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基层的歌者
2012-10-15刘涛
刘涛
一、关于王凯
2011年王凯在鲁迅文学院进修,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鲁院只有数步之遥,所以其时我总是和王凯他们聚会。我们时时互相调侃,他叫我刘老师或涛涛,我则叫他解放军或凯凯。王凯总是自吹自擂地说,他如何内向,有如含羞草云云,但我们从未觉出,因为他说话极多,也非常风趣,给人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王凯的太太似乎也如此,有一次和张楚、常芳等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她忽说:“老娘和你们拼了。”一时,满座皆忍不住笑了起来。
王凯出生于军人家庭,他在其父亲所在的军事基地长大。王凯子承父业,大学读了军校,学通讯之类的专业,毕业后下到基层,当过技术员、排长、指导员等。后来王凯因为小说写得好,被借调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帮助工作,之后则留在北京,现任职于空军某部机关。① 后来,单身久之的、含羞内向的王凯终于娶上了媳妇儿,孰料媳妇儿也是军人,岳父还是军人,真是一门皆军人。王凯是军人的儿子,军人的女婿,军人的丈夫,自己又是军人,且曾在军队基层摸爬滚打过,又在军队机关一丝不苟地工作,因此他对军队的上上下下应该有着较深的理解和体会。
王凯小说写得不多,每年就一两个中短篇发表。十多年累积下来,大概略有如下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沉默的中士》(《当代》2005年第6期)、《终将远去》(《解放军文艺》2010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换防》(《北京文学》2010年第9期)、《蓝色沙漠》(《西南军事文学》2009年第3期)、《迷彩》(《文学界》2011年第10期)、《时间的河流》(《西南军事文学》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转载,获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二等奖)、《正午》(《西南军事文学》2009年第4期,获2009年全军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评比短篇小说一等奖),《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西南军事文学》2011年第5期,《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转载)等。王凯的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其作品也曾入选多个年度选本,也曾多次获奖。
或许与王凯的出身、经历有关,至今他所写的小说全是军事题材,所以王凯的小说大致可以理解为“自传”小说。军队成就了小说家王凯,王凯也以小说展现了当下军队的状况。如今,军旅题材成了王凯的“品牌”,提到他,一般会想到他这些军旅题材的小说;而提到军旅题材的小说,也一般会忆起王凯。
二、“全金属青春”
2009年,王凯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名为《全金属青春》。关于这部小说,王凯自道:“2009年,我终于写完了关于军校生活的小说《全金属青春》。这是出版后的书名,最早的名字叫《青春纪事本末》,那种我喜欢的史籍名称。最初我只是想写个中篇,把多年积淀的军校感受表达出来,不料写着写着竟写长了,初稿就写了7万多字。”② 诚如王凯所言,《全金属青春》就是写了军校生活。写一般高校生活的小说非常之多,更早的譬如有《围城》、《未央歌》,近些年则有《桃李》、《桃花》、《风雅颂》等等。大学与关于大学的故事缠绕在一起,不管关于大学的故事提供了好的或坏的消息,都会增加大学的能量。或许由于军校的学生们毕业之后大都舞枪弄棒,投入火热的部队生活中去了,很少有人若王凯一样舞文弄墨,所以关于军校生活的小说少之又少。培养军官的学校,本来于百姓而言就显得异常神秘,军校而又无关于军校的故事,就益发显得神秘,散着冷冰冰的光。王凯的《全金属青春》算是“破天荒”,满足了社会对军校的好奇。
《全金属青春》有两个关键词:全金属与青春。“全金属”乃比喻的说法,王凯以“全金属”三字为军校生活定了性,这是铿锵有力的、金戈铁马般的、闪着金属光芒的生活。“青春”乃是那些十八九岁军校学生的青春。在小说开始之前,王凯先引宋代刘过的《唐多令》“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此词似有家国之恨,但这些并未打动王凯,唯有“酒、少年游”之类的意象极深地感动了他。《全金属青春》就是王凯所写的“少年游”,这是“全金属”般的“少年游”。
《全金属青春》写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某军校学生的生活,王凯以小说的形式让我们知道了:军人是怎么在军校中炼成的,知道了军校这个大熔炉的内部结构。小说选择了406寝室来写,写了寝室7个人(韦佳节、任小俊、肖明、彭子君、白建生、汪奇、穆欣)的性格与命运,写了他们从新生时代到毕业季节的历程,写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矛盾”,写了他们对军校的顺从与抗拒,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写了他们幻想的、现实的、喜剧的、悲剧的爱情,写出了七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读军校的学生们的状况与风气,写了他们或顺利毕业、或中途被退学、或自杀的不同结局。《全金属青春》以一个寝室为线索,也带出军校的总体消息,让我们了解了九十年代军校的风气和情况。《全金属青春》最初拟名为《青春纪事本末》,王凯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将他们军校的青春记录了下来,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历史,具体而言是一部准军人的青春史。
王凯自道,他本来打算只写一部中篇,结果写得有些长,后来干脆写成了一部长篇。因为原定计划的改变,这部小说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前面较强,后面则较弱,前面较详,后面从简。《全金属青春》前面叙述速度很慢,尤其是关于“新生时代”的叙述速度非常缓慢,写了大量的细节和故事,但之后叙述速度飞快,基本是跳着写、挑着写,后面几年的军校生活未能仔细展开,几乎飞速而过。
三、写了军队的什么?
