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山东麓整体城市空间研究

2012-10-15陈梅邹诚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5期
关键词:空间研究

陈梅 邹诚杰

摘要:城市空间的改造提升日益依赖于文化的渗入。文章通过对虞山东麓区域生态、文化、功能等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提出“内聚外融”的规划策略,并以文化提升为理念进行了景点的详细改造设计。

关键词:虞山 ; 东麓 ; 空间 ; 研究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space increasingly depends on the culture infiltration. This article do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east regional of Yushan, puts forward the " cohesion and harmony" planning strategy, and does the detailed attractions transformation design as the concept of enhancing the cultural.

Key words: Yushan; east regional ; space; study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现状分析

虞山东麓位于虞山尚湖自然风景区与城市核心的交错地带,周边用地承担着居住、商业、文教、风景游览等多种城市功能,包括仲雍墓、言子墓、周章墓、辛峰亭、致道观、读书台、游文书院和石梅园等多个景点,同时被虞山尚湖风景区、西泾岸、南泾堂和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所围绕,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虞山东麓是常熟文化的发源地,是构成起伏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关键之处,也是构成常熟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熟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虞山东麓,就是十里青山入城之处。虞山与古城相依,古城内仍保留着传统“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和“小桥流水人家”的街巷格局,尺度宜人,风貌完整,生活气息浓厚。位于虞山上的辛峰亭,与古城内的方塔,互为借景,形成了良好的视线通廊。

在吴文化影响下,虞山东麓的文脉延续特征明显,游文书院、读书台、石梅园、东麓石刻均是吴文化的发展与延续;如今石梅小学、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也是在吴文化的脉络不断发展与延续中应运而生,这种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的趋势相当明显,文脉隐含的线索比较清晰。

2 存在问题

根据对虞山东麓区域的现场调查,虞山东麓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但都较为零散,各个景点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对内,缺乏代表场地特征的核心空间、场地特征不突出,文化定位模糊、文化景观特色不足,显得特色缺失,凝聚力不足;对外,与城市发展总体定位的错位、与城市生态空间关系分离、与城市功能不兼容,显得融合不足。

2.1主要表现为:

2.1.1城市特色的缺失,文化底蕴彰显不足。完整的文化空间被碎片化,传统文化失去活力;城市特色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磨,文化底蕴显现不足。重要历史片区用地被军事、学校所占,导致文脉传承断裂。如,道教文化在常熟原本有着广泛的影响,旧时阜城门(今西门)城墙东侧有一民国时间的历史景点——逍遥游,但目前已被改建为军营及自来水厂。

2.1.2重要景点空间轴线不明,缺乏连贯性。如:作为城市空间标志物的辛峰亭、吴文化起源标志的仲雍墓、孔子3000弟子唯一南方人的言子墓,三者之间没有很好的空间联系和应有的轴线。历史景点各自独立存在,缺乏空间的联系和相应的解说系统。

2.1.3景点分布不均,存在断裂点。从整个虞山东麓区域来看,景点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沿北门大街一侧和言子墓、仲雍墓一带。有的区域之间景点设置處于空白,需要补充。

2.1.4资源利用不充分,休闲活动有待挖掘。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虞山东麓的虞山公园,综合性活动主要集中于石梅广场。对于资源丰富的虞山东麓而言,休闲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巨大的挖掘潜力,结合历史文脉是使其具有真正生命力的关键要素。

2.1.5交通缺乏系统性。虞山东麓南侧和北侧地块缺乏主要的内部联系通道,主要依赖于交通繁忙的城市道路——北门大街进行两个地块的沟通,串联基地内部的景点(见图1)。

2.1.6部分区域视线不畅。辛峰亭至曾赵园方向、书台公园至虞山大戏院、石梅园至引线街、东麓石刻至锦江饭店等处视线,均不够畅通,尤其是博物馆目前所处的位置,不仅阻隔了虞山东麓地块内部的交通系统,还影响了虞山东麓空间视廊的通畅。

3 规划目标及策略

3.1规划目标

针对虞山东麓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同时邻近古城区,承担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诸多功能等特点,规划提出通过对虞山东麓生态、文脉以及功能的整合,为常熟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活动空间。

3.2设计策略

规划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提出“内聚外融”的设计策略,通过“核心加强、资源整合、脉络贯通、功能衔接”,对虞山东麓整体城市空间进行改造提升(见图2)。

3.2.1聚——核心加强、资源整合

对内,采取“聚”的方式,通过“文脉核心加强、资源整合”的手段解决特色缺失问题。

一是文脉核心的加强。以“吴文化”为切入点,加强辛峰亭、仲雍墓、言子墓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新建博物馆、改造的石梅广场相互呼应,起到吴文化起源介绍和吴文化传承及吴文化发展的“十”字形轴线。同时规划虞山东麓与周边历史街区与景区共同构建成江南文化圈,其中虞山东麓作为江南文化重要展示区,由中轴线的辛峰亭、仲雍墓和言子墓构成的勾吴展示区,作为吴文化的源头;由西迁的博物馆、人民公园和虞山公园构成艺博展示区,作为吴文化的传承;由石梅广场为主的构成的江南文化展示区,作为吴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展示功能区的划分,突出虞山东麓的文化核心地位(见图3)。

二是历史景点的恢复。结合西城楼阁恢复逍遥游景观,作为虞山脚下一个历史景点的恢复和道教文脉的延续,为虞山东麓的人文景观增加一个新的亮点。

三是不协调环境的改造。通过景观改造加强石梅园、读书台、石梅涧等独立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对石梅广场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既能诠释虞山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能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很好的融合的现代市民广场。建议对影响城市空间关系,视线通廊的博物馆进行改造或搬迁;与门球场进行用地置换,可以结合历史记载恢复已废的历史景点。

3.2.2融——脉络贯通、功能衔接

对外,采取“融”的方式,通过“脉络贯通、功能衔接”的手段解决融合不足的问题。在虞山东麓区域以其自身的生态本底为基础,以道路交通为骨架,构建连续的生态绿脉,通过生态绿脉的联系、贯通,形成生态绿化网络,从而达到各项功能的衔接。

一是疏导,通过生态绿脉的疏导,改造割裂、阻塞点;在区域内部,构建“以辛峰亭、仲雍墓、言子墓和城墙遗址为横向景观主轴,以西迁的博物馆和石梅广场为纵向景观主轴”的“十”字形景观主轴线,再结合现有景点和补充景点构成整个景观系统。

二是拓展,通过生态绿脉的外延拓展,建立与城市景点(区)的联系;

三是联系,从视觉上加强景点之间的视线联系、从物质空间上加强交通路径的联系。以辛峰亭为主要瞭望点,严格控制其与方塔方向的主要城市视线通廊,加强其与含珲阁西巷、曾赵园和镇海台方向的视线通廊,新增其与西城楼阁方向的视线通廊,同时保证其他瞭望点的视线通廊畅通。沿用现状的主要、次要车行道,梳理优化现存景区内人行道,新增联系各景点之间的人行道,合理设置人流和车流的出入口,加强景点间交通路径的联系。

4 结语

规划通过对虞山东麓周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对江南文化进行传承、整合、提炼、彰显,整体提升整个虞山东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与城市相融合,突显出“十里青山半入城”这种独特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常熟市虞山东麓区域改造性提升方案》(苏州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1 交通现状图

图2 总平面图

图3 文化展示功能分区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空间研究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