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几点建议

2012-10-14唐凌

时代金融 2012年2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信用规范

【摘要】文化产业担保行业作为金融与文化间的纽带,如何去为目前这个文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提供全新意识的金融支持服务,在目前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形势下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规范文化产业担保行业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担保行业规范发展建议

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由此,文化产业担保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但由于这个行业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也就迫切需要规范文化产业担保行业,使其对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一、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现状

概括的讲,担保行业“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因此具有金融和中介的双重性。我国文化产业担保机构和业务从近年才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业务发展已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担保业务实力逐步增强,担保品种的开发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并且初步构建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因此存在着机构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差距大等特点。

二、文化产业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不到位,阻碍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

在国外,担保行业大多归属于金融管理部门并接受其监管。在国内,担保行业的监管自1998年起多次变迁,主管机构频繁变换,这从客观上造成了系统的行业法规难以形成。由于担保行业、特别是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监督分散于多个部门,没有主要的对口监管部门,从而形成了目前这种“多头监管”的局面。“多头监管”最大的弊端是责任划分不明确,每个部门都承担了一定的监管职能,由此造成的碎片化的监管缺乏完整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规模较小,影响文化产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在各种积极的政策引导下,为了适应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都纷纷成立了与之配套的担保机构,来扶持地方文化企业的发展。但大多数担保机构的规模都较小,自有资金少、专业实力不足,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文化产业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大多数在5000万元以下,占总量的75%以上,甚至有很多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只有几十万元,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不强,难以获得贷款机构的认可。

(三)信用缺失,限制了文化产业担保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没有建立,没有对被担保人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而且文化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抵押不足、风险高回报低等问题,都使担保机构很难对文化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这给担保机构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三、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文化产业担保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经过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对文化行业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文化行业担保行业良性发展

目前,很多地区虽然已经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的担保机构,但仍未形成健康有序的经营模式。无论是哪种产业下的担保产业,要使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则必须具备机制健全的商业性企业的条件,提供的业务必须是商业性服务,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调整监管责任,使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监管向金融管理部门靠拢。

(二)建立健全行业法规,严格市场秩序

为保证良好的文化产业担保市场秩序,在目前文化产业担保机构逐年增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出台具有权威性的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担保市场各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文化产业担保活动的影响,以便规范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经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控制自身风险

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的信用評级制度,尽快组织对文化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及时、准确地公布其信用状况,保证信息畅通,推进文化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这不仅可使担保机构对被担保人的信用状况和自身的预期风险作出准确判断以便控制自身风险,而且有利于增强文化企业的信用观念,为担保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规范经营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目前文化产业担保行业所处的阶段,大部分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少数担保机构从事非法活动,干扰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担保机构自身还要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和债务追偿制度等,从企业内部将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只有担保机构自身走向规范,才能与银行等合作单位建立起稳定和长期的业务合作,实现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文化产业担保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业内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状况。要使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形成良性循环,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为担保行业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人员准入制度,如设置行业人员资格证门槛等具体措施,以提高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担保机构自身要为员工搭建良好的平台,内部培养担保机构专业人才,这也是最长远、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德本.担保市场需求分析[J].中国担保,2011(23).

[2]王明筠.文化产业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0(08).

作者简介:唐凌(1977-),女,汉族,重庆市人,就职于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国有文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

(责任编辑:刘晶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信用规范
神秘的植物工厂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