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影响研究
2012-10-17王凤杰马宏奎
王凤杰,马宏奎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中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影响研究
王凤杰,马宏奎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将两月龄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和糖尿病建模组(DM),给DM组大鼠分别按50mg/kg分两次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再将DM组的大鼠分为安静组(DQ)、低强度运动组(DSL)、中强度运动组(DSM)和高强度运动组(DSH);DSL组、DSM组、DSH组分别按确定的强度进行6周的跑台运动训练.6周后发现,三个运动组大鼠FBG、TG、TC、DLD-C都低于DQ组,而HDL-C、血清Ins高于DQ组;在三个运动组之间,DSM组的FBG最低,体重、血清Ins最高;在对改善脂代谢上,DSL组TC最低,DSM组TG、DLD-C最低,DSH组HDL-C最高.这说明中强度跑台运动(27m/min)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提高及脂代谢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中强度运动;糖尿病大鼠;血脂;胰岛素
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临床医学已把运动疗法作为DM防治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运动方式,但还从未有对不同强度运动对DM的影响及其机制做过研究.本研究在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施加不同强度的运动干预,测试出DM大鼠的血糖、血脂(TC、TG、DLD、HDL)和血清胰岛素(Ins),从脂代谢的角度分析不同强度运动对DM预防及控制效果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DM运动疗法的基础理论,为DM运动处方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糖尿病模型的制备
选用两月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70只,进行适应性喂养及训练.从70只大鼠中随机抽出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剩余的62只分别按50mg/kg分两次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同时C组的8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72h后,空腹尾静脉取血,用血糖仪于每天的固定时间测血糖,每天一次,若连续3天空腹血糖值(FPG)≥11.1mmol/L,则判定为DM模型[1].
1.2 动物分组及运动模型的建立
动物分组:从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中随机抽出32只再分为4组,即DM安静组(DQ)、DM低强度运动组(DSL)、DM中强度运动组(DSM)和DM高强度运动组(DSH),每组各8只.运动训练方法:C组、DQ组大鼠不运动.DSL组按15m/min速度,DSM组按27m/min速度训练;DSH组第一周开始按24m/min速度训练,然后隔天递增3m/min,直到递增到33m/min为止.三个运动组均每次训练25min,每天训练一次,训练6周,每周5天[2,3].
表1 实验动物训练方案一览表
1.3 血样采集及处理
实验结束时,2%戊巴比妥纳腹腔注射麻醉断头采血,制备血清,并测试FPG,采血前禁食12h.
1.4 血脂、血清胰岛素的评定
血脂的测定:采用日立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血清Ins的测定:用Ins试剂盒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ns的含量.
2 结果
2.1 建模前后各组大鼠饮水量、体重、血糖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造模前DM建模组大鼠日摄水量、体重、血糖和C组相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四氧嘧啶一周后,DM建模组大鼠日摄水量、血糖均高于C组(P<0.01),DM组造模后的血糖水平高于造模前(P<0.01);同时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出现,并逐渐消瘦.这说明注射四氧嘧啶后,DM建模组的大鼠出现了DM的典型症状,DM模型建立成功.
表2 建模前后各组大鼠日摄水量(ml/kg)、体重(g)、血糖(mmol/L)对比
表3 运动后各组大鼠体重增加量(g)、血糖(mmol/L)值对比
2.2 运动对各组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经低、中、高三种不同强度六周的运动干预后,DM组与C组相比,体重增加量和Ins都低于C组(P<0.01),而血糖高于C组(P<0.01)).三个DM运动组的体重增加量和Ins都高于DQ组(P<0.01),而血糖都低于DQ组(P<0.01).在三个DM运动组之间,DSM组的体重增加量和Ins高于DSL组(P<0.01)和 DSH组(P>0.05);而对于血糖,DSM组最低,DSH组次之.
2.3 运动对各组大鼠血脂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DM各组的TC、TG、LDL-C都高于C组(P<0.01),而HDL-C则低于C组(P<0.01).对于 DM各组的血脂比较:(1)TC:三个运动组都低于DQ组(P<0.01);在各运动组之间,DSL组最低,DSM组次之(P>0.05).(2)TG:三个运动组都低于DQ组(P<0.01);各运动组之间比较,DSM组最低,DSL组次之(P>0.05).(3)LDL-C:三个运动组都低于DQ组(P<0.01);各运动组之间,DSM组最低,DSH组次之(P>0.05).(4)HDL-C:三个运动组高于DQ组(P>0.05);在各运动组之间,DSH组最高(P>0.05).
表4 运动后各组大鼠血脂(单位:mmol/L)含量对比
3 讨论
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的是四氧嘧啶诱导的DM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经尾静脉小剂量注射,可造成胰岛B细胞损伤,致使其分泌Ins减少,出现DM的临床症状.从表2可看出,造模后大鼠的血糖水平和日摄水量均高于C组和造模前(P<0.01),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也随之出现;从表3也可以看出,DM动物模型建立6周后,DM组的体重增加量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消瘦”的症状也显而易见.这说明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所建立的DM模型是成功的.
进食、排尿、饮水和体重变化是DM个体病情的总体反应和代谢变化的外在反映.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对DM大鼠体重的增加都高于低强度运动(P<0.01);而中强度与高强度相比,中强度运动高于高强度运动(P>0.05).也就是说中强度运动对改善DM大鼠DM症状的效果最好,高强度次之.DM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运动可通过增加Ins分泌,增强肝脏和骨骼肌细胞膜的Ins受体结合力,以改善DM大鼠的糖代谢和脂代谢而降低血糖,改善血脂[4].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经过6周运动干预后,三个运动组(DSL、DSM、DSH)大鼠的血糖水平都低于DQ组(P<0.01),其机制可能是血清Ins水平提高和脂代谢改善的结果.
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看,经过6周的运动干预后,中强度运动降血糖的效果最好,高强度次之.说明中强度运动(相当于75%VO2max左右)对于DM患者来说是降低或控制血糖的最佳选择.
大量的研究已表明,运动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DM各运动组TG、TC、LDL-C都低于DM安静组,而HDL则明显高于DM安静组.在三种不同强度的运动组之间,中强度运动组改善脂代谢紊乱的效果最好,TG、TC、LDL都要低于高强度、低强度运动组,而HDL则高于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组.至于其机制,可能是中强度运动对提高LPL活性效果最好;也可能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关,有学者通过运动对TG的研究发现[7],TG随运动量不同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量越大,TG降低的越明显.而本实验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在本实验中中强度运动组的运动量最大,故对改善脂代谢紊乱的效果最好.
4 结论
4.1 中强度运动对DM大鼠血糖的控制效果最好,高强度次之.
4.2 中强度运动对提高DM大鼠血清Ins水平的效果最为明显,要优于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
4.3 中强度运动对改善DM大鼠脂代谢的效果最好,但与低强度、高强度运动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梁志锋,林军.维生素C对四氧嘧啶诱导制作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5):1-4.
〔2〕赵杰修,田野,曹建民,等.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7,27(1):68-71.
〔3〕胡柏平,倪静.运动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评价 [J].体育科学,2007,27(11):55-60.
R-332
A
1673-260X(2012)04-01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