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及效益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2-10-23张仲华常彦峰杨秋漪
张仲华 常彦峰 马 丽 杨秋漪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093)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资料情报中心,是为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近10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预算安排持续大幅度增加,图书馆也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数字资源挖掘及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文献信息资源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特色数字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等,形成了理工特色鲜明、学科比较齐全、多层次、多学科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然而,如何寻求一个基于整合的资源配置环境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是高校图书馆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笔者拟从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文献信息资源的投入配置及效益情况进行研究探析。
1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投入分析
高校图书馆效益是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构成,直接体现为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发挥效能,其本质是教育经济效益,或者说是经费效益和资源效益。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收藏、保存的重要基地,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主要部门,其用于购买文献资源的经费比例将直接决定学校投入资金的效益,进而影响自身的资源效益。教育部高教司在2002年3月份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5%左右。”也就是说,大学图书馆必须有稳定而逐步增加的经费来源。只有文献资料购置经费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相应比例,文献资源的入藏才有保证,图书馆的功能才有可能实现。
1.1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
1.1.1 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拨款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服务性的特征决定了高校图书馆不可能以赢利为目的产生经济收益。因此,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拨款构成了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经济来源,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拨款提供着维持图书馆正常活动所必需的经费,包括图书馆的资料购置、文献加工、设备维护、行政管理、馆员培训、学术与业务交流等各项支出。
1.1.2 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
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是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经费的一种重要补充,如香港实业家伍达观先生捐资设立的伍谢瑞芝文库;通过在各分校区图书馆设置捐书箱收到的捐赠图书等。读者、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助,在支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设备改进、科学研究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1.2 从文献经费分配率看文献信息资源的投入效益
文献效益指标体系从投入方面来看主要是经费分配率。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如何分配,将直接影响到文献资源的采购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到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并对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以及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作用的发挥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文献经费的分配比例将是评价一个图书馆办馆效益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图1看出,学校对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不断加大投入,2003年投入全校图书文献经费比例已超过了5%,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逐年递增。这样,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投入效益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说明的是,文献建设经费的增加、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教育部2005年对学校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直接的关系。
1.3 从文献购置情况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投入效益
图书馆经费一般划分为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设备购置费、馆舍维护费、人员培训费和其他费用等部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电子出版物收藏的日益丰富,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购置费的比例将会逐年增加,并逐渐对投入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从2003年起至今,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经费(图书资料和设备费之和)在整个图书馆的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逐年递增的,并购置了不少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库,如:SCI、EI、ISTP、CA 等外文文摘数据库;Elsevier、Pro-Quest、EBSCO、IEL、SAGE、Gale、CNKI、万方、维普、方正、超星、书生等大型中外文全文数据库,逐步建立起全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标准、法律法规、视听资源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数据库,并建设了本校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内外大学精品课程、英语在线、教育在线、飞鸟视听和免费开放获取资源等数字资源,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品种(主要是数字资源),扩充了文献网络使用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交流平台,也为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和数字校园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经费投入有着显著的资源效益和教育效益。
2 对文献信息资源经费配置的经济分析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表明:文献信息及数字资源建设在未来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多媒体网络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将长期并存互补。为此,图书馆要合理配置用于文献和设备购置费的经费比例。
