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六朝古都风韵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2012-10-11周群
周群
2004年,张艺谋在广西方圆两公里的阳朔漓江水域上打造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全国轰动一时,引起极大反响。随后,陕西、云南、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海南、浙江、福建等省的各大旅游景点争相效仿。犹如冰山露出一角,人们看到了旅游演出市场蕴藏的巨大文化效应和丰厚的商业价值。近十年来,《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印象·海南岛》、《印象·普陀》、《梦幻北部湾》、《希夷之大理》等一大批旅游演出项目相继问世,旅游演出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国内共有旅游演出项目约230台,其中,剧场类演出项目有179台,票房收入11亿元。毋容置疑,一场成功的旅游演出能够很好地解读一座城市,成为这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相关数据显示,南京每年要接待1600万至1800万游客,如此巨大的市场没有开发实在令人惋惜。虽然目前南京进行常态化演出的有阿波罗演艺广场和光阳演艺大舞台两家文化企业,却一直缺少长演不衰的旅游演出项目。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今年下半年,根据郑泽光副市长的指示,要求新成立的南京市演艺集团把闲置的秦淮剧场加以改造利用,创作一台追寻六朝古都古往今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南京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的大型情景音舞剧《风韵金陵》,并进行常态化旅游演出,以此丰富众多来宁游客的文化生活。接受任务后,南京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徐凯召集所属六个剧团的业务骨干,并邀南京市艺术研究所参与,组成主创班子着手创作。经过反复论证,主创班子对这台演出进行定位:针对旅游演艺市场主要观众群体是外地游客这一特征,在创作上既要保证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追求民俗风俗通俗,杜绝低俗庸俗恶俗,当然也要避免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在节目设计编排上,要尽可能让游客认识了解南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质,与他们白天游览的景点风情挂钩,产生共鸣。同时,舞台要力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在形式感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在雅与俗之间找到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共同点。变雅为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在艺术形式上要大胆尝试,出新出奇,力争做到能长期演出,使之具有“旅游品牌”特色,成为南京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一台融合杂技、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大型情景音舞剧《风韵金陵》终于在秦淮剧场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风韵金陵》由“六朝寻梦”、“大明雄风”、“秦淮风韵”、“民国气象”加上序幕“金陵古韵”、尾声“绿都芬芳”共六个篇章组成。
整台演出以一段充满古韵的六朝陶俑舞开场,随即舞台变成了金戈铁马的战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术对打表演,拉开了三国时期孙权成就霸业的序幕。接下来的“大明雄风”篇分为开国伟业和宝船出海两个部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大修城墙,一段“筑城舞”中巧妙融入了杂技元素,将力与美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桨橹飞扬的宝船出海,又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航海时代”。“秦淮风韵”篇展示了手执桃花扇的秦淮八艳、风流才子皓首穷经的科举考场、流光溢彩的元宵灯会。“民国气象”篇揭示出南京作为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性城市宣告推翻封建王朝进入民国时期的百姓生活。整台演出在强调艺术性的基础上,力求突出观赏性和娱乐性,给观众带来更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如在“六朝寻梦”一章中,手持刀剑的士兵从看台两侧通道蜷身入场,将观众席也变成了“战场”的一部分;吊着威亚的将军挥舞兵器从舞台上腾空而起,一直飞到前排观众席上空,引来观众的一阵惊呼……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大大增强了演出的互动性和感染力,把观众也带入到刀光剑影的古代战场。整场演出将享誉中外的六朝文化、秦淮文化、民国文化加以提炼升华,辅以声光电等高科技舞台特效,打造出一台如梦如幻的舞台秀。自9月28日试演以来,已接纳国内外游客一万多人次。
一台精彩的节目需要通过舞台实践不断的打磨、加工、提高,“精品演出”更是如此。《风韵金陵》通过前段时间试演,演出方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作为主创者之一,笔者反思《风韵金陵》在创作和运作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至少在这几方面可以探讨商榷:一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事件众多,要想全方位展示金陵风貌,“肉多锅小”不易煮透,“贪多嚼不烂”,一台90分钟的演出显然力不从心,难以承载。而且几个篇章之间相隔年代久远,又缺少必要的内在逻辑关联,显得有些散乱。好的办法应该是集中笔墨,选择某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一种文化现象,如“六朝时期”或“秦淮文化”或“民国文化”,写深演透,用一种战略思想来表述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效果或许会更好。二是作为旅游文化产品,应该弱化教化功能,强化娱乐欣赏功能。外地游客来宁白天游览,晚上看一场演出,从观众本体需求而言,为的是欣赏艺术,放松心情,顺便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没人是想来花钱受教育的。演出方只有更具匠心的把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巧妙地融于“艺术”之中,“秀”出地域特色,“秀”出个性精彩,才能抓住观众,赢得市场。三是与许多城市相比,南京的演出市场多年来一直就像温吞水一样不冷不热,“南京的码头不好演”已经成为业内的行话。既然定位为旅游演出,除了把节目编排的精益求精之外,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市场营销团队就显得尤为紧迫,从某种意义上讲,功夫在“台下”,台下比台上更为重要。这也是演出市场化、产业化之后对艺术团体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顺势者倡,逆势者亡,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无论如何,《风韵金陵》的上演,结束了南京没有常态化旅游演出的历史,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据悉,南京市演艺集团已与天天有戏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努力将这台旅游演出坚持下去,天天演,长期演,对于打开南京旅游演出市场,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