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图书馆导读创新
2012-10-23梁钜霄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梁钜霄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世界,通过视频、彩信进行人际交往,通过电影、电视欣赏文学名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元素都在提醒着人们,现今已悄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读图时代。
在读图时代中,整个社会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正发生着重大变迁,肩负保存时代思想与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增进人们知识和修养的使命的图书馆,如何适应这种时代变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读图时代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导读工作,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 读图时代的来临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着剧变,涌现出新媒体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仅以信息接收而言,只有文字和图两种形式,而且图将不可阻挡地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当今,各种静态或动态的图替代了抽象的文字,占据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只要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读图”就成了一种无法回避的链接方式。图与文字相比,更简单、更具有冲击力,并且其表达力在日趋增长,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深入思考、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
1.1 读图比读文字简单
读图对于人类而言绝非新生事物。世界各地考古学家发现的岩洞壁画充分证明,早在文字产生以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就开始用图进行思想的表达与交流。由此可见,相对于文字,人类对图有天生的亲近感。虽然儿童难以理解文字,但是对图却有很强的理解力,儿童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运用了大篇幅的图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读图是一种直接的形象思维,而读文字则是一种间接的形象思维,需要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加工,把描写的文字转变成图。读图顺应了人的好逸恶劳的天性[1]。人类有喜欢简单的、易理解的东西的偏好,相对于文字,图的直观、形象使人们读起来省时省力,因此,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简单、轻松地读图将会愈加流行。
1.2 图更有冲击力
图留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无图无真相”是2009年以来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上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眼见为实”是绝大多数广告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文字,图给人的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一张照片往往比一大段文字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而视频、PPT、Flash等动态图则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地迅速理解信息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废墟中露出的血肉之手、散乱一地的书包课本的照片及抗震救灾的视频,使整个世界潸然泪下,从而慷慨解囊;在2010年西南5省大旱之际,龟裂的河床上干渴而死的张着嘴的鱼、步履蹒跚的背水儿童……这些反映旱情的一组组照片,让全国人民感同身受。这些例证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了图的强烈冲击力。
1.3 现代科技极大地促进了图的生产、传播、表达
不断进步的摄影技术使人们能够越来越便捷地得到图素材;电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PPT、Flash、影视剪辑等电脑软件的出现,使按照人的意愿快速地制造各种动态与非动态的图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的传播处于数字网络时代,更加快速、简单。图的获取、加工、传播技术的进步革命性地提高了图表达复杂、抽象内涵的能力,为读图时代到来提供了实现条件。在古代,图的相关资料极少,图多见于少儿启蒙绘本书或散见于通俗小说的附页中,这主要是由于手工绘图速度慢且难以表达文字所能表达的抽象涵义。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现今一个普通人使用家用DV和电脑即可制作出表达抽象意义的视频片段,并能够通过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播客、微博等手段快速地将其在全球传播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可见,图的生产、传播、表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读图时代的新与变
2.1 人类接收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文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而进入读图时代后,图的地位日趋重要。有社会学家指出,文字已经成为了图的配角,当今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约70%来源于图,而非文字[2]。目前,尽管没有确切的调查统计数据支持,但图作为信息承载体的地位在日益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在一本刊的120页中可以刊发七八十幅图,而且很多图占用了半版甚至大半个版的空间;《国家地理》杂志则将版面的2/3都让位给图[3]。若按时代先后顺序分析常见的期刊就会发现,图与表在期刊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网站稍加留意也会发现,商业网站大都呈现由纯文字网站向多图网站、视频网站转变的趋势。
2.2 阅读人群的构成及规模发生了变化
