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在鼓 民力在聚
2012-10-14钱理文
钱理文
7月2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罕见的自然灾害考验了北京城,更检验了北京人。危急关头,北京精神在涌流,北京力量在凝聚。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谱写了抗灾抢险的动人篇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力量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那么,在大灾突至之时,是什么引发了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大转化。
党的坚强领导,就像战场上伫立的军旗,“旗帜不倒,人心不散”;10几万干部群众、万余军警责任如山、奋战一线,成为抗击灾难的坚强力量,力量在,信心在;一批冲在最前面的干部群众不患安危、不计得失,就像火炬照亮了雨夜中的北京城;积极的社会舆论场传递爱的火种、积聚正能量,调动起蕴力无比的民众。正是有了旗帜、有了力量、有了火炬、有了火炬传递手,人心才会凝聚,信心才会增强,精神才会不垮,力量才会放大。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党心聚合民心。党在人心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1998年抗洪救灾,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还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就无坚不摧。在抗击7月21日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同样诠释了这个道理。7月22日凌晨,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在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强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要站到一线,让党旗在每一个救灾点高高飘扬”。同时表达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这场暴雨,将暴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决心,在第一时间给了全市人民一颗“定心丸”。这天,郭金龙5次来到应急指挥中心,坐镇指挥全市的抗灾救险战斗。在灾情最重的房山区、门头沟区、通州区,党组织第一时间发出命令:“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冲锋在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那里的群众说,“关键时刻,生死关头,有党组织站在第一线,群众就有信心和勇气,人心就不会散。”这就是党的力量、旗帜的力量。
力量提振信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罕见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沉着指挥,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做好灾情应对工作,各项工作进行的有力、有序、有效;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科学调度,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种险情。16万余人,这是20小时内全市直接投入到“7.21”抗灾抢险的人数。119消防指挥中心9个小时内,出动警力690次、5425名消防官兵抢险救援。解放军、武警部队出动兵力3290人。市交管局出动警力4068人。市交通委出动2万人,抢险车辆2000余台。市住建委出动2740人,检查平房6818间,楼房2127栋。市城市排水集团、自来水集团出动抢险人员1.2万余人、道路巡查车610套。市電力公司出动抢险人员4300余人,对189个防汛重点设施的供电线路进行看护。市属河道管理单位出动抢险巡查人员5200余人。北京公交集团几万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暴雨中的北京城,只要有险情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抢险大军顽强搏击的身影;只要有群众遇险,人们就会看到抢险大军奋力营救的义举。
16万人组成的抗灾救险主力军,犹如中流砥柱,让暴雨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极大地提振了群众抗灾救险的信心。人们看到,16万人身后奋勇地站出来无数的北京人。城镇居民、乡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他们各尽所能,义无返顾地投入抗灾救险的战斗中。民众的信心来自聚合起来的能动力量,这力量根于党和政府的得力组织和不惜投入。牢记使命、奋力作为,人心便会坚强,社会便会坚强。
火炬点燃希望。俄国作家高尔基在他的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中,讲了一个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故事。古时候,有一族人被列强赶进森林深处,要想活命,必须走出森林。丹柯带领着男女老少向着希望走去。黑夜中,人们迷失了方向。始终走在前面的丹柯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那颗心正在燃烧。丹柯高举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族人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他们找到了生的希望。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而在“7.21”抗灾抢险中,我们真正看到了身边的“丹柯”。“一定要把群众救出来”,这是房山区韩村河镇副镇长高大辉生前的最后一个电话;“你们抓紧绳子,我去前面趟路”,这是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再一次核对各村转移人员是否安全,人数是否一致,地点是否安全”,这是密云县大城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建民发出的最后一个命令。话虽简短,却字字千金。他们的生命化成了火炬,划破雨夜,照亮抗灾救险的战场。
在肆虐的雨夜,京城处处燃烧着火炬。市民陈璐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免费运送被困机场的旅客;“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就是怕人掉下去”,一个男孩在暴雨中看护无盖井2小时至腿抽筋;“如果你寸步难行,请来我家”,有市民为被困雨夜的人免费提供留宿地;“我在亚运村,有事您说话”,“我在三元桥,有事说话”,“我在广安门,有事说话”,“我在菜市口,有事说话”……一双双援助的手,一句句朴实的话,如同传递的火炬,点燃了希望,温暖了人心。耀眼的火炬没有被暴雨浇灭,反而更加光亮起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今后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还是去帮助的,不管它大雨还是晴天”。
雁群要有头雁,马群要有头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我们的社会时时刻刻都需要这样的火炬来领路。
舆论放大真情。信息社会,舆论的社会功能日益强大。在这场狂风暴雨中,新闻媒体传递信息、服务群众、彰显温暖,激增着正义的能量。报纸、广播、电视台主导舆论,报道奋力救援、关注雨中感动,以大量反应迅速、权威准确、生动感人、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有效、公开透明、权威准确的服务信息,成为攻坚克难的重要帮手和有效组成部分。首都各媒体及中央媒体深入抢险现场,全面报道市委市政府指挥各部门、各区县全力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报道了市民在灾害中互帮互助的温情。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通过媒体被不断放大,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使“北京精神”在城市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互联网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正能量”,令人动容。网民从最初在微博上发布或转发各种“在北京看海”的照片,到后来大量转帖求助信息,助人信息,使诸多被困人员转危为安。
媒体应该成为引导积极社会舆论的传递手和放大器。曾几何时,一个“倒地老人讹诈救命人”的信息被放大,瞬间冰凉了多少热心的人,拦住了多少援助的手。而在这场巨大的灾难考验中,主流舆论传递着人间真情,放大了人间正义。无情的大雨面前,北京市民喷薄而出的爱心使暴风骤雨也相形见绌,冰冷的雨水反而加热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正义自在人心,真情自在人间,积极的舆论就是点燃民众善良本性的火炬手。
回首7月21日,北京人经历的不仅是一场暴雨,我们更看到了暴雨中那高扬的旗帜、那坚强的力量、那点燃人心的火炬和那一双双传递火种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