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动脉栓塞术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2012-10-11朱文丽杨桂姣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司酮肌瘤栓塞

朱文丽 杨桂姣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1

子宫动脉栓塞术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朱文丽 杨桂姣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1

目的对子宫动脉栓塞术及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方法 对2007~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患者28例,子宫动脉栓塞术者32例,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后的疗效: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患者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对子宫肌瘤产生抑制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小子宫及肌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短期内米非司酮组比子宫动脉栓塞术组缩小明显。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子宫肌瘤无复发,米非司酮治疗后有复发。结论 两种方法对治疗子宫肌瘤均有效,可使瘤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但米非司酮治疗停药后有复发,对近绝经期妇女治疗效果好。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治疗,疗效确定,创伤小,可广泛应用。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好发于育龄女性,以30~50岁妇女最多见。治疗方法很多,以传统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近十年来,微创治疗发展迅速,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9年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结合病史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均有生育史;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治疗前均排除内膜病变;有条件随访;无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排除黏膜下肌瘤患者。米非司酮治疗组患者28例,年龄33~50岁,病程1~8年;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治疗组患者32例,年龄34~52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观察方法

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随访,通过B超检查以及调查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

1.3 治疗方法

1.3.1 米非司酮 (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H20010633) 患者于月经来潮第1~3天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 m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2 子宫动脉栓塞术 术前行MRI检查,确定肌瘤大小,位置,数量及性质。术前禁食8 h,术前半小时给予口服盐酸羟考酮或醋氨酚片5 mg。选择右股动脉单侧穿刺或者双侧穿刺。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髂总动脉分叉处,插入对侧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起始,走形,分布,再将导管送入子宫动脉,达肌瘤供血动脉,给予微粒球栓塞剂。术毕,退出导管,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后平卧,穿刺侧下肢制动6 h,留院观察2~3 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止痛对症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后子宫肌瘤及子宫的体积变化

两种方法治疗后均使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缩小。治疗结束1个月后,米非司酮组比UAE组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明显(t=2.136,P< 0.05;t=3.203, P<0.05)。治疗结束3、6个月后,UAE组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体积继续缩小,(3个月后, t=12.994,P< 0.01;t=29.004, P< 0.01;6个月后,t=15.302,P< 0.01;t=44.745, P< 0.01),且无复发病例;而米非司酮组停药6个月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有不同程度增大。见表 1、2。

表1 米非司酮组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比较(±s,cm3)

表1 米非司酮组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比较(±s,cm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子宫体积 588.8±87.6 436.2±66.4* 428.3±66.2* 471.2±69.9子宫肌瘤体积 158.1±11.3 122.2±14.0* 107.3±12.5* 129.1±16.5

表2 UAE组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比较(±s,cm3)

表2 UAE组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比较(±s,cm3)

注: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比较,*P<0.01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子宫体积 590.6±85.3 475.9±76.4 361.6±51.6* 323.8±49.5*子宫肌瘤体积 153.6±10.9 132.3±10.4 85.5±7.5* 48.8±7.4*

2.2 治疗后患者症状的改善

两种方法均使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腹痛、尿频等压迫症状缓解,贫血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期及血红蛋白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期及血红蛋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月经期(d) 血红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米非司酮组 13.2±3.2 5.5±1.5* 81±6 112±10*UAE组 12.5±2.9 6.1±1.6* 76±8 114±9*

2.3 副反应

米非司酮组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约32%(9/28),潮热症状约21%(6/28),少数患者有停经、性欲减退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失。UAE组患者术后出现腹痛占94%(30/32),恶心、呕吐、发热占19%(6/32)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1周,症状可缓解。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20%~40%的育龄妇女可发生子宫肌瘤,其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压迫、疼痛症状,甚至贫血。子宫肌瘤的表现各异,处理也应因人而异[1]。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自凝刀治疗、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保留子宫完整性的治疗方法逐渐备受人们关注。

子宫肌瘤的特点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在肌瘤组织中发现有雌、孕激素受体,孕激素可以促进体细胞突变和肌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米非司酮与孕酮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从而抑制平滑肌瘤及子宫肌层细胞生长,可使瘤体缩小、萎缩,缓解临床症状[2-3]。本研究显示,米非司酮治疗1个月后,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明显(t=7.343,P<0.01;t=10.564,P<0.01)。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肌瘤体积缩小约22%,治疗3个月后,肌瘤体积缩小约32 %,停药6个月后肌瘤及子宫体积有不同程度增大。米非司酮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作为术前用药,提供良好的手术时机;缩小肌瘤,改善贫血;改善预后,对于近绝经妇女可能提早绝经时间,避免手术。停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较手术治疗高,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闭经、轻度潮热等类绝经症状,停药后可恢复。它只能作为一种保守治疗,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是近10年来发展迅速的微创治疗新技术。1995年法国医学家Ravina首先应用UAE治疗子宫肌瘤,并取得了与手术切除治疗相当的效果,为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的供血动脉,使肌瘤去血管化[4-5],肌瘤缺血缺氧坏死,瘤体萎缩,从而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本研究中给予UAE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肌瘤体积逐渐缩小,治疗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44.3%,治疗后6个月肌瘤体积缩小6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t=29.004, P<0.01;6个月后,t=44.745, P<0.01),且未发现复发患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月经期缩短,血红蛋白升高,副反应在1周内均缓解。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保留了子宫的生理功能,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它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妇产科领域被广泛应用。

笔者分析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均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均保留了子宫,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肌瘤体积缩小,但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缩小肌瘤体积方面优于口服米非司酮治疗。米非司酮治疗复发率较子宫动脉栓塞术高,更适用于围绝经期患者。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

[2]郭瑞霞,魏丽惠.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4):305-307.

[3]李长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1,10(31):80-81.

[4]高丽,李彩霞.子宫动脉造影解剖及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2(12):1274-1275.

[5]张慧娟,糜若然.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5,32(5):313-316.

R737.33

B

2095-0616(2012)03-81-02

2011-12-27)

猜你喜欢

司酮肌瘤栓塞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