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A和4A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12-10-20王晓萌
张 伟,王晓萌
(1.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济南 250014;2.青岛旅游学校,山东青岛 266000)
1 问题的提出
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在划分等级里增加了AAAAA级旅游景区,从细节方面、景区的文化性和特色性等方面对AAAAA级景区作了更高的要求。我国5A和4A级旅游资源是质量评定中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具有旅游资源品位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市场知名度大、影响范围广、深受旅游者的青睐等特点,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市场促销的主要产品,反映了我国具有高水准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旅游建设能力和旅游资源开发能力也稳步增强。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目前,有1批66家单位被评为5A级旅游资源,有12批840家单位被评为4A级旅游资源,共计906家。如此多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值得关注,此研究对于丰富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理论框架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以此906家高级别旅游资源为样本群进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期为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2 我国5A和4A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2.1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目前,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共906处,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位于华中区、华北区、华南区的省份高级别旅游资源数量上相对较多,尤其是浙江、河南、江苏、广东、河北等省份,所占比重较大;西南区、东北区、蒙甘宁区、青藏区、新疆区总量上相对较少,各省份分布极不均衡,其中数量最少的是甘肃省和贵州省。
一般来说,在地图上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但很多情况下其分布类型区分度较小。最邻近分析法是目前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宏观上看,我国点头分布着高级别旅游资源,因此,我们测定高级别旅游资源类型的指标选择测度点状分布情况,利用高级别旅游资源最邻近距离的地理指标。同时,我们取用点与点的距离平均值,来表示点与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为最邻近距离),以确定点状分布中地理空间的彼此邻近程度。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点状分布中最邻近距离存在公式(1)的理论关系(点与点之间存在随机型)。
在公式(1)中,Dh表示理论中的最邻近距离,而n是点状分布中点的数量,S则为整个点状分布总面积,M为点状分布中点的密度。吴必虎(2003)认为在三种点状分布类型之中,凝聚分布的最邻近距离为最小,而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率次于凝聚分布,均匀分布则为最大。具体而言,我们用最邻近点指数来表示,
最邻近点指数D定义为实际的最邻近距离与理论的最邻近距离之比:
其中D1为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实际的最邻近距离。当D=1时,说明点状地物为随机分布类型;当D>1时,点状地物趋于均匀分布类型;当D<1时,点状地物趋于凝聚分布类型。由公式(1)经计算得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485.7(公里)(领土面积按960万平方公里计)。根据计算机软件测量,得到各高级别旅游资源与其最邻近的高级别旅游资源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值 D1=243.6(公里)。
将上述Dh、D1的数值代入公式(2),得:
因此,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呈凝聚型分布。
2.2 利用基尼系数分析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
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离散区域中不同地物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是用于描述空间地物分布的均衡程度的有效指标,本文将其用于对两个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计算,具体公式为:
其中,n为高级别旅游资源数目,a为各地域甲要素占总数的比重,b为各地域乙要素占总数的比重,P的数值介于0~1之间,越小表明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越均衡,反之则说明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集中。
利用基尼系数分析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在全国8大地理分区的分布情况,据此判定它们在我国8大地理分区分布的均衡程度。
我国8大地理分区分别为:东北区(包括黑、吉、辽3省)、华北区(包括陕、晋、冀、鲁、豫、京、津5省2市)、华中区(包括湘、鄂、赣、皖、苏、沪、浙6省1市)、华南区(包括粤、闽、琼、桂3省1区)、西南区(包括川、滇、黔、渝3省1市)、青藏区(包括青、藏两省区)、蒙甘宁区(包括蒙、甘、宁两区1省)和新疆区(新)(按照习惯分法,暂不将港、澳、台统计在内)。
将高级别旅游资源在各区的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视为X,将各区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视做Y,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高级别旅游资源结构分布表
将上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3),其中N=8,经计算:
因此,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在8大地理分区中呈不均衡分布。
2.3 高级别旅游区与其经济带的空间藕合
从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华中地区是高级别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青藏区和新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级别旅游资源数量较少。可见两者呈正相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分布的重要因素。
另外,若按照我国常用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说明地区性的差异,考查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三大经济带与高级别旅游景区
分析表2可发现,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量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特征,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高级别旅游资源共有407个,占总数的44.9%,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55个、244个,各占总数的28.1%和27.0%。因此,各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性差异明显,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即总体上表现为凝聚型分布的特征,集中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
当然,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分布还受旅游资源的丰度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前提下,某一区域如果具备极其丰富并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那么即使相对区域具有独特风光,高级别旅游资源也无法比拟前者,这是由于旅游资源在其中作用的缘故。
2.4 高级别旅游区与其城市带的空间藕合
高级别旅游资源与城市密集带的空间藕合关系也非常明显,许多高级别旅游资源都是依托城市发展起来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以大城市为依托,紧密的各地区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了特色不一中国式经济区。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凝聚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凝聚带及环渤海,辽中南、京津唐城市凝聚带。高级别旅游资源在这三个城市凝聚带中分布情况如见表3。
表3 城市凝聚带与高级别旅游景区