在读图时代,由于图具有直观形象、容易被理解的特点,能够兼顾阅读能力、阅读语言各不相同的阅读者,因此,阅读人群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规模得以扩大。在传统社会,进行文字阅读至少需要初级的教育准备,越专业的文字内容需要的教育准备就越多。而读图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规则,与阅读文字相比,对读图所要具备的知识准备水平的要求大大降低。普通家具设备的操作说明如果使用文字来描述,对于缺乏手工知识的人士来说很难理解,但是如果用图标引或者是视频说明书,掌握它的操作就容易得多。读图时代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同样拥有了阅读的能力,成为阅读人群中的一员。2008年汶川地震时,全国多地出现了乞丐、拾荒者捐款的新闻[4],这与新闻报道时大量采用照片、视频,使灾情能够被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所关注、了解是分不开的。
2.3 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
文字和图在一起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必定是图,并且人们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的兴趣有增无减。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浩如烟海,人们无法关注所有的事件,因此简单、直观、容易被人理解的信息最可能被关注、接收。现代社会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工作之余人们需要高质量的休闲,很难有足够的耐心翻阅那种深奥晦涩的文献,而更习惯通过图轻松、快速地了解信息。时下广泛流行娱乐化、轻松化的图文书以及文献的版式与装帧越来越精美均充分说明了这点。电影票房与图书售价之间的差距同样说明了读图的流行。一些电影大片动辄上亿票房,如2009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全球票房高达近30亿,其与畅销图书稿酬之间的差距惊人。
2.4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感性思维能力增强,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图与文字相比表意直观,使人们能够即刻获得感性上的认识。大量的读图容易导致人们丧失文字感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惰于深入思考,使思维呈现出感性、非逻辑、被动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影视等形式的动态图而言,读图虽然能够高度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却会瞬间即过,留给人们深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很少。在读图时代,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5]。就阅读而言,这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人们阅读选择的“羊群效应”①,读图时代的人们习惯于立刻获得一个问题的已有解决方案,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迫切需要别人告诉他现在应该阅读什么东西。现今,图书出版商通过媒体稍加炒作就能为特定图书制造一个购买潮流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点。第二个后果是使得人们习惯于浮光掠影的信息选择,以感性的态度、简单的思维与逻辑去看待事情,使阅读的娱乐化与肤浅化成为了必然。
3 图书馆导读工作在读图时代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界定
图书馆导读即图书馆阅读指导,俄罗斯丘巴梁在《普通图书馆学》[6]一书中曾明确指出:“阅读指导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图书馆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容为:在了解读者的爱好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宣传图书和推荐图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读者阅读的内容和性质,影响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和领会。”民国时期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在《图书馆学概论》[7]一书中,将图书馆的发展分为保守时期、被动时期、自动时期3个阶段:保守时期的图书馆注重思想和学术的保存,如我国古代的藏书楼;被动时期的图书馆为适应读者的需求,将图书公开流通以方便读者阅览;自动时期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教育机构,不仅要做到图书公开流通,而且要积极地去教育读者、指导读者。对于不会看书的读者,图书馆要教他们看书,对于不知道选择好书的读者,图书馆要代他们选择。这大概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图书馆导读的原始界定。可见,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产生于近代、肇始于美国,而“指导读者看书、代读者选择好书”就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两个出发点。因此,图书馆导读是指图书馆适应时代需求,利用各种手段干预、影响读者的阅读内容、阅读能力、阅读性质的过程,以加强读者的社会教育并使图书馆的馆藏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当前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不足
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与社会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对导读工作本身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当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开展的导读工作还停留在馆藏的揭示上,主要集中于提高图书馆咨询人员对馆藏的熟悉程度,改善服务态度,开展检索知识的读者培训,以引导读者正确使用索书号检索、联机检索等手段,检索图书、光盘等馆藏信息。许多图书馆导读工作者甚至将导读工作理解为辅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信息。上文中杜定友的解释[7]说明,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图书馆还处在被动满足读者需求的“被动时期”,对读者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等问题关注得较少,并且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仍然停留在文献资源管理和解答读者提问的服务层面上,而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向读者进行宣传、辅导读者、指导读者的服务不多[8]。这与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内容、阅读能力、阅读性质的真正的图书馆导读要求相去甚远。
(2)响应读者的需求不够 许多导读工作者对于图赶超文字而成为重要的信息接收载体没有清醒的认识,仍然认为各种形式的图只是图书的附属物,其功能只是文字的辅助,读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对读者的读图需求响应冷漠。而实际上,读图与读文字相比尽管存在感性、非逻辑性等不足,但它的流行与普及恰恰说明其直观性、冲击力、能快速跳读等长处适应了社会潮流,将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
