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提升新办专业建设水平探析

2012-10-21陈元刚

卷宗 2012年5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

摘要:新办专业在近年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比重较大。新办专业的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必将对本科教育的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在明确新办专业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就新办专业建设的具体策略做了分析,以期对新办专业快速发展进行有益地探索。

关键词:新办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社会影响

新办专业是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推进器。高等院校在重视专业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新办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办专业,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的说明,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按照这一界定进行统计,新办专业在近年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比重为四分之一左右。高校的专业设置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国家层面。国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制定高校专业目录,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高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此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二是高校层面。某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伴随国家对专业设置调整而调整,同时,高校为了发展壮大,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而开设新的专业。

教育部网站公布,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虽然我国高校众多,但是我国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口比重仍然偏低,不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不扩大现有高校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在校大学生人数,有两条路径:一是扩大已有专业的招生,二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及社会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各高校纷纷开办新专业。

开设新专业,停办、合并原有专业,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和高等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在开设新专业方面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的资源和优势,通过优势转换来促进新专业建设,许多高校走出了有自己学科特色、学院特色的发展之路,培养出了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二、提高新办专业建设质量的基本要求

目前有些新专业的设置出现专业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有些专业师资比较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匮乏;有些专业教学条件较差,跟不上教学需要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新办专业必须正视问题。高校要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特色,把新办专业办好。为了把新专业办好,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

(一)新办专业要有利于学校整体学科和专业体系优化

合理的专业结构是大学专业体系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突出优势专业和学科,兼顾前沿水平的学科领域建设与整体学科建设,是大学学科保持可持续发展、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必须选择合理的学科结构,选择支持的重点,同时,要有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必须支持相对弱小的学科,实现学科整体结构的平衡。学校需要坚持把突出特色专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交叉学科,发展新兴专业,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协调和持续发展作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将新办专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专业建设整体发展目标和方向之中,在建设过程中将现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统一,在保持现有优势和特色、普遍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二)新办专业要立足本校,实现优势资源整合

新专业由于创办时间较短,故其基础相当薄弱,要想尽快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某些传统专业和品牌专业的雄厚基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转换。采取措施,清除人才流动屏障,创造拔尖人才资源共享的开放环境,允许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流动,联合兴办新的专业。改革职称评定,建立机动灵活的教师聘任制度,创造有利于新兴学科人才生存發展条件。对已有专业的教育资源潜力发掘,提高专业对社会发展、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对现有教育资源加以调整,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专业建设导向,使新专业依托现有专业向市场方向延伸发展。

(三)新办专业要培育特色和优势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中,“办出特色”是一个专业拓宽自己生存空间,并赢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法宝。因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同时特色也是建设名牌专业的基础。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同一专业的学校少则几所,多则几十、超百所,如何区分它们呢?就只有靠特色。教育部在强调各专业教育统一性的同时,也强调各高校培养模式上的多样性,并鼓励各高校根据社会实际要求和自身条件,自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只要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就能创出学校的声誉,得到社会认同。在新办专业建设中,需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服务方向进行定位,综合考虑学校已有学科建设成就和相关学科情况,确定新专业办学特色及方向,力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新办专业需要充分了解其他高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自己特色的落脚点。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这样,专业才可持续发展,所培养的人才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专业定位尤其重要,它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等。高校新办专业必须深入实际,充分研究社会、学科、个人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趋势;明确专业服务面向范围,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还是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专业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新办专业定位要适应学科发展,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定位和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提升新办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如何增强新办专业实力,提高新办专业建设水平,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专业的设置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学水平,因此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挖掘内部潜力,鼓励各系、部教师自行创办新专业,学校给予优惠政策。提前派人外出进修新的专业业务,鼓励教师在职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在职教师素质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即每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重点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一方面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让他们传帮带青年教师,帮助其尽快成长,并弥补实践环节的薄弱。引进人才是解决新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的捷径,但是需要坚持一点: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新专业发展。新办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甚至学缘都相协调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在岗位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让高层次优秀人才看到事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景。对大多数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言,良好的内部环境(如:学术氛围)往往比物质待遇更为重要。

(二)强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学科是高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綜合实力的主要体现。学科建设是围绕提高学科水平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它包括研究方向与学术队伍、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成果、基础设施与运行状况等。抓好高校学科建设就能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它对新办专业的兴衰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办专业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建设龙头的理念加以贯彻落到,新办专业的教师要力争做到人人进学科梯队,人人有学科归属,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思考方法、动态与前沿,同时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成果转化等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为产学研合作探索提供帮助。

(三)深化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

无论是老专业还是新专业建设都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如果教学改革对于老专业来说是促使其不断发展与完善,那么对于新专业来说则是推动其建设的催化剂。将改革的思想提前注入到新专业建设之中,并使新专业建设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具有智能结构、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放在突出位置,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新办专业多数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经过反复研讨与推敲。值得借鉴的作法是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围绕培养目标、特色、规格和模式开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增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开展教材的使用研究和出版,发挥先进教材的功能。在教学方法方面,树立“学生为顾客”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在教学手段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之中。从学校建设层面出发,建立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环境来支撑专业建设。从新专业建设层面出发,学校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广大教师研制、开发和购置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等,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等。

(四)加强招生就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由于社会对新办专业了解有限,而且缺乏相应的毕业生宣传和引荐,故在兴办之初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势必影响该专业长期生存。因此,加强招生就业宣传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就成为提高新办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

学校要加强与各类机构的联系,积极鼓励或推荐学生到相关机构应聘或实习,积累经验;同时,邀请相应机构和人员参加学校招聘会或举办宣讲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办好每年的校园招聘会。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及时更新信息,以更便捷的形式服务于毕业生。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新专业招生和就业宣传。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从学生入校开始,把就业指导列为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市场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确定择业目标,使学业与就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除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竞争能力,事业心、责任心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合作交往及良好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指导毕业生了解就业相关政策,掌握求职基本技巧和方法,依法维护自身就业权益。

新办专业建设相对于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来说是一个小系统,除了上面提及的各个方面外,还涉及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如果各个方面都能协调、有效运作,那么,新办专业建设势必会步入良性的健康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齐殿伟,王秀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9月

2、周静伟,郑颖君等:“新专业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陈元刚(1968.7-),四川省通江县人,男,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