如表3所示,我国的906个高级别旅游区(点)中,有400个直接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交通条件最好、信息最畅通、旅游通道最为便捷,同时也是客源市场最广大的三大城市凝聚带。高级别旅游资源凝聚程度与城市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很大一致性:城市发展水平高,高级别旅游资源数量多,城市发展水平低,高级别旅游资源数量少。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多,对高级别的旅游资源需求旺盛,交通发达,市场可进入性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可用于旅游地开发建设的资金充裕,投入大,旅游资源数量多,同时在此类城市带也是周边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促进了景区的发展;而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旅游需求不旺盛,市场可进入性较差,地区可投入的资金较少,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量也少。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是导致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呈凝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地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呈凝聚型分布的特点。另外,旅游资源的特点、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诸多因素也是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在全国各个地区之间不均匀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3 我国5A和4A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空间分布
3.1 关于客源市场的说明
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居民的出游率得以大幅提高,大众旅游阶段已经到来。我国的境内旅游客源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城镇游客的出游率远远高于农村游客,人均花费也远远高于农村游客。因此,本研究以城镇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3.2 高级别旅游景区客源市场的不均衡指数测定
不均衡指数可用于反映我国各省城镇人口(作为客源市场)与各省高级别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均衡分布情况。公式为
式中,U为不均衡指数,n为我国省区数目,X为各省城镇人口占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Y为各省高级别旅游资源占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总数量的比重,U的数值越小,表明分布越均衡,反之则表明越不均衡。
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高级别旅游资源名单整理得表4。
表4 不均衡指数数据表
经计算,U=1.0840。
理论上,不均衡指数介于0~2之间。若不均衡指数越大,则表明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越大,与城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分布的配合程度则越低。以上一组数据表明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与我国城镇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配合较均衡。
3.3 高级别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地理联系指标测定
地理联系是反映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联系情况的指标,公式为:
式中,G为地理联系率,Si为第一要素占全国或全区同类要素的百分比,Pi为第二要素占全国或全区同类要素的百分比,当Si与Pi在地理上的分布较为一致时,G值较大,表明两要素的地理联系率较高;反之,Si与Pi的地理分布差异较大时,G值较小,表明两要素地理联系太密切。
在本文中,将我国31个省区(暂不将港、澳、台统计在内)的城镇人口数量占全国城镇人口总量的比重作为Si(i=1-31),将各省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数目占总数的比重作为Pi(i=1-31),计算这两个要素的地理联系率。经计算,G=83.3
理论上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它与不均衡指数的趋势相反,越大则均衡度越高。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地理联系率相当高,反映了两者的相距程度呈较高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各空间指标测定,可得到以下结论:
(1)高级别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凝聚型分布,同时在全国8大地理分区中分布不均衡。这表明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组团式”策略,开发区域旅游。几个距离较近的城市共同发展旅游,形成合力,并坚持深层次开发,增加娱乐性、参与性项目。通过开展区域旅游,增加游客的重复旅游率,优化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缓解交通紧张的状况;同时可引导旅游热点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使温冷区域升温变热,改善旅游热点的分布非均衡状况,促进我国旅游业布局趋于合理。针对各高级别旅游资源的自身优势特点,建议各高级别旅游资源守住资源优势高地。资源优势是高级别旅游资源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各高级别旅游资源应避免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注重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并适当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注重旅游精品建设,树立高端旅游品牌。
(2)与主要经济带、城市带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耦合关系,表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有利于增加高级别旅游资源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为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同时当前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产值中占较大比重,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重视旅游建设尤其是的打造,使城市经济发展与高级别旅游资源建设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城市经济水平提高与高级别旅游资源建设实现共赢。
(3)与作为主要客源市场的城镇人口的分布配合度较好,表明高级别旅游资源与城市在地域上的分布联系紧密,有利于高级别旅游资源就近吸引客源,因此高级别旅游资源应利用地域优势优先吸引周边客源,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特点推出相应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采取针对性措施稳定客源,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通过媒体形象宣传和游客良好感受与口碑树立景区整体形象,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影响力,走品牌经营之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至全国市场以至国际市场。
(4)除少数几个省,我国高级别旅游资源的交通条件都比较好,可进入性强,表明这些高级别旅游资源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对市场的开拓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交通条件不佳的高级别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旅游者的旅游积极性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交通条件不佳的高级别旅游资源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各高级别旅游资源的旅游交通条件,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缩短远程旅游者旅游地的交通时间,同时加强旅游交通工具的管理,从措施上保障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速推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潘肖澎,肖智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国家旅游局.关于批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并颁发证书和标牌的决定[J].旅游调研,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1,(1).
[3]斯蒂芬L J史密斯.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M].(南开大学旅游学系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
[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
[5]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
[6]吴必虎,俞曦,党宁.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统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