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智能手机图书馆服务使用意愿调查
2012-10-23丁学淑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
丁学淑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034)
马如宇 (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2)
3G通信技术、校园移动无线网络等“软”技术的日臻完善和全域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装备的日益普及和广泛使用,为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硬件支撑。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手持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等)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共同构成移动数字图书馆[1]。近年来,智能手机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发展迅猛。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新趋势,提供基于手机的优化的信息服务。然而,高校图书馆将目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并顺势进行角色转变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融合多种先进功能的移动通信设备对用户群体的潜在巨大影响,尤其在数字信息资源使用方面。技术的进步既催生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应成为高校图书馆采取应对策略的核心,也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界面临的新课题。同样,移动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智能手机在校园的广泛使用,都有力地说明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这一领域值得图书馆界研究者深入研究和密切关注。
1 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于2011年10月3日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移动图书馆服务”和“手机图书馆”作为关键词,对历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得到111篇文献;通过EBSCO数据库,分别以“mobile library services” 和“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为关键词,对近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得到23篇文献。从中可以发现,近3年针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达到阶段性的峰值。从近几年大量有关移动图书馆服务方面的案例研究及面向手机终端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数量的激增情形来看,研究者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拓展与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关注度日益高涨,并且手机的广泛使用让图书馆界不能再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这一新型服务模式置若罔闻。一系列相关研究表明,新技术的兴起为图书馆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些研究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应用研究中心从2004年以来,每年都对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年度调查[2]。2010年,其发布的第7次调查报告汇集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共36 950名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天都利用手机上网,并且数量逐年增加[2]。最终的结论是,虽然手机移动上网应用明显增加,技术本身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学生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相对固定[2]。
此外,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问卷调查显示,最近1年更换智能手机的用户达53.85%;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读者占88.37%,其中每天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读者占59.30%;认为图书馆非常有必要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用户达52.20%,认为可有可无但提供服务也会使用的用户达46.70%,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仅占1.10%[3]。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如传统的信息推送、书目检索等服务)反响积极,对新兴的电子书刊全文浏览等需求旺盛。
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学生认为通过手机获取的最实用的相关服务项目是什么,笔者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选修文献信息检索课的1 71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来自学校的不同学院、系别和专业,人数占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8%。这样既保证了调查对象(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且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普适性和有效性。调查对象中,68%是女性,87%是本科生,年龄集中在20~25岁。除了上述问卷调查之外,笔者还组织两个讨论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以完成调查的后续工作。讨论小组的参与者都明确表示对参与此项调查后续研究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对有兴趣参与本调查后续研究工作的被调查学生的具体联系方式进行了详细登记。讨论小组的成员都是从上述登记名单中遴选出来的,条件是每名成员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并有足够的网络访问时间。经过遴选,共有5名研究生和6名本科生入选讨论小组。
由于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尚处在试用和调试阶段,目前其服务范围仅限于图书、期刊的查找和阅读,针对图书馆的其他个性化服务尚未实现。为此,本研究选取已有的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发的比较成熟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可以从众多移动图书馆站点收集反馈信息,博采众长,学习借鉴,研发出适合本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并且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那些实用性不强、人性化程度不高的服务项目。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包括:国外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等;国内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等。选取上述机构的原因在于,它们所开发和实施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4]。我国图书馆开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国外图书馆开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比情况参见表1,每名参与分组讨论的学生的相关信息参见表2。