王凯的中短篇小说集中描写了军队基层干部和普通士兵,写了这些基层干部与士兵的悲欢离合、优点与缺点,大体真实地写出了这群70后军官和士兵的风貌与状态。就所写内容而言,王凯的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基层军官,二是描写基层士兵。军队基层的情况,恰可以从基层军官和士兵身上体现出来。
王凯写青年军官的小说譬如有《蓝色沙漠》、《时间的河流》、《迷彩》、《正午》等。这些小说真实展现了基层青年军官的日常生活、工作状况、心态、情感经历等,王凯以小说的方式为这些青年军官立了传。
《蓝色沙漠》写了基层军官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友谊、爱情、挣扎、顺从等。《蓝色沙漠》可谓是写青年军官群像,小说以索以为主,写出了一个质朴的硬汉军人形象;也写了闻爱国、冯波和季嫣然几位青年军官的遭遇和命运,他们各具个性,或质朴,或圆滑,命运也各自不同。小说名为《蓝色沙漠》,“沙漠”于这些青年军官意义亦各自不同,有人适应并热爱,安之若素,有人抗拒且挣扎,试图利用各种手段调离沙漠。顺应与抗拒皆应是青年军人在沙漠之中的真实反应。《蓝色沙漠》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写了这些青年军官直接的友谊,他们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照顾身负重伤且心情低落、一度至于自杀的同志冯波。
《时间的河流》与《迷彩》在内容和构思上皆相似,皆写青年军官的情感历程。常人的恋爱故事,读者阅之多矣,然而军人的恋爱故事和情感历程,一般读者未必熟习,王凯的这些小说大致真实地展现了军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在《时间的河流》与《迷彩》中,男军人和女生之间皆存在一个结,这个结也是小说的看点,这个结牵动着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然而这个“结”在这两篇小说中均未能解开。惟《时间的河流》“结”在男军人,他不能从过去的情感历程中脱身;《迷彩》“结”在女生,于盈盈似乎也不能从过去挣扎出来,融入现在。《时间的河流》写基层的年轻军官,主要写了“我”的情感历程。“我”虽已离开沙漠调入城市,并又已恋爱,但却一直恋着陈燕,不能从往事中脱身,眼看着“我”即将与现在的女友李晓芳结婚,但最终临场逃脱。《时间的河流》采用了双重的叙事线索,游走于历史和当下、城市与沙漠之际,忽历史与沙漠,忽当下与城市,在一进一退之中,一个青年军官的总体就已跃然纸上,其苦涩的情感历程也写了出来。《迷彩》亦写青年军官的情感历程。《迷彩》写了唐多令(以刘过《唐多令》词牌为名)多次相亲的经历,写了他和于盈盈之间的感情波折,分分和和,军人唐多令在恋爱中的行止可谓疯狂,然而他们终于未从于盈盈曾作过小三的结中走出来。
曾为基层优秀指导员的王凯,之后高升,调入大的军队机关,也已有年。王凯基层部队生活是其文学资源,写入《蓝色沙漠》、《时间的河流》、《迷彩》等小说之中;机关生活亦成为了王凯的文学资源,也写入了小说中。譬如《正午》,写出了军队机关中青年军官的遭遇和心态,也写出了军队机关的消息与状况。《正午》中似乎有两个毫不相关的世界,一是上尉齐刚写材料的工作,这个世界现实、枯燥,令人烦躁;二是上尉齐刚的博客世界,那里有可爱的弗雷德姆兔和斯图比特猪,但这个世界须秘密地营造。这两个世界似乎是分裂的,并不兼容,或许就是写材料者王凯和小说家王凯时常有所冲突的映象吧。
王凯写普通士兵的小说譬如有《沉默的中士》、《终将远去》、《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等。王凯一般不是专写普通士兵,而是将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结合起来写,在他们的互动关系中见出军官和士兵双方,见出军队的氛围。这些士兵往往有着大量优秀的品质,他们朴素、任劳任怨,时有崇高之举,但王凯也没有将他们写成高大全,他们也有着各种小毛病和小缺点。
