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者型编辑的探讨
2012-10-23杨发邦
杨发邦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媒高度发达,竞争激烈,报纸新闻从业人员非常有必要更新观念,提升自我。在这种背景下,“记者型编辑”的提法出现了,甚至在当今一些报纸期刊招聘广告中都可看到这种提法。探讨一下“记者型编辑”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记者型编辑?“记者型编辑”从字面上看,就是“记者”和“编辑”的合体,但主体是“编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特别具有记者特质的编辑”:善于选题、策划,有很强的新闻信息采集与整合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快速出稿;善于与人沟通,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等。
一直以来,编辑的工作基本上只是修改记者的稿件,编排版面,但新时代的编辑要求具有很强的策划和组织能力。由于在新闻资源、信息量等方面与网络的竞争中,纸质媒体已处下风,要想在这场“新闻大战”中求存,“深度加工包装”的,极具编辑个人风格的新闻版面是其中一条出路。因为网络新闻再强,也无法抢夺属于编辑脑海中的思想。
编辑有思想,但要付诸现实,通常需要策划组织记者来完成,这样一来,就是团队式作战了。一名合格的“记者型编辑”,由于擅长“记者范畴”的工作,更容易在团队合作中,理解一起战斗的记者同事,起到更好的指挥统筹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很多新闻专题是不需要动用太多人力物力的,只要有能够“单兵作战”的“记者型编辑”就可以了。因此,“记者型编辑”既是团队作战的好指挥,又是能够“单兵作战”的一把尖刀。
如何做记者型编辑?很多编辑都有当过记者的经历,“天然”具备“记者型编辑”的质素,但在记者转当编辑后,把自身的记者能力与编辑工作“断然决裂”,这是非常可惜的。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个案与各位朋友进行探讨。
一、要当记者型编辑,首先要有记者般锐利的新闻眼
今年初,中国围棋小将江维杰击败韩国名将李昌镐,夺得LG杯冠军。新华社发来了消息,稿子写得非常简洁明了,作为编辑,直接刊发这条消息是常规作法。笔者在处理这条新闻稿的时候,会去了解这个新闻背景,然后发现这场比赛的背后,有更值得报道的故事——18年前,李昌镐击败如日中天的马晓春夺得LG杯,马晓春含恨败走后,收年少的江维杰为徒,18年后,江维杰成功为师报仇。
发现这个新闻故事后,我立即收集当年马晓春和李昌镐对战,穷家小儿坐火车千里寻师,马晓春上海滩收徒……等资料,重新撰写了长篇通讯《围棋江湖》。
在编排版面的时候,我以江维杰击败李昌镐的新闻消息为引,用通讯《围棋江湖》作主打稿件,配上中韩棋手其他的一些门派纷争的典故。版面出来后,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可读性极强的新闻故事版面。一条普通的围棋赛事新闻,得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换帅,里皮代替李章洙。这是一条动态新闻,也是一条热点新闻,做编辑的“读者意识”告诉我:很多读者都看过这条消息了,但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内幕。这个时候,就需要像记者一样,去关注更多的“换帅”新闻。我在采集到足够的、可读性强的新闻后,编辑了版面《夺帅》,详细叙说了从恒大晋级撤帅到许家印“杯酒释兵权”,再到“银狐”里皮雨中首训,恒大“银狐时代”到来……的新闻故事。版面精彩尤如电视剧,这些都离不开记者式的跟踪新闻和撰写稿件能力。
二、“记者型编辑”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搜寻储存足够多的采访线索和资料,作为记者型编辑,也应具备这种“采集储存”的好习惯,即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由于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明天就会成为历史,很多编辑都没有收集新闻原材料的习惯,而是将那些当天没有用上的文章和图片直接扔到废稿堆里。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就以新华社电稿发来的图片为例,这些图片质量非常高,但不是张张图都能在发稿当天就用上,编辑如果不是有意识的去储存其中一些好图,过了几天就很难找回想要的图片了。
美国网球公开赛开赛后,有读者说,想要看一下网球场上的美女,了解她们更多的故事。这个时候,平时不采集储存新闻原材料的编辑就会觉得这个专题很难完成,即使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量庞大,但收集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况且,那些报社花钱买来的高质量图片,在免费的网络上基本是找不到的。
由于平时有采集储存的好习惯,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据库”,我很快就做出了两期《网坛红粉》的专题版面。精美的图片以及有趣的人物故事,极大地满足了读者朋友的阅读需求。而在今年的足球欧洲杯和伦敦奥运会的版面编辑工作中,我的“数据库”同样发挥了极强大的功效。
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记者型编辑”相较普通编辑,优势有三:①有利于新闻的故事化,增加新闻的可读性;②有利于编辑出独具特色的版面,避免报纸版面内容雷同的弊端;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之一。总之,“记者型编辑”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应运而生的“热词”,同时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湛江市湛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