(3)导读手段有待创新 其原因有两点:①与读者的互动不够。读图时代,人们的思维习惯已经由理性向感性发生了偏移,他们满足于浅层的表象思维,而疏于深入思考。对于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图书,读者往往愿意求助于他人而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②当前导读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读图对读者的吸引力。读图时代,很多图书馆采取网站文字通知、列长书单等形式来吸引读者,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4 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创新
图书馆导读工作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关系到图书馆的终极使命。笔者认为,在读图时代已然来临的新形势下,改进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不足,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转变导读观念,调整图书馆的导读方向。
随着图的表达力的日趋增长,它呈现出超越文字成为人类社会接收信息的主要形式的趋势,文字和图的地位将会发生颠倒,文字将成为图的附属说明。未来,图书馆的馆藏也许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图书馆图形式的馆藏将大大超过文字形式的馆藏,即图书馆主要提供的将不是文字形式的文献,而是静态、动态等各种形式的“图”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积累了人类多年文明的文字仍将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现实不会改变。因此,图书馆导读工作者要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充分把握长远与现实的平衡:一方面,理解读图的流行具备其合理性,顺应大众口味,做好绘本书、图文书、插图书、彩页书、影像等阅读新宠的导读,推动阅读人群及阅读行为规模的持续扩大,推广全民阅读;另一方面,努力传承经典,推动经典文字形式图书的阅读,抵制读图所带来的阅读的庸俗化与娱乐化等消极影响,用厚重的文化安抚、滋养读者浮躁的心灵,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4.2 重视导读信息视觉化,充分发挥图的作用。
读图时代,图书馆要做好导读工作,就必须尽量以图取代文字表述,在更广的范围内传递信息。生动活泼的图比一篇文字逻辑论证严密的论文更受读者欢迎。在读图时代,对图书馆的宣传不能再持“酒香不怕巷子深”、“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陈旧观念,并且在图书馆门口、阅览室内贴一个“敬告读者”通告的导读方式已经不能发挥作用。图书馆应该利用精炼的图标或图像进行导读信息设计,尝试各种具备磁吸效应的导读信息表达视觉化,除了在网站与展板设计上应用插图、视频等常规手段外,可以尝试通过电影、电视、户外广告进行导读,还可以通过建设巡回书库,维护色彩鲜明、深入社区的图书馆流动书车,开展图书馆日的游行、图书嘉年华等活动丰富图书馆阅读服务。总之,图书馆导读活动应该重视导读信息视觉化,充分发挥图的磁吸作用。
4.3 加强读者阅读教育,抵消读图之弊。
由于肩负着传承文字里积淀的人类经典与文化的重任,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多种手段,为读者定期举办培训和讲座,从而提高读者阅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其领会到读图的优势与劣势;图书馆应当通过各种创新形式的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对自己的阅读心理的认识,以推动全民阅读经典文字图书,传承人类文明。阅读教育的目标是推动读者在对经典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继承的同时,能够享受到读图阅读带来的简单、快捷,最终成为理性的阅读者。
4.4 不断创新形式,开展平等互动型导读。
在读图时代,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互动对于图书馆导读来说尤其重要。人们的思维习惯已经由理性向感性发生了偏移,他们特别喜欢阅览被推荐的畅销读物,尤其重视处于轻松、平等关系的网友、身边朋友等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必须重视平等、互动。图1是传统图书馆的导读路线图,读者直接受到图书馆的导读影响;而图2是平等互动型的图书馆导读路线图,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都是相对平等的信息站点,能够形成较好的信息对流。图书馆的导读不但直接影响着读者,被影响的读者又成为推广图书馆导读的一个信息源,在读者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引导与教育的巨大网络。平等互动型的图书馆导读可以按虚拟与现实分两个方面展开:在虚拟方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形式的创新。例如,图书馆可以按照财经、人生、阅读方法论等主题分类制作一些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专题图书推荐,读者在图书馆的网页自行申请登记,通过E-mail接收图书馆定期发布的专题内容,完成双方的互动。鉴于读者易受他人读后感的影响,图书馆可以通过豆瓣网等Web2.0互动型网站成立阅读讨论组来推进导读。在现实方面,图书馆可以走进社区发动志愿者,围绕社会阅读热点、人生哲理等主题,与社区合作组织家庭读书竞赛、讲座、讨论会等活动,发挥社区阅读典型的示范作用,实现图书馆导读的平等、互动。
注 释:
①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1]毕素清.“读图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和心理:兼谈高校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员对读者的阅读指导[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6):30-32.
[2]陈平原.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J].学术界, 2004(3):255-266.
[3]蔡红梅.让图来打动人心“:读图时代”的思考[J].传媒观察, 2008(11):35-37.
[4]马晶晶.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105元[N].现代快报, 2008-05-17(B3).
[5]刘 波.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J].编辑学刊, 2005(1):34-36.
[6]肖启亮.试谈企业图书馆的导读工作[G]//广西图书馆学会.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南宁:[出版者不详], 2009.
[7]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出版地不详]:商务印书馆, 1927:2-5.
[8]黄祖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导读工作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