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
2012-10-18冯愿
冯愿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南通江苏 226019)
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
冯愿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南通江苏 226019)
本文以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系统的设计模型,并结合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使用,给出其实现方法。
协作学习;学习环境;网络课程
一、基本定义和理论基础
1.基本定义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2.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是在教学环节中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享各自的观点和认知结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发现问题,能够与他人磋商,并产生新观点和想法,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是比较鲜明地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3][4]情境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2)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3)提供指导和支架,最好是专家绩效支持和过程示范;4)支持协作性知识建构;5)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帮助知识建构;6)促进自我反思;7)促进清晰表达;8)提供真实性评价。
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1.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始能力,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科内容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学科的学习态度。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四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是整个协作学习的核心和重点,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在这三种学习任务中,概念学习的性质是事实的,其他两种任务的性质是基于分析和综合的。因为问题解决和设计类的任务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注重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更加倡导问题解决和教师设计这两类学习任务。[5]任务内容既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讨论,也可以是实现一个案例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主题任务的设定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首先,对任务的探究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其次,任务应该是有一定复杂程度和结构不良的。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及协作能力。另外,任务应该尽量和实际问题相关,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描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3.资源环境设计
资源环境是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基础。包括:
(1)学习资源设计
从目前的协作学习需要分析,网络教育资源通常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层次:1)预设的学习资源:根据协作学习任务的要求,由教师预先制作或设定的课程知识。2)相关学习资源:指围绕学习主题,有确定搜索范围的相关资源。其网络资源表现形式为相关资源网站,常规资源的表现形式为有关图书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这种资源通常由教师推荐,或发动学生相互推荐。3)泛在学习资源:即整个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或者以全社会和自然界为学习资源。
(2)学习工具设计
根据各种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把学习工具分为认知工具、交流工具、监控工具和评价工具四类。其中,认知工具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思维过程发展,主要包括概念图、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协商、对话的工具,主要包括异步交流工具(如E-Mail、BBS)和同步交流工具(如IM、视频会议);监控工具支持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工具、学习计划工具等;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方式和结果,支持反思、经验总结,监控学习进程或策略,主要包括电子绩效评估系统、电子学档、评价量规等。
4.组织环境设计
组织环境主要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包括:
(1)学习小组划分
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通过协作学习以达成特定教学目标,其效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因此学习小组建立得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6]小组数目确定的依据是学习任务设计的结果。如果以概念学习为学习任务,所有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时整个学习者群体就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以问题解决或设计为学习任务,则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的不同,把整个学习者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在3~5人之间比较适宜。小组成员的划分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年龄、性别、学习风格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大体均衡,这样便可以形成可以相互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也就是组内异质可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可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学习小组活动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并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包括:1)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可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开展辩论,阐述观点。利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以及组织、表达、创造性思维的形成。3)合作:指多个学习者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发挥集体力量,弘扬团队精神。4)问题解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竞争、辩论、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习者认识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5)伙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伙伴关系,促进问题解决。6)设计:是基于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一些原则,并给出一些活动方式的示例和具体建议。对于小组任务和讨论题目,教师可以事先划分出不同的功能模块或知识区域,让小组成员自己选择分工。
5.学习评价设计
在设计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过程来设计适当的学习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还需要参考个体、小组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既要关注小组协作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小组成员的协作过程。评价方式一般应在活动的最开始就明确告知学习者,使他们明确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努力方向。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实现
根据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我们对协作学习支持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除了具有教学功能外,还具有交流、评价等应用功能,包含上述所有功能模块。我校于2009年引进BB平台作为学校网络协作学习支持系统。
教师在BB平台开通课程后,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首先在管理课程菜单中以超级链接的形式设置课程知识和学习资源,以方便学习者了解相关学习内容或下载相关的学习材料。使用“课程链接”与“外部链接”功能可以添加各类外部课程资源,如图3所示。
BB平台上有专门针对协作学习设计的“小组”功能,允许用户建立特定的小组活动区,这一区域只对该小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开放。学习小组的建立、小组信息的描述、小组成员的增减以及学习小组的管理都可以在这一区域完成。在每个小组页面上可以自行设立讨论区、虚拟课堂和文件交换区,教师可以对小组学习进行适度的监控。学生在BB平台划分好的小组内利用“协作”、“讨论”等各种工具可以自由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如图4所示。
BB平台里的“测验”工具可以实现在线测评的功能。BB平台还具有强大的后台监控和实时反馈功能。教师可以监控学生在平台上的一切活动,比如设定显示一项课程资源被浏览、下载的次数和时间,还可对学生的成绩走势进行及时反馈。
四、效果评价
我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现有有效网络课程486门,通过调查,大部分课程的使用只停留在学生浏览资源、教师布置作业、发布通知等基本功能。为进一步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对教师进行了网络教学协作学习的培训,并与2位教师合作,全程参与了“教育法学”、“现代教育技术”两门课程的网络教学。教师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2门课程共有212位学生参与学习,其中82%的学生参与过论坛或答疑板块的活动,23%的学生在网络交流时属于活跃人群,论坛上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深入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2门课程都开展小组间竞争学习,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各抒己见,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并共享给同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对协作学习方式效果的检验,根据调查,学生满意度为85%。BB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协作学习任务制定、协作学习小组创建、协作小组成员交流及协作成果评价等功能,从而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作业存在应付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组织环境设计,改善教师监控手段。
[1]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80(6):25-30.
[2]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84(4):7-13.
[3]查冲平,顾小清.CSCL理论研究的新动态[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8(5):15-20.
[4]甘利人,吴鹏,高蓓蕾.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09(2):67-70.
[5]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2002,112(8):44-47.
[6]金智勇,宁敏,卢子洲.网络教学平台中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室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202(2):27-30.
[7]贺东光,孙博文,孙百瑜.网络教学协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育,2010(2):90-93.
[8]BlackboardLearningSystem,http://www.cerbibo.com/ cpfw/jx.html.
(编辑:金冉)
G434
B
1673-8454(2012)01-0071-03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J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