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维史学研究述评

2012-10-22蔡丽娟

古代文明 2012年2期

蔡丽娟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Titus Livius,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毕其一生成就了史学巨著《建城以来史》(,又称《罗马史》)。它是研究古代罗马早期和中期历史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历史价值堪比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于公元前5世纪对希腊历史的记述。但是,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历史记载被研究者看作权威史料相比,李维对罗马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以至于今天研究者引用李维的记载时,多持慎重态度。这一观点与19世纪以后历史学家在科学观念之下考察李维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本文试图梳理19世纪之后西方学者对李维历史的研究,从而探讨研究者质疑历史学家李维的地位以及其著作价值的原因。

无论是史料的研究还是修辞学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都对李维作为历史学家的地位形成挑战。从史料方面来说,他被看作是典型的缺乏创意的只会模仿的罗马人,甚至还是某种程度的说谎者,最起码也是个二流的历史写作者。从修辞学方面来说,他只是一个文体家,缺乏历史意识。对于研究者来说,如果只对它们中的一项进行研究,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质疑他的历史学家的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综合看来,近代以后的研究者对李维及其著作的评价离不开以近代历史写作标准,这才导致对李维及其著作褒贬不一。实际上,李维历史写作的动力来自于特殊的时代,这与他之前的历史学家希望通过历史写作建立政治威信、提高政治威望的目的不同。李维没有政治经历,从其写作的开始,他的目的在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展示罗马国家的荣誉与自豪,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已然成为已知世界的统治者,这一成就本身是李维写作的内在动力。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宣传政治主张或者粉饰祖先功绩描写,感受明显的是他欢迎国家和平和繁荣的到来。这样,他在历史写作的方法上与修昔底德力求史料真实的观念不同,李维对体裁、史料的选择,历史场景的展示,其标准是说明罗马人以及罗马国家的伟大。这些特征决定了李维的历史写作与在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形成的历史写作标准不相一致。

李维的历史写作反映了奥古斯都时代的政治、社会现实。他对国家的歌颂与奥古斯都官方意识形态并行不悖,自加图开始到西塞罗时,罗马人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罗马的伟大来源于建城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就,奥古斯都利用了这一观念,把自己塑造成成就共和国伟大的一员,以此掩盖他与共和国精神相违背的权力,奥古斯都广场的布局说明了这一点。

李维的历史标志着罗马史学的转型,曾经是贵族阶层建立政治权威的历史写作已经从为政治派系辩护或者为个人荣誉辩护转向关注对大众的道德伦理教化,因为国家权力在一人之手,对大众的道德教化有利于维护奥古斯都宣称的由他恢复的虚幻共和国。这样,“书斋”型历史学家李维承担起写作公元前31年后历史的任务,并获得奥古斯都的认同。李维史学代表了罗马共和国史学发展的顶峰,自此以后,罗马史学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