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大力支持国际航运事业发展

2012-10-15刘正江

航海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海航运

刘正江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航运是综合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物流体系的核心。海运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运量成为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水上运输船舶总规模首次突破2亿载重吨,其中海运船队达到1.1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四位;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也首次突破10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64亿 TEU(标准箱),[1]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在2011年世界20大集装箱港排行榜中,上海港以逾3150万TEU位居榜首(2010年已超过新加坡),进入榜单的还有深圳、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厦门和大连,中国航运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国际航运事业的软实力建设是迈进航运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其关键在于人才。航海类专门人才是国际航运事业的重要智力支撑,在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为国际航运事业的腾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势必在今后的航运强国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国际航运人才内涵

深刻理解好国际航运人才的内涵,对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国际航运人才队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航运业诞生之日起,航运市场发展和变化就始终在赋予国际航运人才内涵以新的内容,专业需求覆盖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专业大类,人才服务面向水上运输与船舶管理、船舶检验与船舶经纪、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海事法律与仲裁、航运保险与金融、航运信息服务与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从航运发展史和目前航运发达国家人才应用案例来看,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是国际航运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根据英国Lloyd’s List有关报道,伦敦每年至少有三百位海上经验丰富的船长、轮机长等远洋航海业务专家经过培训投身到伦敦航运市场有关船舶检验、船舶经纪、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航运金融等航海衍生行业,从事高端管理和咨询服务工作。相关航运公司在招募员工时,无论从操作层、管理层还是到决策层,都十分看重应聘者的航海资历。伦敦以强大的国际航运市场操控能力和高水平的航运服务集群奠定了国际航运的霸主地位,其中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位居世界首位,虽然上海港已经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虽然我国在世界20大集装箱港排行榜中占据8席,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航运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如何适应航运强国建设的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继续为航运物流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已经成为当前航海教育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我国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2年8月初,笔者主持的交通运输部软课题项目“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及措施研究”通过评审。该项目对我国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做了深入调研。以下从航海类专门人才数量、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设置与招生规模

近年来,我国航海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114所,其中设置航海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5所、高职/高专院校27所、中职/中专院校32所、其他船员培训机构40所(见图1)。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呈多元化结构。以航海院校为例(本文中的航海院校是指设置航海类专业的中等或高等院校),其举办者可分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教育厅或交通运输厅(局、委)、市级教育局或交通运输局)、航运企业、民办4种类型(见图2),部分航海院校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共建。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院校的学历(学位)教育管理,海事主管部门负责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船员培训资质及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管理,监督船员教育和培训有关法律、法规在院校和培训机构中的实施。

2011年航海院校总招生规模达43 913人,比2010年减少约18%,其中本科招生5723人,比2010年增加约28%(部分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2011年中国船员年报》、《2010中国海员发展报告》)。比较近三年全国航海院校的总招生规模(见图3)可以发现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航运业造成明显的冲击,也对本科层次航海类专门人才需求构成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对操作级船员的需求;二是本科招生规模稳中有升,从侧面反映了航运事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

图1 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层次及其所占比例

图2 全国航海院校隶属类型及其所占比例

图3 近三年全国航海院校总招生规模

2.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

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情况。调查表明,普通本科毕业生适任证书通过率最高,稳定在90%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率较高,基本维持在70%以上;中专/中职毕业生通过率不足50%,相对较低。

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总体适任状况看,相关调查表明,在职业技能方面,本科毕业生被评价为优秀及良好的比率高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又高于中职/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在专业理论水平、实操能力方面。在职业道德方面,尤其是敬业精神与职业心理和服从意识等方面,对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评价又高于本科毕业生。

在走访国内外著名航运企业用人单位过程中发现,具备了文、管、经、法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在取得一定海上资历后,更容易进入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层甚至决策层,也更多地得到船舶检验、船舶经纪、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航运金融等航海衍生业用人单位的青睐。

3.存在的问题

目前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短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五大方面。有些问题(如前两个问题)是全局性的,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主导下加以解决;有些问题(如后三个)是局部的,甚至是航海院校自身的,可以通过深化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解决。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航海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条件,再次审视、明确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中职/中专院校可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操作者);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海类专门人才(管理者),本科院校(特别是已经具有多学科架构的院校)可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领导者)。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航海院校应积极汲取菲律宾等船员输出大国的办学经验,积极借鉴英美等国际航运强国的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和成长经验,扎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推进实施“三明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船工作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创建条件大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本科院校应创造个性化培养条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有关课程,鼓励学生辅修文、管、经、法等学位,大力推进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是继承和发展航海文化。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什么样的文化就培育出什么样素质的人,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航海文化的熏陶。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外,特别强调了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航海院校应着力打造一个与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称的航海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大力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全面提高航海类专门人才的职业素养。

四、大连海事大学培养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

1.多科性大学架构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初步形成以航海类学科群为龙头,以航运工程技术类、交通运输法律与经管类、基础与人文社科类等学科群为支撑的学科构架(见图4)。学校设有51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以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在内的交通运输专业群为主干,以载运工具制造专业群、航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群、海洋与环境专业群、航运法律与经管专业群、基础与人文专业群为支持的本科专业构架。有机联系并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学科架构为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图4 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科架构

2.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情况

本科层次:大连海事大学通过在本科生中实行学分制、学分学年制、弹性学制等办法,鼓励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把学生完成跨类(艺术类、文史哲类、经管法类、理工类)选修一定比例的学分课程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极大促进了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实现文、理、工、管、经、法相互交融,推进了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层次:多科性架构的学科群有力地支撑了学校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除了培养全日制博士、硕士外,还先后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培养高端复合型航运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在校生规模达2万余名,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953年并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五、结 语

“航海兴,则国家兴;航海弱,则国家弱。”航海教育各有关方面应立足于航运强国建设高度,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精神,全面促进我国航海教育与国际接轨,努力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航海类专门人才。

[1]交通运输部.2011中国航运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中国海事局.2011年中国船员年报[R],2012.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海航运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