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
2012-10-24吕荷莉金慧娟陈志强
吕荷莉,金慧娟,陈志强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公体部,浙江 杭州310058)
0 前 言
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实践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与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并且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培育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本质性的统领性的目标,它是前四个目标的最终归属。从而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也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的探究。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和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跟踪测评,获取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准确信息,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依据测评的数据,对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进行分析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大学2010年入校的新生1 040人(男生580人,女生460人)进行发放问卷。涉及到研究对象所选的专项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排舞、健美操、武术和定向越野等课程,所有课程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择师、自由择时、自由择课的“三自由”原则,选课方式进行网上选课。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根据研究目的,通过互联网和浙江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1.2.2 问卷方法。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测评(第一次测评:开学第1次课;第二次测评:第16次课)。共发放1 100份问卷,回收1 100份,对漏题、信息不全的问卷一律删除,最终有效问卷1 040份,有效率为94.5%。
1.2.3 测量工具。心理健康采用SCL-90量表,该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含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及饮食状况等)10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法(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运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社会适应能力采用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该量表已得到广泛运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20题,凡是单数号题,(1,3,5,7……)是:-2分,无法肯定:0分,不是:2分。凡是双数号题,(2,4,6,8……)是:2分,无法肯定:0分,不是:-2分。将各题的得分相加,按照测试得分从强到差分5个等级进行评价;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1.2.4 实验法 。
1.2.4.1 开学第1次课对研究对象进行SCL-90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第一次测评。
1.2.4.2 按照浙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次的体育选项课教学。
1.2.4.3 第16次课对研究对象进行SCL-90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第二次测评。
1.2.5 数据录入。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跟踪测评的结果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数据库。
1.2.6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l7.0统计包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前后两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前后两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结果(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进行x2检验。
2 结果分析
2.1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2.1.1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依据本研究大学生开学第1次课和第16次课两次SCL-90量表测评的数据,运用spssl7.0统计包软件对其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其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两次SCL-90量表测评各因子t检验一览表
依据表1,本研究大学生实验前各因子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敌对、躯体化和恐怖;实验后各因子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躯体化和恐怖。实验后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在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4个因子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躯体化和强迫症2个因子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可以看出,本研究对象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学习与实践,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2.1.2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男女生心理健康效能性的差异比较。依据本研究大学男女生开学第1次课和第16次课两次SCL-90量表测评的结果,运用spssl7.0统计包软件对其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其结果见表2,表3。
表2 大学男生前后两次SCL-90量表测评各因子t检验一览表
表3 大学女生前后两次SCL-90量表测评各因子t检验一览表
依据表2,本研究大学男生实验后各因子分均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在强迫症和人际关系2个因子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7个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看出,本研究对象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学习与实践,大学男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对“强迫症”和“人际关系”心理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
依据表3,本研究大学女生实验后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在强迫症、抑郁、焦虑和敌对4个因子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和恐怖3个因子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偏执和精神病性2个因子呈非常显著性差
异(P<0.001)。可以看出,本研究对象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学习与实践,大学女生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2.2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
2.2.1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依据本研究大学生开学第1次课和第16次课两次《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测评的结果,运用spssl7.0统计包软件对其进行统计计算,按量表评价要求进行等级分组。依据前后两次测评数据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进行x2检验,其结果见表4。
表4 社会适应能力两次测评五个等级人数百分率卡方检验-览表
依据表4,本研究大学生实验前后社会适应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31人,占总人数的3.0%,实验后72人,占总人数的6.9%;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114人,占总人数的11.0%,实验后124人,占总人数的11.9%;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的345人,占总人数的33.2%,实验后323人,占总人数的31.1%;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336人,占总人数的32.3%,实验后328人,占总人数的31.5%;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的214人,占总人数的20.6%,实验后193人,占总人数的18.6%。前后两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经卡方检验x2=18.645(p<0.01),呈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学习与实践,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明显改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2.2.2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效能性的差异比较。依据本研究大学男女生开学第1次课和第16次课两次《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测评的结果,运用spssl7.0统计包软件对其进行统计计算,按量表评价要求进行等级分组。依据前后两次测评数据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进行x2检验,其结果见表5,表6。
表5 大学男生社会适应能力两次测评五个等级人数百分率卡方检验-览表
表6 大学女生社会适应能力两次测评五个等级人数百分率卡方检验-览表
依据表5,本研究大学男生实验前后社会适应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19人,占总人数的3.3%,实验后41人,占总人数的7.1%;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66人,占总人数的11.4%,实验后75人,占总人数的12.9%;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的196人,占总人数的33.8%,实验后180人,占总人数的31.0%;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184人,占总人数的31.7%,实验后185人,占总人数的31.9%;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的115人,占总人数的19.8%,实验后99人,占总人数的17.1%。前后两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经卡方检验x2=10.521(p<0.05),呈显著性差异。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大学男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明显改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男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依据表6,本研究大学女生实验前后社会适应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12人,占总人数的2.6%,实验后31人,占总人数的6.7%;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48人,占总人数的10.4%,实验后49人,占总人数的10.7%;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的149人,占总人数的32.4%,实验后143人,占总人数的31.1%;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152人,占总人数的33.0%,实验后143人,占总人数的31.1%;实验前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的99人,占总人数的21.5%,实验后94人,占总人数的20.4%。前后两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经卡方检验x2=8.933(p>0.05),无显著性差异。通过16次课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大学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改善不明显。也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果,但不是很理想。
3 结 论
3.1 本研究大学生实验后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SCL—90的9个因子均呈显著性差异。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效果。
3.2 本研究大学男女生实验后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实验前。实验前后两次测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大学男生只有强迫症和人际关系2个因子呈显著性差异;而大学女生SCL—90的9个因子均呈显著性差异。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男女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有明显的差异。
3.3 本研究大学生前后两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经卡方检验x2=18.645(p<0.01),呈显著性差异。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3.4 本研究大学男生实验前后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各等级人数百分比率经卡方检验x2=10.521(p<0.05),呈显著性差异;而大学女生x2=8.933(p>0.05),无显著性差异。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有明显的差异。
4 建 议
高校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明显的效果,但存在性别差异特征。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别不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建议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学生要敢于竞争、善于合作,使竞争与合作并进,真正使大学生在学校里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要》的 通 知,[EB/OL],http://www.edu.cn/20021227/3074984.sht ml.2002-08-06/2007-12-12
[2]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3]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5] 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56-69.
[6] 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6):71-75.
[7] 蔡丽萍,杜欣.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21一122.
[8] 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2):79-82.
[9] 季浏,耿培新,滕子敬,等.体育与健康课程5个领域强调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3(2):9.
[10] 赵淑英,殷玲玲.锻炼与心理社会健康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