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生 十年回眸

2012-10-09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2年9期
关键词:富民陕西民生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陕西民生 十年回眸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不论是“十一五”期间落实的“民生八大工程”,还是“十二五”开初提出的“每年新增财力80%投向民生”,都是陕西省委、政府几届领导班子执政理念的转变——“强省更要富民”! “民比天高!”更是“强省更要富民”执政理念的升华。十年来,3700多万三秦群众尽享改革开放成果,尽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

多大程度地关心民间疾苦,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存条件,是评判政府清明的标尺,也是衡量执政党执政理念是否科学的天平。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强省更要富民”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屡屡加大民生投入。

民比天高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0年陕西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1720亿元,其中民生工程投入420.29亿元。“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陕西全省民生投入突破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5月,省委书记赵乐际在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将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陕西省委敢于许下“每年新增财力80%投向民生”的“千金重诺”,说明新一届省委班子“强省更要富民”理念愈加凸显。据本刊记者观察,这是陕西省委继2008年提出“民生八大工程”以来的又一个民生德政,这种大手笔的投入气魄,不仅确保了“民生八大工程”的五年收官,而且铺开做细到民生领域的角角落落。

站在历史新起点的陕西,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至全国第17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去年也已突破万亿元大关。

数据的背后,彰显的不仅仅是速度与激情:不明确“为谁发展”,再漂亮的GDP也不过是一堆数字;不回答“靠谁发展”,再宏大的蓝图也会变成“纸上谈兵”。

“民比天高!”是“强省更要富民”理念的升华。陕西省委、省政府用斩钉截铁的决心和行动回应着三秦百姓的热切期盼,以人为本铸就10年辉煌,发展成果写在八百里秦川、红色圣地、塞上明珠、秀美秦巴的每一张笑脸上。

十市转型

十载风雨兼程地创业发展,换来十年民生耕耘的春华秋实;十市执政理念的转型转变,使3700多万陕西人民尽享民生改善之福。不论是依靠能源资源富裕起来的榆林、延安、铜川,还是位居富庶繁荣关中大平原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以至地处秦岭巴山、财政匮乏的安康、商洛、汉中,陕西十市100多县区在过去的十年中,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头等大事。

近十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发展利民、就业富民、保障安民、服务惠民,把握民生脉搏、关注民生诉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中的实惠。特别是在实施惠民工程中,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放心早餐、粮油、馒头、豆制品和蔬菜五进社区工程,扎实推进大水大绿、缓堵保畅、公交惠民、公厕免费等民生工程,使数百万西安市民生活的舒适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宝鸡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实现了城乡并轨;城乡居民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7%、95%和98%。目前该市无缝隙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制度+服务的“大社保”宝鸡模式。

陕西府谷:城乡一体化医改 解决百姓看病难题

在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延安步伐稳健。2011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188元、656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一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达到167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到了与城市居民同一标准的养老金。

近年来,榆林不仅实现GDP的高速增长,还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全市50.6万贫困人口脱贫,16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性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市级统筹,神木县、府谷县医改走在全国前列……

安康是一个欠发达市,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这几年,安康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五年累计投资150多亿元,办成了一批造福群众的民生实事。2011年,全市85%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优先发展教育,设立政府励志奖激励青少年学生,旬阳、石泉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宁陕率先在贫困地区实现15年免费教育,镇坪实行高中免费教育。同时,全面完成“7·18”灾后恢复重建,新建保障性住房3.99万套,1.2万户住房困难户喜迁新居。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建房2.9万户,9.3万名群众搬出深山、摆脱灾害。

商洛市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办实事、解民忧、促和谐,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累计实施民生项目1.37万个,完成投资147亿元。五年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4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3.1万户。五年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07个,4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并实现稳定脱贫。

陕西神木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

十年回眸

这十年,陕西省经济全线飘红,陕西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一路鼓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5124元和1470元,跃升至现在的18245元和5028元,近5年在全国排名分别前移5位和2位,城乡收入比从4.1∶1缩小到3.6∶1,富裕起来的陕西人民直观地感受到了10年间的可喜变化。

“十一五”时期,陕西省提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八大工程”,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7363.3亿元,是“十五”的3.2倍,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桩桩为民实事,无不凸显“强省更要富民”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使各级政府的执政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县(市、区)这一级,教育、医疗、社保……这些普遍有“历史欠账”的领域,不仅得到了补偿性的发展,还有不少超前性的投入。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11年,陕西全省107个县区提前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参保人数已达到1537万,全省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高龄老人生活保健津贴发放范围从80岁以上扩大到70岁以上;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药品“三统一”,药价平均下降46.14%,全省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检查治疗惠及596万人。府谷、神木、子长等县,都施行了各具特色的医疗体制改革,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些县域的医疗保障服务经验,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7.4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达600万人。

学有所教,壮有所用。从2000年72.12亿元,到去年512.7亿元,陕西坚决落实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16%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蛋奶工程”,惠及学校8496所、学生267.8万名,实现了全省农村寄宿中小学生全覆盖。全省高中毛入学率达86.76%,每10万人口中有高中阶段学生4913人,居全国第一。2012年初春,彬县跨入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县区行列。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实施,彬县财政为此每年将拿出近2000万元,为每名高中学生免除学费1600元,为每名适龄幼儿免除保教费800元。今年春季,这项政策惠及全县10490名幼儿、7907名高中学生。2010年彬县成功跻身“陕西十强县”,近五年累计投资12亿元,组织实施了10大类139项校建工程,建设了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为全县广大学生和幼儿创设了优越的就学条件和环境,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福祉。县级财政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学生受教育买单,在陕西有经济排前的府谷、神木、吴起、志丹、黄陵、高陵等县,还有镇坪、佛坪、麟游、宁陕、岚皋等国家级贫困县,纷纷实现12年或者15年免费教育。

住有所居,民有所乐。作为西部省份,过去一年,陕西保障性住房开工48.13万套,开工率107.36%,排全国第一,保障住宅建设量居全国第三;全省344万人实现脱贫,陕南避灾移民、陕北扶贫搬迁工程中,累计完成10.2万户、38.3万人的搬迁;广电“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城市乡间。3700多万老陕人“秦腔一吼”,唱的是知足惬意的幸福新生活,唱不尽前程如画的锦绣新三秦。

猜你喜欢

富民陕西民生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