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2-10-10张晓东

职教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商科毕业生职业

□张晓东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张晓东

民国时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保持了70%左右的较好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教育主管机关、各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也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就业。梳理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脉络,研究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对于指导当今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就业

一、就业背景

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败的关键。民国时期十分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早在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第16届社员大会暨职业教育讨论会第14届年会就把毕业生出路问题与社会需要及学校设备一起并列为职业学校设置必备的三个条件之一。

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现代工业的缺乏,加之外部的冲击,导致传统工业纷纷倒闭。直到抗战前夕,我国工业还处于旧式工业衰微,新式工业发展缓慢的转型时期。就业市场劳动力需求不足,吸纳技术人员的市场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战前发表的我国失业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农业人口占80%,除农民以外其他人口约九千万,能工作的至多不超过三分之一,在三千万人口中,约有六百万人失业。中国工业界中失业问题焦点在于旧式工业的崩溃,纺织工业失业人数一百零五万七千人,旧的纺织业失业工人已经占其70%,土石制造业的二十九万余失业人员中,除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千余名新式厂工工人外,余者都是旧式的瓷业等手工业。[1]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就业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表明缓慢发展的新式工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接新式工业,培养新式技术人才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何为刚刚起步的新式工业培养技术人才,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教育主管机关、各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也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就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就业状况

(一)就业率整体尚好

民国政府颁布的《职业学校设置原则》规定: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于各级职业学校之设置,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使学生有相当出路为标准;各级职业学校设置之前,应先与当地实业机关协商,或与之共同设立。并要求各个学校必须成立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毕业分配、推荐工作等;同时,鼓励社会团体成立各种就业咨询机构,通过推荐工作、介绍职位、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形式来帮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

由于政策措施到位,加上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少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形势整体尚好。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对冀、陕、晋、豫、皖、甘、闽、江、粤、赣、滬十一省市28所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职业教育毕业生出路的大致情况(见表一):

各省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整体较好。如湖北省三十年度(1941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表明:全省职业学校毕业生257人,其中升学72人(升高农68人,升农学院4人),就业185人(农业30人,工业89人,医业19人,计政47人),[3]就业率为100%。又如江西省1932年至1939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在这八年中江西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79.1%(包括升学的16.9%和就业的62.2%)。[4]

(二)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1.就业中所学非所用现象严重。民国时期虽然职业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所用非所学,即专业不对口问题。据民国四年(1915年)调查浙江省实业学校创办情况的农务委员王泽南称:浙江有农事学识之人才,以蚕学馆最早,先后毕业者不下数百人,农业讲习所及农事实验场毕业学生共120余人,现甲种农校毕业者已不下百人,省农事实验场第一班讲习生亦有20人左右,按以上已毕业者,除服务于本省各农事机关外,其他散于外省及另改他项职业者,实居多数。就目前情形观之,或有晋才楚用之感,或有学非所用之弊。[5]又根据民国早期对十所农业职业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十所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34.6%,升学和从事教育的有37.2%,而实地经营的只有4.7%。[6]这种就业类型的分布与农业职业教育的宗旨不合。违背了设立农业职业学校的初衷。

表一 各种职校毕业生出路分布比较[2]

同时据金陵大学根据6所农业职业学校293名毕业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证实了农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直接服务农业的不占多数。在293名学生中,凡实地经营农业的只占6.8%,担任技术员的占21.5%,升学及改途的占36.4%,无业和不祥的占35.1%。由此可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者虽居多数,而用其所学者仍属少数。[7]

2.商科设置过多,且毕业生多以升学为主。在各类职业学校中,一般人都认为商科职业学校比较容易办理,因为商科讲授内容多,实习量少,教员容易聘请,不需要过多设备,同时如果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可以升入法商学院,程度依商可以衔接,又可以免除会考,毕业比较容易,因而学校比较多,学生相应也较多。民国十一年(1932年)度全国职业学校分科统计结果显示:“无论初级、高级均以设置商科为最普遍,71所高级职业学校中,商科占19校,约百分之二十九,191所初级职业学校中,商科占31校,约百分之十六,7473高级职业学生中,商科占1619人,约百分之二十二,24989初级职业学校学生中,商科占6246人,约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以校数计算,商科学生数较其他科为发达,其实际商科毕业生,因其学习科目普遍性,多半升学,即其入学动机,亦多以升学为目的”。[8]

就商科而言,初级商科的收入极为低微,这种现象和学生的出路相一致。商科学生出路就业所受到限制,能应用所学的机会更少,由此可见初级商业人才在社会上没有大的需要。因为初级商科学生能力不足,旧式商店不欢迎,新式商店不足用,并且许多普通中小学任意改办商科,或者为了办理职业教育的便利,首先设置商科,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好的成绩;高级商科毕业生的收入较初级商科多一倍以上,高级商科毕业生的能力较高,并且能设高级商科的学校课程设备较为完备,事务机关及商业需要学生也以高级商科学校较为适用,高级商科学生出路不是太差,和一般的情形相去不远。[9]