如图2所示,2003~2011年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年增幅度还不够稳定。存储设备从2003年开始建设,并根据需要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扩容过两次,基本满足了因学校新校区建设和招生规模扩大所需要的电子资源的存储要求;外文数据库每年涨价幅度为15%左右(其中Elsevier数据库的年涨幅为25%~30%),外文期刊每年涨价幅度为10%左右,近两年中文纸质文献每年涨价幅度为20%左右,再加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2007~2011年本馆实际购买图书册数受到一些影响;而数字网络资源的不断引进和发展,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学校对文献信息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而实际上所增加的文献购置经费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追求稳定资源经费预算环境和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才是保障文献信息建设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在现有经费条件下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来缓解各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要整合全校各学院、部门现有的文献信息和数字资源,提升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在资源经费预算安排方面切合实际,给予充分稳定的文献信息预算安排;同时也需要从学校层面做出制度安排,使各学院、部门的资源与图书馆资源实现整合,发挥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益分析
在文献信息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效益及教育效益就越能充分地发挥。
3.1 从馆藏流通率看图书馆文献资源产出效益
藏书流通率是一个相对指标,指统计时间内流通数量占投入流通文献总数之比,计算方法为:
藏书流通率=统计时间内的流通数÷投入流通文献的总数×100%
该指标的作用在于能反映流通工作量的大小、文献利用的效率,该指标越大,则反映文献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图书馆产出效益也就越大。就本馆来看,全馆藏书总量2011年为275万余册,实行全开放借阅,假如年流通量也为275万余册,则流通率为275/275=100%。即平均馆藏每册书每年流通至少1次。假设藏书量、馆员人数、设备数量保持衡定,自2008年11月1日起,本馆读者外借图书册数增加了1倍(从5本增加到10本),并且借阅期、续借期缩短1倍,则流通率为825/275=300%,也就是每本书的流通成本减少1/3,而作为固定成本的文献资源流通量增加3倍,也就是说,同样的支出所服务的人数多出3倍,图书馆的产出效益也就增大3倍,因此可以说同样的费用支出获得更大收益,从而获得更好的资源保障效益。
3.2 从数字资源利用量分析信息资源的产出效益
在学校领导的长期关怀下,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及整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从2002年引进第一个数字资源开始,至今图书馆已经拥有了120余种数字资源。数字资源配置根据学科、专业进行,同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层次挖掘,充分发挥数字文献资源在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到2011年,图书馆已拥有了超星、中华书苑、书生之家等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维普、CNKI等数字期刊及引文数据库,SD、Ebsco、SpringerLINK、IEL、ACS 等外文数据库,SCI、EI、ISTP外文文摘数据库,中外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全面、内容丰富的全文或专业数据库。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开展了图书馆主网站的改版更新、live800在线咨询服务、资源远程访问系统的建立、统一资源检索平台的构建、维普整合平台、云南省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专业情报系统建设等工作;并且新增12个综合型数据库,为广大师生提供实时、动态、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数字资源使用效率也在大幅度提升。
图3 2008~2011年数字资源使用量对比
如图3所示,随着数字资源品种、数量的不断丰富,数字资源使用量在本校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在2011年数字资源的使用量已接近700万(篇、册),各种数字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提供了重要支持,体现出直接的教育及社会效益。特别是2011年综合型数据库使用量大幅增加,丰富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推动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形成很好的环境效益。
4 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益评价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高校图书馆又不能单纯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通过对信息资源投入配置的分析,从4个方面考察它的效益,即直接效益、间接效益、资源保障效益及环境效益。具体来讲,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①资源配置要注重效益,注重成本效益分析;②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文献及数字资源配置。近几年,本馆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及科研需要,一方面整合数字信息资源,建立起合理及多元化的文献及数字资源体系;另一方面注重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的协调和比例,使文献及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但资源不足与资源利用率的矛盾仍旧突出。一是与各院系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与各学院、系科、专业、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把握好教学科研的重点文献需求,随时掌握学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向。二是建立客观的读者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同感,建立起图书馆与读者间沟通的桥梁,以满足读者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及效益分析,旨在探析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进程中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及效益状况,寻求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追求数字资源整合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做到数字资源建设和使用的一致,逐渐形成一个专业的网络学习交流和资源整合平台,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及科研服务。
[1] 张仲华,张帆,廖寅.创新与发展:信息时代的图书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仲华,廖寅,马丽.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打造强大的信息支撑平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
[3] 张仲华.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C].赖毅等主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常彦峰,等.live800-高校图书馆在线咨询的新模式[C].郭年琴,等.冶金特色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M].2011.
[5] 康健,孙济庆.数字资源:规划、评价与选择[J].现代情报.2011(2):44-46.
[6] 陆浩东,刘昆雄.论公共图书馆信息营销的成本效益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0-63.
[7] 徐军华.结合国外经验探讨我国大学图书馆经费管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8(3):103-107.
[8] 陈大辉.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图书馆,2004(3):12-14.
[9] 唐格致.图书馆购书经费运用分析与研究[J].云南图书馆,2009(1):59-62.
[10] 杨海鸥,王智群.西部地区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及配置合理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2):6-9.
[11] 肖冬梅.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经费分配之我见[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4):45-46.
[12] http://www.lib.km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