表1 中外移动图书馆服务对比情况
表2 讨论小组成员信息表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手机偏好度
对于此项调查,笔者设计了3个题目,分别是移动阅读的类型、能否通过移动设备上网、对更换移动设备使其符合移动图书馆服务硬件设备的需求,其调查结果参见图1。
此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加,67%的受访对象持有智能手机。本调查中所指的智能手机,其定义借鉴了苹果公司的一项调查成果——所谓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一类手机的总称[4]。
此外,瑞尔森大学的麦卡锡和威尔逊的调查报告中称,在未来1年中有意更换手机设备的学生有68%,他们表示会将自己的手机更换为智能手机[4]。这与本文第1部分综述的相关调查结果高度一致。这种趋势意味着持有智能手机的学生数量将会持续增长。
本文对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接近3/4的学生表示,他们通过定制移动合约服务实现按流量和时长上网或者直接定制一些能够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增值业务。没有定制移动服务合约的学生占25%,其中,16%的学生是因为不能通过手机上网,也就是说,内心不愿意使用移动服务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9%。这足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移动服务的渴望。
3.2 移动图书馆服务
目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试用超星公司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因此,探究学生是否希望借助手机获取移动图书馆服务及哪些服务能通过手机获取就显得非常关键。调查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1份4分制的Likert式量表,以对一些图书馆服务项目的实用性进行评价。Likert式量表的选项有:很实用、实用、一般、不实用,得到的对所列服务项目的积极评价和负面评价情况如表3和图2所示。
如表3所示,准确定位图书排架号这一功能非常实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简单地呈现书目排架号的有关信息,或者提供更加详尽的描述,或者进行可视化定位,亦或者通过三者兼而有之的综合运用,来实现排架号的定位功能。分组讨论过程中,当学生论及排架号时,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为其提供更加详尽的服务指南,以帮助他们准确、高效地定位排架号并找到相应的书刊。学生们尤其是新生普遍反映,对图书馆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图书馆的布局和书目的存放位置感到茫然。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服务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图书馆可以将这些服务融通、整合在一起,以便学生使用图书馆。例如,图书馆可根据学生需求,在排架号所在的书目说明页旁边设置一个地图(位置图)指示牌(此指示牌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地图或者某处理想位置),或者提供专为手机设计的交互式地图(这种地图可以通过GPS追踪智能手机的地理位置,功能类似于谷歌地图)。
表3 移动图书馆服务实用性调查
针对调查中确定的手机服务项目,讨论小组对其实用性都表示非常认同。而类似的服务项目(如图书账户管理、借还图书、图书遗失申报等)往往由图书馆服务台提供。剑桥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佐证了上述情况,即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手机可以检索到有关书目这项服务非常实用[5]。这表明上述服务是学生们非常期望实现的。
讨论小组成员对已实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及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试用的超星移动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检索服务进行了简要概括,明确了现有服务能否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值。从反馈信息来看(见表3),大学生更倾向于简单而优化的手机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时需要为他们设置一些高级检索选项(如题名、著者和关键词),以便于确定检索类别。在手机方寸之间,缩略图的呈现方式更为合适。被调查者认为书目的位置及是否可借阅等信息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将这些信息呈现在检索结果页面上。
笔者要求讨论小组的参与者通过对比分析和使用体验确定由相关移动图书馆网站所提供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项目。讨论小组发现,图书馆服务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多媒体阅览室和自习室的预约。由于这些场所的使用率非常高、“竞争”程度也很激烈,对其进行提前预约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设备提前预约,将极大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效能。此外,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经常在自习室中找不到空位,而需要到图书馆走廊或者咖啡厅上自习,以致部分学生放弃了到自习室自修的意愿,并且由于当前自习室座位不能提前预约,他们强烈希望能为其研发更有效的预约系统。
分组讨论期间,某工商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表示,由于白天上班、晚间学习,其为上课准备幻灯片报告和查阅相关材料的时间很有限,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指定参考书目服务并允许提前预览有关的课程资料,对其帮助将很大。
如表3所示,学生认为有些服务项目的用处很小、实用性不强。图书评论服务在此项调查中的受欢迎程度一般,对于学生而言,撰写书评、阅读书评及与他人共同分享书目的意义不大,因为亚马逊公司已经提供了非常完善的类似服务。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图书馆地图和图书定位的用处不大。
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并未尝试通过手机获取相关服务。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目前尚处在研发和试用阶段,未正式实行。由于学生所持的手机大多数具备网络访问功能,他们都对移动图书馆服务充满了渴望。
3.3 手机使用习惯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使用频率列出利用手机上网功能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活动的时间长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最常利用的手机上网功能为浏览网页、查看电子邮件、浏览社交网站。但大学生不常用手机下载视频文件。究其原因,手机的内存容量过小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手机屏幕尺寸有限,很难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标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用户的阅读活动。许多讨论小组参与者表示只愿意借助手机对有关文献进行简单的浏览。
