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鼓舞:中华文化之律动
2012-10-09张静梁挺
◎文/张静 梁挺
陕西鼓舞:中华文化之律动
◎文/张静 梁挺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原生态文化,如锣鼓(鼓舞)艺术,这种原汁原味的文艺,在东部很难见到,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现着我们先祖的生存状态,我和朋友们一样,是怀着一种欣喜、一种惊奇来聆听和观看的。用我们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列祖列宗恩赐给我们的博大的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 许嘉璐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周易》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山海经》记载黄帝杀夔,用夔的皮制鼓,声振五百里。“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它真切地表述了人们以鼓相伴,翩翩起舞的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之为“鼓舞”。民间鼓舞,是鼓乐、舞蹈艺术的结合、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升华、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是古代乐舞在当今民间流传和得以保存的活形象。陕西民间鼓舞和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的鼓舞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也是历史上有关我国古代乐舞的重要依据,在当今民间群众中得以保存、演变、流传。鼓舞表达着人民的意愿、理想和情操,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里和群众丰富的生活积淀,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舞是生命的律动,陕西民间鼓舞的产生及其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鼓,起源很早,最初为舞蹈伴奏的除罄以外, 就是鼓。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生活, 当他们以简陋的工具, 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自然, 取得了生活资料后, 那种欢乐自豪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他们披上各种美丽的兽皮, 模拟着野兽的动作, 有的拿着武器, 重复着狩猎时的斗争场面, 用这种简单的舞蹈, 来炫耀自己部族的勇敢。在这种既庄严又欢乐的集体舞蹈中,鼓是伴奏乐器中节奏最鲜明, 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打击乐器。民间鼓舞始终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
鼓的用途很广,自古以来人们曾将鼓用于祭祀、征战、庆典、操练、报时、巡更,包括婚丧嫁娶和喜庆丰收,以及乐舞、戏剧表演等方面,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和历代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鼓舞是陕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影响较大、流传深远的陕北腰鼓、洛川蹩鼓、华阴素鼓、富平老鼓、勉县对鼓、渭南八仙鼓、乾县蛟龙转鼓、宝鸡刁鼓、陕南羊皮鼓、咸阳牛拉鼓、以及韩城的五支梅花鼓(又称五圆鼓)和气势磅礴的百面锣鼓之外,还有跑鼓、抬鼓、背花鼓、抬神楼、蹦鼓、胸鼓、转鼓、花苫鼓、月牙鼓、踢鼓、打丧鼓、陕南锣鼓操等。真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构成了别致的陕西特色的鼓舞艺术瑰宝。
鼓与舞的历史,皆可上溯到初民时代,它们几乎可与中华文明同龄。鼓与舞,是力与美的组合,陕西,是中国的民间鼓舞之乡。周原,孕育了中华灿烂文化,而最能代表周原文化羽声慷慨、酣畅大气的艺术形式,则莫过于鼓舞了。陕西的鼓舞承载着黄土文化最广博的内涵,执著地维护着民间审美创造的活动的生态环境,也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自尊。
(上图二) 儿童鼓舞 魏连升/摄
(左图) 上锣鼓鼓手 任树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