3.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教育事业比例偏大。民国时期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事教育的占有很大比例,许多毕业生从事和技术科目毫不相关的教学工作。据1935年对苏州农业学校的调查,该校截止1935年7月农蚕两科,先后毕业的共有八届学生,共计213人,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如下:

表二 你现在在那一方面服务[10]

广西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6年出版的《高农校刊》里,该校农林科一班、二班,畜牧兽医科一班、二班毕业生同学录显示出教育行业在职业学校的出路上的重要地位。

两台APS-C相机在画质上旗鼓相当,日常题材拍摄的照片如果只用肉眼来分辨,我们很难说孰好孰坏。从JPEG角度讲,D500的照片偏向保留高光细节,当场景中出现高光时照片就会偏暗。而X-H1没有这个倾向,大多时候和目视效果非常接近。此外,富士拥有的胶片模拟功能是非常棒的功能,能够让相机“直出”充满味道的照片。如果你将这两台相机拍摄的RAW文件导入后期软件中进行自行调整,那么两台相机的差异非常小。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教育机关的大量分布,一方面说明教育机关师资缺乏,急需大量的师资。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教育机关的待遇较低,高技能的人才不愿呆在学校,在教育机关就职较为容易。

三、促进就业的改进措施

就整体而言,民国时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大体在70%左右,但是不同学校、不同时期就业情况差异很大。在某一个时期,对于某些专业和某些学校的毕业生来说,毕业与失业联系在一起,毕业即失业,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也是历届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曾多次以宣言、通电、倡议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建教合作

所谓建教合作,指的是为提高教育效能,在原本相互分离的职业学校与厂矿、企业、公司、商业等实业机关 (在20世纪30-40年代通常称之为建设机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12]通过加强职业学校和不同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推行建教合作政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十四日由行政院核准通过了《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组织规程》,设立了由不同部门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主要工作有:“各方需要技术人员种类及数量之调查登记;依据调查登记的结果,为各大学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设科系之筹划;训练方法之筹议;与国际及生产建设机关之联络;毕业服务之分配;技术人员调查之登记”。使建教合作直接为就业服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教育部为推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颁布《各省市实施分区辅导职业学校办法大纲》,要求:各省市依照省内职业、物产、交通、文化及已设与拟设各科职业学校分布情况,划分职业学校区;各省市教育厅会同本省与省外公私立大学及专科学校就其地域及所设科系的便利,分负辅导各区职业学校教学实习的改进,并得商请有关生产建设、军事工业机关协同辅导,俾职业学校随均有协助督促的便利,一切用人行政及教学,均需以辅导机关的意见为依据。使接受辅导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符合辅导机关人才的需要,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针对性。

(二)组织联络介绍机关,进行职业指导

开展广泛的职业指导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另一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都把组织职业指导机关,开展职业指导作为重要工作来做。特别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指导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见表五、表六)。

表三 1931年—1934年谈话受指导的人[13]

表四 1931年—1934年介绍成功的人[14]

各个职业学校为促进学生就业,组织各种职业介绍和指导机关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对促进学校学生就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广西省立平乐实用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为了学生毕业后既为社会服务,除平时对学生职业智能注意训练外,在学生即将结业时加强就业事项指导。为此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以校长、教导主任、科主任、班级主任为自然委员,另由其他人员组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结业生品性、学业、能力、兴趣、志愿;调查结业生家庭状况;调查省内外有关本校各科之职业概况;指导结业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方法与步骤;指导结业生取得职业,求得职业方法与途径;指导结业生经营职业合营职业之方法与手续;协助结业生求业、立业;协助结业生发展职业;协助结业生改进职业;其他有关结业生就业事项。 ”[16]

(三)改善学校实习状况,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职业学校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出路。为此民国时期政府积极督导各个职业学校加快内涵建设,通过增加投资、充实设备、改革培养方式、提供优良师资、促进建教合作等形式提高职业学校的培养质量。同时通过督导、视察等形式督促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如教育部指出:“在抗战前后,职业学校学生对于实际作业,年来尚未注意,其设备优良之学校,更有成绩,除制作自用机件或联系作品外,并能承造校外订购物件,为营业之设施。惟多数学校,仍未脱学校工厂及农场商店之方式,教育意义过重,生产意义过少,其结果未能与职业界实际联合,且各种出品由学生完全制作者不多,大约简易部分属于学生,复杂及完成工作,属于技工,更未计及成本会计,衡以生产经济原则,殊有未当,自谈不到技术熟练,即能操作普通工作而无错误,已属不易”。这种能够切合实际的指导,对于职业学校找到自己的不足提供了参考依据。