《沉默的中士》写了一个“沉默的”中士张建军,他少言寡语,认真履行职责,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是一个优秀的士兵,孰料结局出人意外,辞寡之人竟是一个杀人犯,在北京曾劫杀过出租车司机。一个优秀的士兵同时竟然是一个凶恶的杀人犯,一个凶恶的杀人犯竟也是一个优秀的士兵,王凯或用了极端的意象,将人光明与黑暗两面同时写出。《沉默的中士》也写出了一个坚定的、硬汉式的指导员形象,写出了指导员和士兵之间的情感,写出了他面对张建军的两难抉择。小说固然充分展示了张建军优秀的一面,但最终也将其绳之以法,在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保持了平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士兵退伍,新士兵入伍,部队川流不息。老士兵之去乃别离,新士兵之来则是相聚,聚散是人生关键时刻,有无数诗、词、小说写此。《终将远去》则是写了部队中的伤别离,写士兵的去与留,在去留之际见出了士兵和军官的优秀品质,离别之际的场景写得分外感人。这篇小说对普通士兵周文明的塑造非常成功,他是一个善良的“笨蛋”,他笨手笨脚,呆头呆脑,他也任劳任怨,善良朴实,他最终未能留在兵营,却也没有怨言。
《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是王凯近期的一篇优秀作品。王凯的小说一般老老实实地写实,几乎没有花哨之举,也没有先锋色彩,这篇在形式上却有些“花哨”和先锋,让人耳目一新。《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有两层故事,故事中套着故事,一是关于刚入军队正整理材料的“我”的故事,一是材料中的魏登科的故事,魏登科的故事假“我”之手公诸于世。魏登科不在现实之中,登科只是一个“传说”,他存在于记录材料之中,在出自不同人之口的记录材料中全面地、立体地展示了魏登科的“先进事迹”,展示了魏登科其人。魏登科是一个复合体,他是优秀的士兵,有诸多先进事迹,但也有小毛病,似乎也“劣迹斑斑”。魏登科就是一个真实的士兵形象,他是英雄,也是凡人,他是凡人,但也是英雄。
四、光明与暗处
军队是国家的特殊机关,战时乃非常态,其时军队处于显耀的位置,所谓军管云云;在和平年代,军队似乎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不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之内。因此,对于日常百姓而言军队大致是陌生的、神秘的。关于军队的日常谈论也容易流入两个极端:一军队太好,二军队太坏。军队太好一般出现于各种主流新闻和媒体之中,军队太坏则往往出现于各类小道消息和坊间传闻之中。关于军队的小说也容易走这两个极端,譬如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等则走了太坏的极端,似乎军队就是那么污秽不堪;一些主旋律军队题材小说则走了太好的极端,似乎军队是净土,军官是圣人,士兵皆是君子。
王凯描写军队的小说取道中庸,这些基层官兵不至于太坏,但也不是高大全,军队不是净土,但也不至于是地狱,士兵们有着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军队如同社会一样有着光明与暗处。王凯大体上写出了军队基层的真实状况,对军队略有批评,却大致写出了军队的光明一面。请以《正午》与《终将远去》两篇小说为例言之。
《正午》写军队机关的情况。“我”似乎充满着怨气,“我”不断加班,不停写材料,通过这样的描述批评了军队机关的不良风气和官僚主义作风。但小说的结局却皆大欢喜,“我”只是借调,或去或留,难以言定,但少校齐为了让“我”能留机关,竟放弃个人升职的机会,提前转业,为“我”腾出了位置。少校齐此举舍己为人,成人之美,展示了军队的正风正气。
《终将远去》通过写士兵的去与留,批评了军队中的不正之风,写了走后门、托关系等不良现象。但基层官兵的优点却熠熠生辉,“我”不惜担着被处分的风险力挺周文明,周文明尽管极愿留部队,但为“我”考虑,终是未去找首长,官与兵互相成全,彼此为对方考虑,感人至深。
王凯如此去写军队,或许恰是应了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因为他身处军队机关,不得不如此,但也未必尽然,王凯或许另有深意。高大全在80年代之后似乎成了过街老鼠,遭到作家和读者一致地痛斥和拒绝,于是“矮小偏”成为了文学的主角,伪君子被人痛斥,于是真小人大为流行。今天很多小说家们也是以写社会的“阴气”为己任③,似乎唯有写此才是文学,唯有暴露才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王凯未走这两个极端,他在阴气和阳气、黑暗与光明、矮小偏和高大全之间保持了平衡,这是他写军队题材的重要特色。
①王凯的经历可参见其自传文章《陌生的故乡和熟悉的异乡》。
②参见《陌生的故乡和熟悉的异乡》。
③一次与诸多青年作家一同参加一个研讨会,很多青年作家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要写时代的阴气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