;调查法是指通过标准化形式(如调查问卷)在较大范围内收集较大规模的相关数据;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性研究环境中,通过调整自变量变化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并借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考虑到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许多研究人员都重申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利用多种数据共同描述或分析研究现象的重要性。(桂诗春 宁春岩 1997:216-223,陈坚林 2004:107-114,文秋芳等 2004:77-99)因此,鉴于口译认知深层加工机制的复杂性,同时考虑到口译活动的交际性和社会性特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调查法、观察法与实验法相结合(参见图3),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尽量减少各种研究方法的缺陷,从多种渠道获得不同类型的数据,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各种数据相互配合,彼此补充,共同对工作记忆与同传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而客观的探索、描述和分析。

图3

当然,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否,不能简单地以研究方法的性质与类别来划分(如定性与定量、理论思辩性与实证性,等等)。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研究对象,包括研究方法自身的组合与配置(如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都会决定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影响最终的研究质量。(王建华 2010)这意味着,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工具并非就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唯一选择,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合理确定研究工具的性质或组合策略才更为关键。如关于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的研究⑤(包括口译质量、口译员角色、口译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定性研究往往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Pöchhacker 2009:78-81)同时,语料库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主要指笔译)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对口译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有理由相信,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也必定是今后口译研究方法革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张威 2009)

4 结束语

目前,对口译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从认知、心理、生理、社会等角度去认识口译活动的过程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从跨学科的角度,借助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口译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对相关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论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口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刘和平 2005:46)

因此,在口译研究中,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证性的研究中,既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解释论点或假设,同时也要用理论保证数据论证过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实证性的数据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说明。这样,口译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能够做更多的积累,在质量上也能再上一层楼,产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口译研究的基础与实力,早日实现与国际口译研究界的平等对话与协作,为推动口译研究的发展,扩大口译研究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指导的2007届张威博士的学位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入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迄今唯一一篇口译方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②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系统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事实的知识,包括由各种命题组成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某个事物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skills)。(桂诗春 1991:151-152)而且,人的认知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知识系统起初都由陈述性知识(即命题)组成,但经过练习和实践,陈述性知识可以转变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认知能力的实际表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关的实践练习会有效地促进认知技能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记忆的容量并不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扩充。(崔耀 1997)

③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认为,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认知资源(主要是工作记忆资源)的消耗量,可以将具体任务分为控制性任务(controlled task)和自动性任务(automatic task)两类。(Carroll 2000:54-55)

一般来说,如果某项任务的处理须要占用大量工作记忆资源,那么该任务就是控制性任务,其过程就是控制性过程(controlled process)。控制性加工过程需要有意识的加工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限认知资源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某项任务占用工作记忆资源很少,那么该任务就是自动化任务(automatic task),其处理过程就是自动化过程(automatic process)。自动化过程的一般特点是,速度快、资源消耗少、无意识。由此,从控制性加工任务的特点来看,语言信息处理任务对工作记忆资源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工作记忆资源水平以及具体应用效率也直接影响着语言信息处理任务的完成效果。

④其他方法还包括经验总结法、归纳思辨法、内省法、黑箱法等。(鲍刚 1998:12-16,陈坚林 2004:154)

⑤社区口译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法庭、医院、教育等各种社会机构与环境中的口译活动。同时,目前关于社区口译的范围、性质、特点等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Brunetteetal. 2003:24-36)

鲍 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蔡小红. 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J]. 现代外语, 2001 (3).

陈坚林. 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崔 耀.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J]. 心理学动态, 1997 (1).

桂诗春.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桂诗春 宁春岩. 语言学方法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刘宓庆. 口笔译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秦晓晴.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王建华. 基于记忆训练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实证探索[J]. 外语学刊, 2010 (3).

文 军 杨 梅. 外事口译标准初探——对外事口译标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外语学刊, 2003 (2).

文秋芳等.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文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许 钧. 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J]. 中国翻译, 1997 (3).

杨自俭. 小谈方法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张 威 王克非. 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

张 威. 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 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 中国翻译, 2009 (3).

朱红文. 人文科学方法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

Brunette, L.etal.TheCriticalLink3:InterpretersintheCommunity[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Carroll, D. W.PsychologyofLanguage(3rded)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Gerver, D. Empirical Stud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Review and A Model[A]. In R.W. Brislin. (ed.).Translation:ApplicationsandResearch[C]. New York: Gardner Press, 1976.

Gile, Daniel.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A]. In S. Lambertetal. (eds.).BridgingtheGap:EmpiricalResearchin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Gile, Daniel.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Gile, Daniel.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J].Target, 1998 (1).

Moser-Mercer, B. Process Model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In F. Pöchhacker & M. Shlesinger (eds.).TheInterpretingReaders[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öchhacker, Franz.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öchhacker, Franz. Issues in Interpreting Studies[A]. In J. Munday.(ed.).TheRouteledgeCompaniontoTranslationStudies[C]. New York: Routeledge, 2009.

Setton, Robin.SimultaneousInterpreting:ACognitive-PragmaticAnalysis[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MethodologiesinInterpretingStudies

Zhang Wei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nterpreting studies; methodology; research quality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研究”(10YJC740134)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型汉英/英汉口译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201014)的阶段性成果。

H315.9

A

1000-0100(2012)02-0113-5

2011-08-19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工作记忆口译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工作记忆与多种因素相关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