职业学校在建设方面提高质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学生就业开辟了良好的通道。如国立戏剧学校是在民国党中央委员陈立夫、张道藩等13人建议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创办,以研究戏剧艺术,养成实用戏剧人才,辅助社会为宗旨。学校成立后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重视人才质量培养,学生毕业后均在各戏剧教育机关,民众教育机关或战时宣传团体服务,能够运用戏剧艺术报效国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该校历届公演50余次,不下二百场,利用寒暑假,沿途演出抗战戏剧,收效极为宏大;同时分赴各校作示范表演,指定本校高才生分别担任技术上之辅导。”[17]这显示出该校学生很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四)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办学质量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民国政府一直强调:职业学校的创办必须适合当地需要,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为宗旨。

坚持办学宗旨,使得不少学校即使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经济发展缓慢的严峻就业形势下,依然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如江苏省如皋县立乙种工业学校在民国六年(1917年)时,历届毕业生担任上海、南京、松江、昆山、靖江、江阴及本邑国民学校工业补习科教员,前后大约有二十人,在本校附设的工厂内工作的大约有十余人,升学的有十余人,在家组织小工业的,大约有五十余人。[18]

相对而言,商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但江西省立南昌商业职业学校由于坚持办学宗旨,学生的就业同样较为顺利。“该校成立于民国十二年,十六年改称江西省立第二职业学校,专办商科。二十四年始改今名。罗静运校长在十七年就决定今后办学方针,一方面谋教学训练之整饬,以期实事求是。一方面学校当局应以有部分精神与金融商业及财政机关联络,以谋毕业生之试用,与出路范围之扩大。在学校方面最显著的设施为二职银行的成立,由经营学校经费之代收保管,而及于农民贷款,资本渐增,信用遂著,学生之在各公私机关服务者亦颇得主管人之信仰,几乎全省金融、征收及税务机关几不有二职。该校各科学生自十七年第一期毕业生迄今二十五年第九期毕业生之服务状况,共234人,学生人数由每班10余名而增至每班三、四十名,编制由三年制而改为五年制。毕业生直接从事管理银钱之用职务者共118人,占全部的50.4%,该校毕业生能用其学者约占75%以上,现象甚佳。”[19]

私立的立信会计学校创立于1928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式会计的采用渐渐普及起来,可是熟悉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非常缺少,当时工商企业对于西式会计人才极度感到缺乏,立信会计学校则紧跟社会需要,设立西式簿记专业,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西式会计,方便用户采用新式簿记,因此立信会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合新的社会需要,在学校为他们创设的有利环境下,在当时青年普遍失业声中,立信毕业生往往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20]

综观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毕业生出路问题,虽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促进学生就业,但是在整个民国失业率比较高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幸免于难,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及40年代,失业情况更加严重。这不只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和社会的整体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诚如洪涛指出的那样,“我们知道青年思想上是受社会制度决定的,在世界金融资本主义支配下,中国的农业破产,手工业衰微,大工业不振,破产的农民走出乡村,失业的人口充塞都市,一方面资本与土地集中,另一方面饥饿与贫穷积累,在这种极端势力发达的情况下,学校青年自出的社会层日益陷入贫穷的命运,有完成学业可能的学生,为出校后无业的定命所照临,对于社会现状,毫没有光荣的幻想,办学者已无意问学生的前途,盲目无计划的继续产生无业的知识分子,而社会又便这样的绝望,于是便决定了他们的反抗意思。”[21]

[1]教育与职业[J].1946(174):305.

[2]何清儒.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调查[J],教育与职业,1935(166):399.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革命文献第61 辑[G].台北:兴台印刷厂,1971:471.

[4]浙江省职教视察报告[J].教育与职业,1937(171)(家事教育专号):65.

[5][8]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332、463.

[6]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化事业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6.

[7]职业教育之最近现状[J].教育杂志第25卷第1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54.

[8]钟道赞.各省市地方职业教育之设施现象[J].教育杂志第25卷第4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0.

[9]教育与职业[J].1935(168):560.

[10]教育与职业[J].1936(173):186—187.

[11]广西省立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学生自治会.高农校刊(创刊号)[J].1946:27-28.

[12][1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革命文献第 55 辑[G].台北:兴台印刷厂,1971:255-257.

[14]教育与职业[J].1946(201):27-28.

[15]平乐实用职业学校.广西省立平乐实用职业学校概况[G].1940:15.

[16]教育通讯[J].1938(第1卷第20期):12.

[17]教育杂志第 27 卷第 5 号[J].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5):13—14.

[18]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学校[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11.

[19]洪涛.学潮与学阀[J].教育周报,1932-5-23:7.

责任编辑 王春桂

G719.29

A

1001-7518(2012)01-0093-04

张晓东(1966-),男,河南叶县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商科毕业生职业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