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峰城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2012-10-14张恩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9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外中学生

张恩才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西峰城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张恩才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2009年报道,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不甚理想,体能素质整体下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以西峰城区初级中学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良好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建议,以达到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2009年报道,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不仅是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以弥补体育课的局限和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创造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增强其凝聚力起着极大的作用.[1]

1 研究目的

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延伸,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多种素质为目的,在课外时间进行锻炼身心,娱乐益智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2].本文对影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系统的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好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西峰城区中学初中三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4所中学的80名学生,并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统计,用百分比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资料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状况的统计分析

表1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状况的统计表

体育兴趣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是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与学生的体育需求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占72.5%,说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欲望较强,有较大的亲和力,能够明白从中带来的乐趣,认为一般的占27.5%,说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没有锻炼意识,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占47.5%,偶尔参加的占52.2%.

3.2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强度的统计分析

课外活动的频度反映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每次运动的时间最好在30~60m i n,以中等强度为合理.调查表明,每周锻炼3~4次的学生占57.5%,持续时间在30m i n以上,说明这部分学生是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35%的学生每周体育活动少于3次,时间在30m i n以下,运动强度显然不够,没有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而每天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仅占7.5%,且这部分学生活动的时间根本不固定.

表2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强度的统计表

3.3 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支持程度与重视程度的统计分析

很多家长与老师经常谈论,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把文化课学习给耽误了,调查表明,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33.75%,教师方面支持占31.25%.虽然教育部规定,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校领导认为,体育教师只要组织好教学和竞赛训练,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参加,不需要组织.调查表明,重视程度仅40%,这是主要的客观原因,对体育重视程度低,投资少,器材缺乏、场地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

表3 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支持程度与重视程度统计表

3.4 参加体育活动对学习、身体、心理调节和自身能力方面影响的统计分析

表4 参加体育活动对学习、身体、心理调节和自身能力方面影响的统计表

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文化课学习有影响.人们在体育活动时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都会刺激大脑,而大脑又反过来去指挥和调节全身运动,使之协调平衡,人的神经细胞就会变得反应灵活,迅速而有持久的工作,健康是从关心自己或他人中得来,只有人们在其生活的社会能创造出社会每个成员都健康的条件时,才会有健康可言.[3]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无影响的达到55%.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充实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调节心理主要表现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意识、治疗心理疾病.调查显示,认为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占97.5%,92.5%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提高自身能力,原因在于有些同学在体育的某些项目上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周围的朋友、老师观察出了他的潜力,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长久下去,他自身运动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4 影响因素

4.1 大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近半数学生的活动态度有待于正确的引导.

4.2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多,多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不足.

4.3 中学体育教学不容乐观,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积极.

4.4 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

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升学,同类学校评比、班级评优等因素影响,仅重视文化课学习,并不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校体育严重边缘化,这种体育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行为.

4.5 学校体育设备和器材缺乏.

4.6 气候,同伴、家长、教师及体育氛围的影响.

5 建议

5.1 加强课外体育管理,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5.1.1 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机制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人数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由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班主任、体育教师分级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制定制度、分级强化管理.

5.1.2 探索体育活动新形式

兴趣是影响学校体育行为的首要因素,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如:学校举办运动会,邀请学生家长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社区领导与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加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了解和支持.

5.1.3 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班级评比,设立流动红旗,凡连续或累计获得几次流动红旗者,可授予“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奖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奖一些体育器材.

5.1.4 学校可以创建体育协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开设以娱乐性为主的体育项目.[4]

5.2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5.2.1 学校领导方面

应淡化“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并且推进课程改革实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5.2.2 教师方面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体育教师应按照新颁布《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制订体育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对体育兴趣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科学安排每一节课,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体育教师要经常和文化课教师、班主任沟通关系,呼吁他们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5.2.3 家长方面

提高对体育与健康新的认识,积极主动地与体育教师去接触,了解孩子身体状况,多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身体,节假日带孩子参加或是观看体育运动等.[4]

5.3 培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

体育与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事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并根据个人爱好,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调解人的情绪,消除紧张疲劳状态,能真正得到学习和健康的全面发展.[5]

5.4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

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规划和配置体育场地、器材,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经常维修,定期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养成终生体育意识,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一生中重要的生活方式.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体育学刊[J].2002(2):26-27.

〔2〕陈至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在全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6.12.

〔3〕王建平.世纪的呼唤,中外学校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4.

〔4〕孙金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05(8):15-17.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4.

G633.96

A

1673-260X(2012)10-0128-03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课外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小满课外班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