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气管道上的“苏美争霸”

2012-10-13王冠一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22期
关键词:西伯利亚苏联天然气

○ 文/王冠一

天然气管道上的“苏美争霸”

○ 文/王冠一

1982年,苏联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发生剧烈爆炸,极大动摇了苏联“能源立国”的根基。这次影响深远的事故源自一套从西方而来的有“瑕疵”的控制软件。

依托国内丰富的资源储备,俄罗斯已经将贯穿欧洲大陆的天然气管道上升为影响地缘政治的“秘密武器”。但是,30年前的夏天,苏联人却在天然气管道上结结实实吃了个“哑巴亏”。这背后,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围绕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展开的一场秘密“博弈”。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竟然影响到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命运。

苏联人的“大麻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能源产量迅速增长。1960年,苏联能源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50%,1980年就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2%了,成为全世界第二号能源大国。苏联能源在基本满足本国需要的同时,每年还有相当大的出口能力。可以说,能源工业一直是支持苏联增强经济、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开采条件的恶化和增长速度的下降,苏联能源工业增长速度越来越跟不上军备竞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到苏联第10个五年计划实施时,苏联政府已经承认燃料动力供应“相当紧张”,在满足国民经济需求上“很是勉强”,一些偏远地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竟然重新出现了取暖燃料短缺的情况。国内燃料出现供应紧张,对外出口自然也是“无源之水”。

在地域上,苏联传统的能源富集区——西部地区潜力逐渐枯竭,主要燃料的产量大幅度下降。然而,西部地区集中了苏联工业和人口的绝大部分,以及能源消费量的80%。原来那种生产与消费接近的有利条件已逐渐丧失。随着西部地区燃料已无增产潜力的趋势的继续和整个能源基地的进一步东移,东、西两地之间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的矛盾变得愈来愈尖锐。在这一背景下,开发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资源成为当时苏联“头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任务”。

●供图/CFP

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出口获利也是苏联如此重视西伯利亚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原因之一。能源出口为苏联政府承担着赚取外汇的重任。按照预计,首条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完工后,苏联政府每年就能获得80亿至1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如果复线也完成,那么每年就可获得150亿至300亿美元的收入。这对于当时急需“硬通货”的苏联来说,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外汇收入。

但是,苏联当时开采、运输、加工能源的技术与西方相比还很落后。国产的技术设备尽管坚固耐用,但并不能满足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下开发天然气资源的需要,再加上西方的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十分严密,面对西伯利亚冻土层下的宝藏,苏联人就是再急赚外汇,却受制于手无“金刚钻”,只好暂时“望气兴叹”。

美国人的“小伎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集成能力,美国在包括天然气开发在内的许多领域迅速拉开了和苏联的差距。电子信息工业一向是苏联的短板,最明显的就是,苏联可以生产先进的核潜艇,却不能造出质量满意的电视机。由于苏联产的电视故障率很高,甚至会发生爆炸,苏联民众在无奈中讽刺道:“应该把这些电视送给敌人去使用!”

能源部门是苏联国民经济依赖外国特别是西方资金、技术比较多的一个部门。20世纪70年代,在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开发本国能源方面,苏联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以商业形式或补偿贸易形式从西方大量进口大口径钢管和其他技术设备,以及搞联合勘探和开发等。但是,里根总统上台后,对苏联实施了强硬态度,实行经济制裁和技术禁运,给一贯“粗放式”发展的苏联能源工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落后已成现实,靠自主研发“远水解不了近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急需一套先进的操控软件。为此,苏联政府决定“瞒天过海”,打算通过特工从加拿大秘密引进一套。苏联人的“拿来主义”在苏美冷战期间屡见不鲜。美国人经常能发现自己服役不久的先进装备几年后就会在苏联出现“山寨版”。然而,美国人这次是有备而来,来了个“将计就计”。

2004年5月,里根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托马斯·C·里德出版了《在深渊:一个内幕人的冷战历史》一书。在书中,里德披露了这样的事实:“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早在1981年就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那里了解到:苏联政府已经拟定了一套秘密采购计划,意图在短时间通过特工获得大量西方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技术,其中就包括一家加拿大公司的天然气管道操控软件技术。1982年1月,里根总统亲自批准了一份绝密计划,打算通过向苏联转让带瑕疵的技术以破坏其经济,从而让其无法成为美国的对手。”

苏联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加拿大引进的软件,其实早已被美国特工动过“手脚”。该软件被用来控制西伯利亚输油管道油泵、涡轮和阀门运作。按照事先编写的特定程序,这些软件在正常运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调整油泵的速度和阀门的设置,从而产生大大超过油管接头和焊接承受的压力,最终破坏整个管道系统。

不可预知的“结果”

里德在书中披露:“这些带缺陷的软件在1982年夏天导致了西伯利亚一条天然气管道的大爆炸。这场爆炸可谓是迄今为止最为壮观的非核弹爆炸,爆炸引起的熊熊大火甚至可以从太空中观测到。”事后有评论者认为,这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第二大爆炸事故。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彻底打乱了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计划,让苏联政府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关键的是,这次事故引发的“蝴蝶效应”在后续的几年中不断扩大——因为已经和西欧各国达成了天然气供应协定,西伯利亚管道工期的延误,让苏联政府不得不从传统天然气产区拿出更多的份额供应西欧,这就影响到了对国内和东欧盟友的天然气供应,造成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萧条和东欧盟国的不满。日后苏联末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也承认,削减对东欧盟国天然气供应,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来纷纷与苏联“分道扬镳”的潜在因素之一。

由于无法获得最新技术,“拿来主义”又被证明存在巨大风险,苏联政府只能“亡羊补牢”般不断加大在信息技术、紧密设备等领域的研究投入,但这又影响到了苏联在农业、民生等领域的投资。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大耕地面积,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苏联国内市场的物资短缺情况持续恶化,最后发展成为普通民众上街看到什么都必须马上买走,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这些物资下次出现在市场柜台是什么时候。

1985年开始,沙特等海湾地区国家开始扩大石油生产,使得原油价格由当时的35美元/桶直降到12美元/桶,苏联的能源出口进一步受到冲击,每年减少1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苏联政府的“能源出口”战略无处施展,最后只能依靠出售黄金储备购买国外的粮食与设备,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苏联的经济最终被这样的恶性循环拖垮,走向了崩溃。

点评

资源诚可贵 技术价更高

作为资源大国,苏联长期受困于技术短板,让丰富的油气资源无法转化为长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历史上,苏联曾和西方有过一段能源合作的蜜月期。然而,当合作终止后,苏联因为忽略自主技术体系的建设,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存在缺失,以至于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在很长时间内出现停滞,直接影响到了苏联油气产量的增长。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国,资源本身需要开采,技术上就更不能受制于人。早年我们国家在许多资源的开发上,都出现过“躺在聚宝盆上睡懒觉”的情况,一味的“拿来主义”也许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无助于技术的进步、产业链价值的增长,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机遇的错失。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苏联在天然气开发上被技术“卡脖子”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

西伯利亚苏联天然气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石油和天然气
浪漫成灾,蝴蝶“入侵”西伯利亚!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