表4 使用手机进行上网活动的频次调查
超过50%的学生表示他们习惯使用手机地图;超过71%的学生认为在手机上通过图书馆导引图定位排架号的服务功能非常实用。此外,讨论小组参与者表示,由于对图书馆的整体布局不甚了解,想要找到所需的文献存在一定的困难。接受调查的学生均表示,很希望能够便利地获取图书馆平面分布图等,而且在国外,剑桥大学移动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该项服务。
本次调查从深层面揭示了学生想要以手机获取一些图书馆服务项目,包括相关图书信息提醒(如到期图书)以及通过手机支付超期图书罚款、续借图书、借阅卡充值等。
4 建议和展望
4.1 联手移动通讯机构营造移动服务氛围
虽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大量的普及。其关键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向往拥有智能手机,却无法承担其昂贵的资费及移动设备成本费。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与移动通讯机构联手,为学生群体设计一款简单、方便的移动设备,以实现移动图书馆服务。这不仅可以方便读者阅读,而且还可以为移动通讯机构开拓一个很好的市场,同时为学生手机上网提供实惠资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
4.2 联手移动图书馆研发机构实现个性化需求
在为手机设备研发相关服务项目时,高校图书馆应重点考虑和关注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增加登录借阅账户功能。借助此功能,读者可以查看到期书目信息、续借图书和预约图书等。二是提供新式的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简称OPAC)。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检索图书馆书目。该功能需要具有手机版检索界面,设置一些基本的选项,如作者、日期、关键词等[5]。三是提供图书馆导引图和馆室分布图,即图书馆导航功能,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和查找所需文献。四是获取图书馆实时信息。实时信息包括馆内联网计算机可用情况、阅览室席位占用情况等,以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图书馆使用情况,便于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最佳的地点进行自习研修和资料查阅[6]。五是建立预约系统,以帮助读者对图书馆开放馆室进行座位提前预约,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能。
4.3 制订完善的宣传策略,使移动图书馆遍及校园。
任何新生事物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其宣传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对教师宣传移动图书馆服务,待他们体会到移动图书馆的方便性后便会向学生宣传。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立一个移动图书馆体验空间,利用智能手机等实体移动设备,让学生自由体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优越性,并在体验空间中留下感言[7]。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网站上设置虚拟体验宣传空间,或者以海报的形式在校园里宣传等。
5 结 语
本次调查结果为有关研究预测的“在短期内智能手机的持有量将会显著增加”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性支撑。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切的期望。然而,也有相关研究提出,“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不多,图书馆致力于研发手机网站、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意义不大,有些不合时宜”[8]。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大学生喜欢利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地获取、分享资源与服务。此外,本次调查显示,从2009年至今,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在不断激增,学生们普遍认为,国内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图书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于他们而言非常实用,他们盼望基于智能手机的功能完备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尽早启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秉承读者至上、致力于读者需求”的理念,创新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丰富数字化馆藏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易于读者接受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并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适时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应对外部信息资源的竞争。
[1]高 嵩“.移动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未来”会议在北京邮电大学召开[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2): 55.
[2]Smith S D, Caruso J.The ECAR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2010-02-03)[2011-07-29].http://www.educause.edu/Resources/ECARStudyofUndergraduateStu den/217333.
[3]聂 华.图书馆的技术环境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EB/OL].[2011-05-14].http://wenku.baidu.com/view/c4ec54d850e2524de5187ef0.html.
[4]Mills K.M-Libraries: Informationuse on the Move [EB/OL].(2009-06-23)[2011-08-16].http://arcadiaproject.lib.cam.ac.uk/docs/MLibraries_report.pdf.
[5]韩 丽,薛海波.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10(11): 75-77.
[6]吴晓波.构建移动图书馆 开创信息服务新途径[J].科技广场,2011(4): 168-171.
[7]Lippincott J K.A Mobile Futu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0(2):205-213.
[8]Walsh A.Mobile Phone Services and UK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What do They Want from the Library?[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2010(34):251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